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0华夏文化中的猪崇拜痕迹

 高山有泽 2016-02-10

 

远古时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有两大部族,就是狼图腾的突厥先民和鸟图腾的女直先民,而与华夏文明起源最为密切的是猪崇拜的女直。我们看到从黄帝到夏商周秦都是女直背景,这也是为什么夏商周秦的创建者都把自己的远古祖先追溯到帝喾的原因,他们确有共同的起源。司马迁《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原因在此,他们还可能来自同一个地区。

在华夏文明的初期,狼崇拜的突厥总体上处于“戎夷”地位,或者说处于华夏文明核心圈的外围。炎帝虽是突厥背景,但此后突厥便沉默下来。

对于女直和突厥的对立,我们可以从《史记》中“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鹿以归”,“大戎袭杀周幽王,还有秦人与“犬戎”世代为敌、征战不断的记载中了解到这样一种历史状态。

但到了汉末情况出现逆转,突厥重新崛起,他们又占上风了。具有标识意义的现象是女直固有的单于称号逐渐被突厥固有的可汗称号替代。从拓跋北魏到隋唐再到蒙元,统治者的突厥色彩盖过女直色彩,这种突厥占上风的状态也沿续千年以上,清王朝的崛起则是女直的复兴和绝响,从此人类结束了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消失了,定居民族不再处于劣势,人类迈进了新时代。

女直的鸟崇拜和猪崇拜最终演变为凤和龙,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符号。

华夏文化中的鸟崇拜痕迹最为明显,史书不但有卵生故事的明确记载,考古发掘出来的玉器青铜器中,鸟的造形也比比皆是。一个商代青铜壶铭文就是“玄鸟妇”,这三个字合书在一起,明白无误地注解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本义,应知“玄”不是“黑”,而是“北”的意思,他们从北方的蒙古高原南侵而来。

《左传·昭公》记载:黄帝的继位者名“少皞”,他以各种鸟来命名,朝中之官:

“(少皞)为鸟师而鸟名……视鸠氏司徒也,且鸟鸠氏同马也,尸鸟鸠氏司空也,夷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

“鸠民”是管牧百姓的意思。朝庭设有五司,竟以五种鸟名来指称,那是黄帝有鸟崇拜习俗的明证。

女直的猪崇拜并非完全淹没在龙文化中了,猪崇拜还在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留下深刻的印记,而揭示这种猪崇拜痕迹可以成为揭示华夏文明起源真相的一个切入点。

女直的猪崇拜从殷墟甲骨文中显示出来:

我们从甲骨文中得知商人的世祖名“亥”,就是“王亥”,而“契”是远古始祖。商人自“王亥”开始才真正走上崛起和称霸之路,因此在商人心目中“王亥”的地位无比崇高,我们看到王亥之名出现在殷商王朝每次祭祀大典中。

王亥之“王”是尊称,冠于名之上,那是后人加上去的,或者是他的谥号,就像古代“子”是尊称,总是放在名之前一样,“亥”才是此人的本来名号。

“亥”是个象形字,象形一只侧身卧着的野猪,只有女直民族才有明确可考的猪崇拜习俗,只有众望所归的的氏族首领、公认的勇士才会有“猪”这样一个尊贵而崇高的称号,这个商人远祖以猪为名,显示出明白无误的女直背景。

从甲骨文看来,商人世祖“亥”好象并不是一个人,这个部族的历代首领都叫“亥”,就是说他们都有这样一个勇士称号,“亥”有可能是单于的代名词。

在殷墟卜辞中“契”又写作“高祖亥”,有时也把帝喾和商汤称作“高祖亥”,可见猪绝不是普通人可以自称的,猪是他们一以贯之的崇拜对象,黄帝和帝喾都可能有“亥”这样一个尊号。满洲语“猪”读作“噶哈”正是“亥”的原始读音。

甲骨文中“王亥”还有异写,可以从“亥”从“鸟”或从“隹”(“隹”是鸟另一种象形写法),也就是说这个“亥”人有鸟的身份,或者说这个有猪鸟两重身份的人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而是女直先民传说中的卵生始祖,这个猪鸟结合的符号不仅是一个部族符号,而且还是一个萨满教神灵符号。

周人同样有猪崇拜习俗,《周本纪》记载,周人原本居于“豳”,他们是“豳人”,后来“豳人悉从亶父”“作周”,建国号曰周。

“豕”就是猪,一个象形字,“豳”由两个“豕”组成,一个会意字,“豳”不是地名,而是他们的习俗。

“豳”与“坐”造字方法相同(参见汉字起源一节),原先表达的都是尊者的意思,不过是把“人”换成了“豕”而已。“豳”是周人猪崇拜习俗的写照,他们的部族首领都有猪这样一个荣誉称号。

西周末期遭逢叛乱“周历王出奔于彘”,他仓惶出逃,避难而去的地方叫做“彘”,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个象形字,象形一头野猪,就是说历王遭到狼图腾的犬戎攻击后逃到有猪崇拜习俗的地方去了,那里显然是周人的本部或故地。

周礼周官也留着女直猪崇拜的痕迹:

周礼六官:天官(总理朝政,六官之首)、地官(民政)、春官(宗族)、秋官(刑罚)、冬官(营造),天官又称“冢宰”。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尚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尚书·蔡仲之命》:“惟周公冢宰,正百工”。

“冢”就是猪,象形会意字,屋下有一猪,有猪称号者为百官之长,反映出在周人观念里猪是极为尊贵的称号。周公旦曾任此“正百工”之官。

清人段玉裁已经考证,“亥”、“豕”、“ ”三字在篆文中原本就是同一字,笔者则进一步推测,这三字原本有同一个读音“亥(该)”。

殷墟甲骨文中“亥”又写作“该”,可见“该”与“亥”原本是同一个字,有共同的读音。“该”是会意字,由“言”和“亥”组成,本义就是会说话的猪,就是王者。象形汉字的原始读音常常保留在其形声字中,而作为形旁的象形字其读音大多已变得面目全非了,这是汉字读音演变的一大特点。

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曰:“我有国冢君-----”,意思是说有高贵猪称号的部族国家首领都唯我是从了,当此之时武王旗下已汇集了许多女直部落了。

女直以猪为尊,以猪为荣,以猪指称部族首领的习俗并没有在历史上消失,《金史》记载,金代有“豳王”这一名号,必由帝室宗亲充任,执掌女直故地,极为尊贵,这个名号不见于其他王朝。

《金史》记载,金代有封王子为“葛王”的传统,只有帝室宗亲才能授予这个名号,《金史·章宗》有“封皇子为葛王”的记载,金世宗、金章宗登基之前都是葛王,可见葛王是十分尊荣的称号,非一般人可以拥有。

笔者以为这个“葛”正是满洲女直语猪的读音“噶哈”的汉字拟音,即“亥”。所有这些都是古老的猪崇拜习俗的继承延续。

直到努尔哈赤之时,女直的猪崇拜习俗仍然顽强存在,努尔啥赤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其格”(英亲王),满州语本义就是“公野猪”(aidagan),

此人英勇善战,在创建清王朝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就以猪为名。努尔啥赤的第一个牛录,即第一支军队,其“牛录额真”(牛录之长)名叫“噶哈”,满洲语就是猪,他能以猪为名必是公认的勇士且有高贵的血缘。

古代汉语中的“牙将”、“牙帐”则直接由野猪的獠牙而来,可以想见古代上将身上都装饰着猪獠牙,或者其蒙古包内挂着猪獠牙。古汉语中的“牙”还有“统帅府”的意思,如“(突厥)建牙于河北”,就是突厥可汗的宫帐驻扎在黄河以北的意思。

《尚书·君牙》是周穆王任命“君牙”为大司徒的任命书,“君”和“牙”都是此人的名号,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意思是让你作天子的翼卫,帝室的心腹。可见“牙”是非常高贵的称呼,因为“牙”就是猪的代称。所有这些都是女直猪崇拜在华夏文化中留下的痕迹。《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

徐江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72215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