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豆汁

 释怀斋 2016-02-08

说豆汁

(2012-01-07 20:46:4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eba850100y9ql.html

就像人一样,有的性情随和,人见人爱,有的个性强烈,有人喜,有人憎。这豆汁就是北京小吃中个性最强烈的食品,有人嗜之成癖,有人掩鼻而避。

我写了一些说北京吃食的小文,以抒感怀。对于豆汁这个老北京标志性的小吃,也许早就该说,但我一直不忍说,其一是因为这会勾起许多往事,有些沉重;二是现在的豆汁离原来的豆汁差得太远,犹如一位个性突兀的朋友,遭人暗算,众人误解,身陷囹圄,说起来,有些伤惋。

我大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食欲很差,什么都吃不下去,我想起怹爱喝豆汁,便用保温桶买回豆汁、焦圈和烧饼,大姨居然真的就喝了一碗,还吃了点焦圈和烧饼,简直近乎奇迹,豆汁之对于北京人,就如此重要。我身边的很多亲人如奶奶、父母、姨妈、岳母都喜欢喝豆汁。多年以前,北京街上有沿街卖生豆汁的,买到家里,喝的时候自己熬,回忆起来还能记起熬豆汁时那满屋的酸臭气味来。

在北京长大或在北京生活了较长时间,离开北京多年,往往怀念豆汁,因为它太具北京特色了,太特别了。没有什么能像豆汁那样,包含那么足的北京味。烤鸭是不是北京特色,当然是,但不管是不是北京人都喜欢,都可以享用。唯独这豆汁,纯粹是北京的,几乎是北京人独享的,外地人无福消受。所以,那些久居北京或幼居北京而离开北京的人,怀念豆汁就不奇怪了,这时候,豆汁往往只是个符号,他们怀念的是北京。《城南旧事》的作者林海音女士,早年曾住北京,后移居台湾。几十年后回到北京,竟一口气喝了六碗豆汁,还给店家提了几条意见:豆汁不烫,碗太小,应该是咸菜丝儿而不该是咸菜丁。足见豆汁对林女士来说确实是铭刻在心啊。用林女士自己的话说:“喝豆汁是我童年的梦。”。喝了豆汁,林女士说:“这才算回到北京了!”,林女士的心目中,确实是把豆汁当作北京的符号的。

外地人很少有能接受豆汁的。很多人都说过外地或外国人误以为豆汁坏了的笑话,我还真遇到过这样的事。一次,在一个小吃店,一位外地顾客叫来服务员,生气地说:“你这豆汁坏了,都酸了!”逗得在场的北京人直笑,有人告诉他北京的豆汁就是这样,这位顾客连连说:“怎么会呢?怎么这样?”。所以,我看到外地人很生疏地在小吃店点豆汁的时候,就会劝他不要点,告诉他可能吃不惯。

我所见的外地人说爱喝豆汁的,大都是对北京的文化、民俗很仰慕,力争要做北京通的。他们对于老北京的一切都苦苦求之,唯恐不地道,于是爱屋及乌,也尝试接受并喜欢豆汁,但他嘴里的感受到底如何,真的如他所言,觉得好喝?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豆汁的豆是绿豆,豆汁实是粉房做团粉的下脚料。北京人管做菜用的淀粉叫团粉,老北京的团粉是用绿豆做的,做团粉时要把浸泡后捻去皮的绿豆加水磨成浆,然后置于缸内沉淀发酵,沉淀后底层的就是淀粉,桶内浮头的清水倒掉,中间一层便是生豆汁。批发给卖豆汁的加水勾兑并熬开,盛碗卖给吃客。这豆汁很有营养,不仅富含蛋白质、维C,还含丰富的粗纤维,有清热祛暑、开胃健脾、去毒除燥等功效。

在北京的小吃之中,豆汁的历史可能是最久远的。京剧中有一出荀派名剧叫《金玉奴》,又名《豆汁记》,里面有宋朝女子金玉奴用豆汁救了穷书生莫稽一命的情节。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宋元话本,后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收入“三言”。由此判断,豆汁出现的历史可能已达千年。当然话本不是信史,但这故事经过明朝人冯梦龙的修改,这是事实,即使豆汁从这时开始出现,也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再退一步,乾隆十八年(1753年)豆汁进入皇宫御膳房,这有档案为证,至今也已近三百年。

豆汁喝的时候要足够热,盛上来,最好是烫的,北京人不喝乌涂(北京话,指不冷不热或微温)的豆汁。喝着烫豆汁,就着辣咸菜,冒点汗,冬天驱寒暖胃,夏天清热祛暑。

喝豆汁一定要配咸菜,只有咸菜是喝豆汁必须的,其余都不是必须的。原来的咸菜是豆汁铺用苤蓝(北京人读作piěliè)自制的咸菜,切成丝,放上辣油。后来为了省事都用外边卖的现成的咸菜了。配豆汁的咸菜必须是辣的,咸菜的咸和辣,配上豆汁的酸和臭,喝到嘴里,后味有点甜,五味俱全,真是合了人生的种种滋味。豆汁的味道确实很特别,如果没喝过豆汁的人或不爱喝豆汁的人问你豆汁怎么好喝,你几乎回答不上来,没的可说,这滋味的妙处,只有品到了才知道,真应了“妙不可言”这句话。当然,对豆汁的喜爱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培养出来的,小时候,大人给豆汁喝,开始可能也觉得不好喝,但慢慢地习惯了,有人就喜欢上了,有人说豆汁虽不含兴奋剂,但却能令人上瘾,是否如此,真应该有人以此为课题,做一项研究。

豆汁容易泄,所谓泄就是其固体成分与液体成分分离开来了,固体成分沉淀到碗底了,液体成分浮在上面,这样的豆汁就没法喝了,也不好喝了。豆汁喝的时候虽然要烫,但熬豆汁的大锅不能一个劲的滚开,那将使豆汁的特色酸臭味散失,也容易泄。正确的方法要一点一点的勾兑。生豆汁经沉淀,先将上面的汤汁取出熬开,这汤汁可是发过酵的,所以绝不能以水代替,等汤汁见开,再将生豆汁底部的沉淀物加进去,一次加一勺,见开再加,这样一勺一勺的勾兑,慢慢地加热,熬出来的豆汁才能好喝不泄,才能保持豆汁特有的味道。

现在的问题就出在这泄字上。不知什么人(大概不是北京人)出了个高招,不是泄吗,放点淀粉之类的东西,就不泄了吧,具体放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但绝对是放了东西,因为喝在嘴里有感觉,黏黏糊糊,稠了吧唧,与正宗豆汁的口感不同。这样倒是不泄了,但这勾了芡的豆汁已经不是豆汁的味了,干脆叫它酸豆粥好了。反正我绝不喝这种豆汁。据我的观察,现在北京卖豆汁的,包括那些名满京城的字号,鲜有不加东西的。也就是说现在京城里喝现成的豆汁的地方,几乎没有了。您要想喝豆汁,就只有买生豆汁自己回家熬了,在牛街到还有生豆汁可以买到,但这确实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对豆汁的喜好,要经过喝的培养,铺子里的豆汁不好喝,家里熬豆汁太麻烦,所以,现在北京的孩子要培养起对豆汁的感情是很困难的,用不了多久,大部分新北京人就和外地人一样讨厌豆汁了,那时,北京的豆汁就快消失了。但我想起梁实秋先生的一句话:“要是没有豆汁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