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家过年,是每年一次的寻根之旅

 城北十五里666 2018-02-15

 春节是“道法自然”思想的结果,是农耕文明的自然场景

 春节团聚,是游子和亲人间最好的情感补偿机会

 乡村振兴,就是要把我们的根保护好


文/曹山明


  回家过年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愿,一年一度的春运牵动着我国亿万家庭的心。回家过年的期盼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减弱,反而因为交通的便利更加强了。每年的春运,也是交通部门、各地政府和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


据2017年12月19日同程旅游联合中国交通报社发布的《2018春运大数据报告》,2018年春运期间,铁路预计发送旅客量3.93亿人次,同比增长10%,远高于公路交通1.1%。

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民航运力的提升,春运期间选择民航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18年春运,民航预计发送旅客67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在三大运输部门中增幅最大。



  春节打破了我们平常的生活规律,把人们置于节日的场景中。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平日的烦心事,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年三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走家串户拜新年、走亲访友逛庙会,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


  春节是一个自然的节日,是中华文化“道法自然”思想的自然结果,是农耕文明的自然场景。


  在结束秋收完成冬藏之后,从事农耕的人们自然会希望为自己庆祝一番,春节这样的节日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它是天地人的自然组合的结果

  • 天是天时,是一年四季的轮回;

  • 地是冬藏的状态,是万物休眠的场景;

  • 人在经过了一年的忙碌后,自然也需要放松、需要总结、需要感谢、需要交流、需要做一些平常没有时间做的事,春节就是这样一个最佳时点。


  春节也因之成为遍布于中华大地,甚至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的一个节日,这其中农耕文明的自然基因作用巨大。农耕需要植物把根扎向大地,而田地的耕种又让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根扎在了土地上,让自己也成为落地生根的一部分。一个个家族在一片片土地上世世代代自然地繁衍着传承着,沐浴在农耕文明的文化氛围里,在与自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往中让生活的哲学和自然统一起来,形成了“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和文化核心


▲ 胤禛耕织图册·收刈页(局部)


这也是尽管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同,其内涵和本质却高度一致的原因。北方的姑娘嫁到南方去,或者南方姑娘嫁到北方来,因为春节,都能很快地适应与入乡随俗。


  从小年开始,春节就进入倒计时,在家的人就把家打扫干净了,孩子们的新衣服压岁钱,还有过年需要的物资也都准备好了。祭拜祖先祭拜神灵不仅是过年的一个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形式。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就围拢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等着半夜时分吃饺子。


▲ 1962年,辽宁省开原县一户居民在包饺子,喜迎春节。


  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也是和邻里乡亲共同庆祝的日子,无论是村里乡里镇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放炮舞龙逛庙会,孩子们流连忘返,老人们喜在心头。春节是一年难得的日子,大家一起围炉交流,令人难以忘怀。


  春节是中国传统乡村熟人社会加强交往的重要时节。春节期间,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差序格局”人际交往关系会发挥到淋漓尽致,关系近的、交情深的,春节期间自然来往也就多一些,即便平常来往少的,春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联络感情的机会。



  春节的每一次回家,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次心的回归,春节回家会使我们在外面的日子过得更踏实。在外打工,如果没有家的依恋,没有家乡的念想,漂泊感会更强,而春节团聚正是游子和亲人间最好的情感补偿机会


  中华民族落地生根,大大小小的乡村有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家人,以及我们的血脉和牵挂。不管我们走多远,离开了根我们便不再是自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把我们的根保护好。


  春节让我们一年一度能够回归和团聚,能够在亲人的身边盘桓一段时光,能够让我们的心得以放松,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和平、幸福和富足。把根留住,愿春节把一切美好的祝愿带给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祝我们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作者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会长)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7-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