分享

他的行为所诠释的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敬业和兴趣的内涵

 残云伴鹤归 2016-02-07


 

一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敬业和兴趣

 
前些日子在美国进修的学生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美国合作导师近期的一个小故事。他说,他的导师去年年底摔成重伤,脊柱受到重损,肋骨也断了几根,手和脖子都不能动。

为了方便开组会,导师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医院,每周四让研究组成员去医院开组会。因为学生有篇稿子需要修改,导师让他去医院,在治疗间隙,与他讨论文章的修改。导师口述,他写。

新年后,导师可以坐轮椅走动了,每周做轮椅去办公室2次。一个周二,学生与导师又讨论论文返修的事,还是导师口述,他写,但学生说他听写总是跟不上导师的口述,有些着急。

导师带来了耳机和麦克,用word的语音录入功能直接修改文章,对学生的照顾,学生很受感动。导师对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十分认真,都快2点了,导师说他要去听学术报告了,他下午4点才坐车走,等听完报告,还有一点时间,再和他讨论论文的修改。稿件终于在4点前讨论完了,学生以为可以投稿了,但导师对他说,文章改得很好了,回家我再过一遍,周末发给你。

这个过程,对于一直在国内接受学术培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很大的冲击力。他感慨说,对于一位在Natur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的60多岁的老教授,身体在康复中,坐着轮椅还坚持去听学术报告,如果他没有兴趣怎么能做得到呢?这才是敬业,是真敬业,如果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摔成那个样子,我一定是万念俱灰了,那还有心思搞科研?学生说他的导师很乐观,还经常跟他们开玩笑。

 

这个故事是很让人感动的。我也被感动着。我对学生说,要不是你的亲身经历,如果别人传说,说不定还有不少人不相信呢。中国的科学与国际的差距就在这些方面。学术环境有差异,学者的素养有差异,研究生素养有差异,所以学术就有很大的差异。你亲身经历了,是很幸运的。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你遇到了,是福气,其感悟和体味也会一生受用。

 

这位学者身上折射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他的行为所诠释的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敬业和兴趣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当今国内的学术界存在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体制的问题,是不可否认的。学者的素养,学术界的风气,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学术界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信仰,需要一种境界,需要一种奉献和执着。如果学者的本质东西丢失了,学术界的核心丢失了,必然会出现今天媒体报刊上爆出的那些学术界的事情来。

 

我们都在说浮躁,也都知道浮躁对教育和学术的危害,但我们都无法摆脱浮躁。哪个方面不浮躁呢?仔细想想,多年前,我们研究组的论文在投稿前,学生和导师经过多遍修改后,还要经过研究组每个人的审阅,每个成员都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再进行修改完善,然后才定稿,外投。


我做学生的时候,写好的论文初稿还要通过邮局寄给国内的同行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这些好传统,现在都很难坚持了。不信你问问身边的研究生们,哪个研究生不急着投稿?哪个研究生投稿后不是天天刷屏看稿件状态?哪个刊物是核心期刊,哪个刊物是SCI期刊,哪个刊物的IF是多少,哪个刊物是一区二区,哪个刊物发表论文快速,…….他们比导师们都清楚。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该说的说,该做的做。尽量将学术要求与学生的利益要求统一起来,与单位的考核要求统一起来,与项目的考核要求统一起来。这,当然不易。很多事情,就是在做中纠结,在纠结中做。

 

日子在一天天过,希望在一天天燃起,也在一天天破灭。梦,总是有的。明天,总希望是更好的。

 

猴年到了。猴年,更是猴急的一年。

 

祝福各位猴年大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