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其念叨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培养自家娃的内在学习动机

 Purefact 2016-02-09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小编的话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小时候你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现在你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不少人戏称,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在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看来,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班的孩子”、“别校的孩子”,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原本平和的心态失衡了,通过各种诱惑、奖励来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比别人多学一些,能够出人头地。更进一步而言,现在似乎已经有整整一代人是为了分数或者直接的物质奖励在奋斗。


所以,是时候该关注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了。本文详述了与内在动机直接相关的三个要素:目标的主观价值、对效能的预期、学习的环境。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来调节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水平。本文选自《上海教育》2015年12月B刊,原文标题《关注内在学习动机》。



文丨常生龙(“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获得者,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物理特级教师)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在教学实践中,动机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驱动力,外在动机则是因为被许诺会提供一个实在的奖励,才会出现的动机。人们都会为了某种奖励而做事情。

 

比如说人们每天的工作,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因为它可以给自己带来每个月的薪酬,所以会坚持做下去,年复一年。


一些学生到学校里来,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学习,是因为经过了这个阶段的学习历程后,可以获得学历证明和成绩证明,这也是一种外部奖励。

 

人们需要外在动机的激励,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外在动机成为激发人们学习或工作的唯一因素时,它的问题便出现了。


这在今天的社会里,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现在似乎已经有整整一代人是为了分数或者直接的物质奖励在奋斗。如果没有外部的奖励,人们就不愿意去做事情。


在教育领域,也因为政策的因素加剧了这种境况的出现。在全国推行的绩效工资制度,让一些教师斤斤计较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与奖励之间的对应,没有绩效奖励,就不愿意去做。

 

从某种角度看,外部的奖励是对内在动机的一种破坏。


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习,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个让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孩子通过学习,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从来不需要什么奖励,但内心始终充满着喜悦。

 

进了学校之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学校担心本校的学生考不过外校的学生,教师担心本班的学生考不过外班的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考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在这样的担忧和恐惧之中,人们原本平和的心态失衡了,开始通过各种诱惑(外部奖励)来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够比别人多学一些,能够出人头地。

 

这样的外部奖励多了,孩子慢慢地就不再从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有收获的角度来看待学习活动,而是看自己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分数、获得了相应的证书,这让学习活动完全变了味。


正是这样的举动在无形中挫伤了孩子们固有的内驱力,使他们失去了因为学习本身很有趣而去实践它的动力。

 

内在动机是驱动人们持续开展学习活动的内生动力。面对一项学习任务,学生是否产生内在学习动机,与三个要素直接相关:目标的主观价值、对效能的预期、学习的环境。


目标的主观价值

学生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通常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这件事情的主观价值:是否能够从完成任务或实现目标中获得满足感;是否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愿意为此事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是否通过这项活动来帮助自己实现某一目标。如果这三个方面都符合,学生做此事的动机就会非常强。

 

我的孩子上初中期间,有一阵子市面上四驱车非常流行,孩子自己购买了两辆车的零部件,在家里合成组装,搞到后半夜都不愿意休息,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很强的主观价值。


对效能的预期

学生对做成某件事情有多大的把握或者说成功的预期,也直接影响着他的学习动机。如果一个学生在某项活动中获得过成功,那么他就更可能期望在未来的相似活动中再次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成功地达成一个目标,并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或可控因素时,他们更有可能期望未来的成功。如果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任务,尽管这个任务本身可能并不困难,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感到没把握,而失去学习的动机。

 

这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品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喜悦,提升学生对学习效能的预期。


学习的环境

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课堂上,老师总希望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需要而学习,但学生却常常不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而是根据表现性目标(即保护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好名声或公众形象等)来决定是否要参与学习之中。

 

高年级的学生之所以不太愿意举手发言,就是因为在把握性不大的情况下,在公众场合的言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有损自己的形象。这就是学生之间的评价、班级的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如果学生感觉环境是支持性的,他们的学习动机可能会增强;反之,则学习动机可能被削弱。


目标的主观价值、对效能的预期、学习的环境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来调节内在学习动机的水平,也使学生的行为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学习动机都有可能会被大大削弱。


* 小编个人微信号:1662428293,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