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新年正在不可逆转地没落

 汕头能率 2016-02-10




这是讲吧在猴年的第 2 篇文章



先看一张图



文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节日是文化的表层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热衷于过什么节日,完全取决于当代人的意识形态。


1


我很小就讨厌过新年,当其他的小孩为收压岁钱而对新年望眼欲穿时,我已经在烦恼新年的到来。

 

我自小爱清净,并不喜欢大动静的闹腾。在我看来,最享受的事情之一,就是能独处一室,让思想自由飞翔,不需要有什么目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什么也不想时,干脆放空思想好好地发一会呆。

 

人在独处时,可以排除掉外界大部分无谓的干扰,那时思想的触角是最灵敏的,思维也往往异常清晰,人的灵性也得以释放。

 

所以当我迷茫时,又或者觉得可能会做出糊涂事时,便习惯性地找一个地方,一个人静静呆着,清静地把盘根错节的思路好好捋一遍,如此往往就能想到点上去,而避免愚蠢的出错。

 

我讨厌过新年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它太吵,扰我清净。新年给我的感觉是,处处是人,处处是噪音。所以在每年的新年,我都感觉自己像一个姑娘被流氓非礼一样,心情很是不畅快。

 

在我家乡那地方,家家户户过年放鞭炮依然是坚如铁的恶习。初一到初三,凌晨零点和凌晨六点都要放鞭炮,想想家家户户都在大街小巷里放着鞭炮,完了还有各种各样的烟花,这是怎样的一种噪音!

 

这个噪音不但声音大,持续时间还长,此起彼伏,这家刚响完那家又起,真是让人逃无可逃,别说想清净,就是想要个持续而有质量的睡眠都难。大年头三天,对我这样一个处女座且性情有些孤僻的人来说,那简直水深火热。

 

我讨厌过新年的第二个原因,是太浪费时间,一到过年,我感觉我的时间就不是我的了,完全不由我的意志控制。据我所知,这也是大神李笑来坚持二十年不过春节的原因。

 

李笑来在每年过年时,就找个宾馆躲了进去,安静地想自己的事儿,看自己的书,睡自己的觉,如此这番过了热闹的大年头几天,再从宾馆里钻出来,该干嘛干嘛。

 

李笑来认为,一个人不刻意去过年,也别刻意去过其他的法定节日,而是自己该什么时候休息自己说了算,以使得时间被最好地利用,长此以往,他的人生密度就会比其他人高。

 

虽然我并没有李笑来这般潇洒,更没有像他那样把不过年的行为升华到了提高人生密度的层面,但对于过年浪费时间,我确实深有同感。

 

比如说,我家乡那儿,大年初一都有拜庙会的习惯,一拜下来,一早上一两个小时就没了;比如说,大年初一朋友同学会来找你去逛大街,一逛下来,半天时间就没有了;又比如说,大年头几天难免会有亲戚来访,或者拜访亲戚,如此下来,一两天时间就没有了。

 

本来,我回家带了《莎士比亚悲剧集》,打算新年这几天看完,结果几天下来,在各种事情、各种人的打搅之下,连《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只看了一大半。新年这几天的生活过得,就跟无头苍蝇似的,做的事情不少,却始终不知道自己是要干什么。

 

我并不觉得浪费时间多么可耻,事实上有些时间天然该用来浪费,只是当如果时间的浪费不出于我的意志,而是被外界胁迫着浪费,那就不是我想要的了。

 

我讨厌过年最后还因为,每到过年,便会有非常多的人理直气壮地询问你的隐私。

 

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被询问过这些问题:毕业了没有?有女朋友了没有?工作了没有?收入是多少?打算找什么工作?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巴拉巴拉巴拉。

 

而且热衷于这样问的,都是那些一年到头才见一次的长辈,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人物,不回答显得蔑视长辈,回答了自己的隐私则泄露无遗。遇到这些情况,我基本上是瞎编胡话来应付他们。

 

 

2


现在看来,年是一个时间的度量单位,在性质上和“天”、“月”是一样的。

 

年本是岁月的尺标,在大自然中,星辰变化,斗转星移,寒暑冷暖,花开花落,谷物种收,都会在一个周期内循环反复。中国进入农耕文明的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出于耕作的需要,自然对时令变化极其敏感,于是把大自然景象循环反复变化的那个周期称之为年,大自然轮新变化一回,我们就称过了一年。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慢慢走出农耕文明的思维圈,慢慢进入了商业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持续了几千年,算是世界上处于农耕文明时间最长的国家。


农耕文明以土地为本,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养成安土重迁的习性,古时的中国人基本在一个地方出生,之后成家、养儿育女,乃至最后死亡,都是在一片土地上,所以古人把离开家乡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不像现在人离开家乡这般轻易。


这就是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不同的一点,农耕文明爱把人聚在一起热闹,便把团圆看得非常重要;而商业文明则鼓励人们东奔西走,鼓励人们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机会发财,谁也不想呆在一个地方老死。


所以农耕文明天然是把人聚集在一起的,而商业文明天然是让人发散出去的。在农耕文明里,人分散则劳动效率低,而在商业文明里,人老呆一个地方容易错失致富机会。


中国人现在所过的年,实际上是农耕文明时期的遗留品,有着很浓重的农耕文明色彩。每到过年,在外面的游子,无论混得如何,都要回家过年,就图一个所谓的团圆。中国人喜欢相聚,喜欢热闹,更加喜欢相聚在一起热闹,过年很能很好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


只是随着商业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的变化,农耕文明形成的文化也渐渐让步于商业文形成的文化,勿论这是喜是悲,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态势,无可避免。


这就意味着,像新年这种基于农耕文明的节日,将不可逆转地经历一个衰退过程,又或者其进化成一个适应于商业文明的节日。



3


现在人对过年的感觉,普遍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当我第一次听到“年味”这个词时,心里有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年味?


问了几位朋友,他们都说不清年味到底是什么,只模模糊糊说是一种过年的感觉。后来我自己琢磨出了点,所谓“越来越没有年味”,实际上是人们对过年越来越失望了,也就是过年越来越没有带给他们期待中的快乐。


中国人过年,基本上都是跟家人吃吃饭,跟好友聚聚,看看春晚,抢枪红包,再拜访一下亲戚。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现在和过去没什么不同,那为什么前后给人的感觉如此不同?


这就回到了我对未来的一个判断,那就是,在未来,包括新年在内的传统节日,很快将经历衰亡的过程。


我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点是技术上的进步,使得人们突破了距离的限制,真正做到了天涯咫尺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团圆变得意义不大;第二点是中国的社会基本上已经从农耕文明中进入了商业文明,人们的底层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传统节日得以存在的基础正一点点剥落。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分隔两地的亲人或者朋友之间只能偶尔打打电话,那时电话费贵,收入低,煲电话粥被看成很奢侈的事情。人们相互间的交流欲求没能得到满足,如此面对面的团圆、相聚就变得十分令人期待且有意义。

 

2000年互联网开始兴起之后,互联网降低了人们交流的成本。后来社交软件的出现,人们不但能够用文字交流,还可以用语音,视频交流,如此即使相隔千里也如同面对面说话一番,音容笑貌俱在眼前。

 

尤其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之间的交流欲求便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被满足,哪怕天涯海角,人与人之间都仿佛近在咫尺。

 

人们越来越不看重相聚,从一个细节的变化就可以看出:以前人们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到处八卦,聊得不亦乐乎,而现在人们相聚在一起,埋首玩手机的时候多,说话聊天的时候少,朋友亲人之间面对面,反而相顾无言。


前面已经说过,新年是农耕文明的遗留品。而现在中国社会已基本进入了商业文明,或者说正在高速进入商业文明,这就表示,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文化是人们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节日是一个文化的表层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热衷于过什么节日,完全取决于当代人的意识形态。

 

很多认抨击什么现代人都不热衷于过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节日,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任何呼吁人们关注传统节日的行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现在中国人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接近于西方人,而不接近于古代的中国人。

 

所以,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新年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个没落,同时也正在没落的传统节日。


— —  END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