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归隐者,听从内心的声音

 青梅煮茶 2016-02-10

归隐者,听从内心的声音

/程应峰



程应峰,湖北省作协会员,《读者》《博爱》《格言》等刊签约作家。出版有文学作品集《童心坐标》《阳光有声》《智慧的花朵》《世界的苍凉,等你用手指弹开》《给生命一个弧度》《心灵比眼睛更可靠》等。



宋代诗人陈抟是个十足的归隐者,他在《归隐》一诗中写道:“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在他看来,惟有归隐,才能拥有心灵自由,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最自然、最朴素、最本真的生命时光。

文学上颇负盛名“竹林七贤”,个个好酒。有一幅刻砖壁画《竹林七贤图》,图上人物广袖长衫,衣领敞开,跣足袒胸坐于竹林中,嵇康抚琴,阮咸摇扇,刘伶捧杯,阮籍、山涛、王戎席地而坐,面前置有酒杯,向秀颓然似醉,七人各具独特情态。他们常纵酒清谈,遗落世事。

清酒之外,“竹林七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另类”的一群人,他们把酒作醉的归隐行为,原本是时代造就的。

在现代生活中,也不乏归隐2000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女医生如是,37岁那年,因厌弃喧嚣都市中教人身心疲惫的生活,和丈夫双双辞职,放弃都市,到终南山租下一处居所,开启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如是和丈夫的选择,是想让生活的节奏慢一点,远离城市的拥挤、污染、雾霾和垃圾食品,而不是颓废,更不是逃避现实。春去秋来,女医男耕,度过七年之痒的“如是夫妇”,在时光静好的山林里互相陪伴。饮泉、品茗、读书,岁月忽然慢了下来。山间的习习清风,让曾经劳累的心变得晴朗、安宁;门前的春华秋实,抹去了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的痕迹。“归园山居烹药引,竹影花香静练丹”,没有了各种应酬、交际、人情往来,这样的生活,好不惬意自在。在如是看来:与相爱的人在喜欢的地方一起生活,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更多的是忍世。忍世,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等待伺机而发。围棋战术中,有个棋局叫珍珑棋局,白方杀死自己一片棋子,故意舍弃很多棋,黑方还以为白方糊涂。到最后,真相大白,白方非但没输,反倒拥有了海阔天空的回旋之地。

李宗谔的父亲李昉是宋太宗时的宰相。他在父亲执政时,为了避嫌疑,远离权势,常常车马俭朴,与贫寒的官员没有什么区别。一天,李宗谔在路上遇见父亲的官轿,李昉马前的官员不知道他是本家公子,就严厉呵斥他并侮辱了他。此后,李宗谔每见到这个人,就自己躲了起来,以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感到惭愧。这是成语“呵辱自隐”的出处。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善良、大忍之心,李宗谔终成为一代英杰。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归隐之人,都有其因由,真正的归隐,绝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心灵的抉择。唐朝诗人白居易《中隐》一诗有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中也说过:“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避也好,忍也罢,作为归隐行为,都是顽强地生活下去的一种方式。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归隐者,“内心无杂念,灵台常空明”,他们所听从的,永远是来自内心的声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