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惠公园图记 第三篇 祠宇兴盛

 老刘tdrhg 2016-02-08

第三篇祠宇兴盛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37 无锡乃吴文化发祥地,其始祖为商朝末年因让王位而由陕西岐山南迁的周太王长子泰伯。泰伯殿又称至德祠,为后人祭祀所建祠庙。现今锡惠公园依游览和商业价值划分为入口公园、锡山休闲、惠山古迹三个区域,泰伯殿曾是核心景区惠山古迹区的入口之一。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38 据无锡市志记载,泰伯偕弟仲雍南来梅里(即今无锡梅村)定居,自号勾吴,筑吴城,直至24世阖闾迁都姑苏止,绵延600余年,中原文化由此与江南文化融合形成吴文化。相传泰伯率领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受到百姓拥戴,被孔子誉为“至德”。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39 过泰伯殿和愚公谷,道旁有华孝子祠。华孝子祠坐西朝东,祠门为牌坊式,立柱两侧砌八字翼墙,风格别致。据说该祠属江苏始建时间最早、现存建筑历史最久、惠山祠堂群中学术含量最高,因此有“江南第一古祠”之誉。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0 华孝子祠前有方亭式四面牌坊,俗称无顶亭,造型奇特,藻饰精美,系华氏宗族为旌表忠孝节义及科第所建。史载华宝生于东晋,长于宋,逝于齐;八岁时其父出征,行前允诺征还为其结发戴冠,未料战死沙场;华宝竟“七十不婚冠”,被南齐帝赐“孝子”匾。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1 华孝子祠内有承泽池和溯源桥,池畔环境幽静深邃。池桥冠名“承泽”和“溯源”,反映了华氏后裔对先祖孝德的褒扬及崇敬。相传华宝终生未娶,后立胞弟次子为嗣;北宋时18世孙举迁东京汴梁,又三世因靖康之变而南渡,重返无锡梅里隆亭(今东亭)。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2 溯源桥西有八角形鼋池,内有石螭首一对,据传可一吐一纳而至流水不绝;因在“九龙十三泉”中独占二龙,故又名双龙池。阿炳为无锡东亭人,应属华氏后裔;惠山泉上有华陂、旁临祖祠,生母所在寄畅园(秦园)近在咫尺,“二泉映月”源自于此或非偶然。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3 华孝子祠的主体建筑为享堂,堂中神龛有近年依明末清初画像而塑的华孝子像,上悬赵孟所题“孝为行首”和唐相魏征所撰孝子华公像赞匾。祠内还有按历史原样修复的永锡堂、成志楼等建筑物及明清遗留或1984年复制的数十块石碑。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4 惠山泉西北角有嶝石,左侧通往陆子祠,右上即为竹炉山房。相传明初惠山寺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竹炉煮惠泉水泡茶,并请名流绘图题咏,竹炉及图卷遂演绎为传世之宝,至清时竟成海内珍品,引乾隆帝亲临并借图卷题咏。惜竹炉与图卷后世均遭遇劫难。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5 竹炉山房原贮放惠山寺竹茶炉,乾隆帝曾于此酌泉品茗并题词赋诗。清康熙、乾隆两帝迷恋惠山美景,前后竟十余次御临;清邑志载康熙御题惠山景物诗计7首,乾隆御题98首。现今竹炉山房是乾隆御书诗碑最集中处,此为门厅和廊下的三通乾隆诗碑。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6 除有竹炉和图卷的美妙传说及御制诗碑,山房庭院中那棵有270年树龄的银杏也十分夺人眼球。这棵银杏与先前所见的陆子祠仅隔一道龙墙,在逆光之下也显风韵。当年乾隆帝或许意犹未尽,返京后竟在静明园(今玉泉山)仿建竹炉山房,可惜今日无法探访。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7 惠山寺天王殿北侧有条南北向的小巷“听松坊”,巷口亦有刻有巷名的石坊。以小巷为界,东侧为寄畅园,西侧是近年修复的四座祠堂。这些祠堂沿听松坊排列,祠门和主堂相对独立,但祠后共享园林风格的院落。此为祭祀顾宪成的“顾端文公祠”。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8 顾宪成是无锡人,明代思想家,万历年间曾授户部主事等职,因直言敢谏触怒明神宗而被革职。返锡后修复宋代杨时的东林书院并发起东林大会,偕高攀龙等讲学,针砭时弊、宣扬主张,后遭宦官及依附势力竭力反对,遂演变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49 顾宪成等人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精神,引士大夫们慕名而来,竟使“学舍至不能容”。其所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宣扬远大抱负,经世代传诵而成千古名联,惜原物已毁,如今祠堂所悬为郭沫若所书。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0 醇儒堂是顾端文公祠的享堂,堂中所悬“醇儒”匾额为明万历年间任应天巡抚右佥都御史的徐民式所题。今位于无锡解放东路人民路附近(无锡古县城东门内),尚存东林书院旧迹,即为顾宪成等当年讲学所在,2010年清明回锡时曾陪同母亲前往瞻仰。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1 二泉书院在顾端文公祠北,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无锡人邵宝(号二泉)于明正德年间所创;邵宝退隐后在此讲学,去世后其门生以书院为祠,亦称邵文庄公祠。书院曾屡毁屡建,现存建筑由邵宝八世孙邵涵初于清咸丰年间重建,篆书门额亦为其所题。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2 书院的二进为君子堂,属书院讲堂。邵宝讲学十余年,主张“道德至上,功名次之”的立身之道,对顾宪成、高攀龙等有深远影响,因而后人尊称“东林先声”。君子堂前所题“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功存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即有此意。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3 书院三进为享堂,堂前楹联“涧石不随龙化去,岭云还与鹤归来”系邵宝手迹,句出其《题十贤祠》诗。堂内邵宝手执朝板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根据拓片重塑;堂额“真士夫”源自邵宝“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学”语,反映邵宝治学为人之道。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4 邵宝对经学造诣颇深,于惠山东麓桃花坞垒石成台,点读《易经》。如今二泉书院南侧回廊间有拜石亭,亭内四面碑正面隶书“点易台”,另三面为行草书“点易台铭”,系邵宝于明正德十五年、时年61岁时撰文并手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5 二泉书院北侧有曲廊,陈列整修时出土的明清古碑,所镌为邵宝及其同僚、族裔等手迹;西有易情轩,内置刻有八卦图案的石几。邵宝居官清廉为人刚正,体恤百姓,受到民众爱戴;其所著《慧山记》记述惠山名胜,推崇惠山风物,得到世人称颂。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6 二泉书院北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五中丞祠,原祀明宣德年间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22年的周忱,万历年间增祀应天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海瑞,清代又先后为江苏巡抚周孔教、汤斌、李星沅立祠,故合称五中丞祠。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7 现今的五中丞祠仅恢复一进,其主殿额悬“惠泽江东”,直抒立祠缘由;中堂陈列五位中丞的画像及生平事迹;清末俞樾拜谒所题“自胜国至熙朝,歌咏不忘四百年来五开府;以事功兼学术,馨香无愧九龙山下一崇祠”楹联列于两旁金柱。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8 五中丞祠的庭院有立石,上镌海瑞名句“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此或五中丞共持秉性。实际上,五位中丞均非无锡人,但都曾主政江南,且清正廉明、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因而深受无锡民众爱戴,建祠褒扬使之流芳百世当属众望所归。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59 听松坊的二泉书院与五中丞祠之间,有一间小庙,额题“刘猛将庙”,相传所祀为刘猛将军,其因治蝗有功而广受称颂。刘猛将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惠山有名的神庙,现虽面阔仅一开间,规模和身份地位与毗邻者相差悬殊,但同样受到百姓尊崇和爱戴。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60 五中丞祠后有银杏、枫树各一,相对而立、互相陪伴,犹如现今听松坊的四座祠堂。四祠之后的院落如今植被茂密、林木森森,其中不乏古树名木;这些古往今来陪伴圣贤的生灵,应是时代变迁的目击者,亦为历史劫难的幸运儿,与圣贤共荣辱。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61 在曲廊石径中漫步,有流水潺潺不绝于耳,原是山泉涌动于渠、又汇流至池,应验了唐代张祜《题惠山寺》中“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诗句。二泉书院尚有香积池,其石螭首亦属“九龙十三泉”之一;惠山泉由金莲池经此,并通过暗渠流入寄畅园八音涧。

锡惠公园图记 <wbr>第三篇 <wbr>祠宇兴盛

062 时值秋冬时节,落叶乔木的树叶容颜衰败、风光不再,然残存的身躯风骨犹存。不过,在经历一个不长的季节转换后,阳光明媚和生机盎然的春天必将到来,君不见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脚步不是已经疾速向我们走来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