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的年味

 真友书屋 2016-02-11


最近几年的春节,我一半在台湾过的,一半在大陆过的。让我惊讶的是,台湾的年味非常淡。




没有爆竹声中辞旧岁,也没有街上的张灯结彩,庙会一类的市集当然也是没有的。那个问我大陆是否贴春联的婆婆,像她家一样贴春联的人家也并不多了。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春联摊子,我都会兴奋,因为太少见,更没有大面积的年画、剪纸一类的东西在卖。


年味

文/Iliad


我们到台湾的第一年,快过年的时候,附近一位婆婆问我:“大陆是不是没有贴春联的习俗了?”我很吃惊她会这么问,就回答她说:“有,当然有。除了春联,还有各种窗花、剪纸,各地贴这些东西的风俗都不太一样。”这下子就轮到她很吃惊了。这件小事也让我认识到,很多普通的台湾人对大陆有非常深的误解,他们似乎真的以为一切传统的东西在大陆都不存在了。


我自从去美国念书,有超过十年的时间,没有回家过过年。过年的符号除了打电话回去拜年,就简化成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早些年,网络还未十分发达的时候,春晚都要靠纽约的中文电视台来转播,不但要隔上几天,还要忍受中间无休无止的广告。现在大不一样了,直接看网络直播就可以了。


搬到台湾以后,终于又可以过年了。最近几年的春节,我一半在台湾过的,一半在大陆过的。让我惊讶的是,台湾的年味非常淡。


诚然,我们长大了,年味也随之褪色。小时候一到过年就要穿新衣,家长们各处去拜年,小朋友们就自己玩在一起,有的人还要带朵花什么的,过年总是很热闹很温暖的情谊。这两年回去过年,除了陪父母吃年夜饭,也很开心的看到城市里一切和春节有关的意象仍是那么红红火火的,如满街铺开的烟花炮竹摊子,如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如鲜艳隆重的中国结,等到爆竹声声响起,年就热热闹闹的来了。我还想着,过两年,孩子大一些了,还要带他们逛庙会,进一步体会年味。


但是所有这些,在台湾都是没有的。比如高雄是一个特别喜欢燃放烟火的城市,三天两头的天上开花,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我们老早就饱受烟花的困扰,远一点还好说,近的简直是吵死人。然而一年到头终于是春节了,总算是最值得放放炮竹烟花的时候了,高雄却没有放比较多的烟花。今年春节连着“二.二八”纪念日,据我观察,倒是228那天晚上噼里啪啦的更热闹些。而台北根本就没有烟火爆竹,据说很多年前就禁了,后来又限制性的开放一些地方可以放,可是这两年过年,一声响都没听到过。


没有爆竹声中辞旧岁,也没有街上的张灯结彩,庙会一类的市集当然也是没有的。那个问我大陆是否贴春联的婆婆,像她家一样贴春联的人家也并不多了。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春联摊子,我都会兴奋,因为太少见,更没有大面积的年画、剪纸一类的东西在卖。反观圣诞节的时候,街头倒是气氛十足,随处可见圣诞树和雪人的形象,连公共汽车上都挂个小小的圣诞老人,放圣诞歌曲。到了春节,却万马齐喑了,反而是一些西方人的店,比如星巴克、麦当劳,会挂两串纸做的爆竹。我常常觉得,如果不是春节还放假,我走在街上,根本感受不到是在过春节。因为放假,大家都跑出来,地铁里人挤人,但这又和其它任何节假日有什么区别呢?


我眷恋年味,是因为它传递给我很多美好的情感。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体会到年味,以后他们长大了,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每逢春节,他们心中也会升起一些美好的温馨感。毕竟,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啊。所以我现在开始自己动手,给他们传递年味。比如前两年回家过年,我都专门买了各色窗花让孩子们贴着玩,还带了一些到台湾贴在自己家里。我小时候家里从不贴这些东西,外面够热闹,家里就可以素净些。现在外面太素净了,只好家里自己热闹。


我还开始做蛋饺。我家是江南人,江南一带过年都是要做蛋饺的,年夜饭里必少不得它。小时候的年味里,最香的一幕就是妈妈坐在炉前做蛋饺,鸡蛋和肉混在一起,被小火慢慢烤出的香味,真是幸福的年关。我自离家后就没做过蛋饺了,这两年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过年的象征,又捡起来这门手艺。哈,幸好还没生疏。


其实中国人的年,从腊八开始准备,要过到元宵才算完。台湾的年味虽然很淡,元宵节的气氛却在。过年没有庙会,但是元宵节有灯会。今年台中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灯会,连高铁都要加开车次好把围观群众拉过去看。这个热闹我们不去凑,开学了,时间不够,在本地看看也就足够了。高雄每年都办灯会,就在爱河旁边,沿河展开各色花灯,都是那种巨大的做出人形或者动物的“花灯”,有采自神话传说的如嫦娥奔月,有历史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也有现代符号比如机器人等等。高雄的元宵灯会还同时搞成校际比赛,每一个花灯旁边都写着是某某小学某某老师带领学生做的,最后还会评出优异、优秀等等各等级。我每每会对着这些花灯兴叹,这年头做个小学老师恁的不易,还得会做花灯。我们年年都带孩子们去看花灯,那里人潮也多,小吃摊也会聚集,卖的小吃往往跟过年没什么关系,都是平日里常见的夜市食品,两个孩子必点一个圆筒冰淇淋,我则必买一份盐酥杏鲍菇。




高雄爱河畔的元宵灯会,蛇年的一盏花灯。


高雄市政府每年还会发花灯,它其实是一个折纸作品,马年就是马,羊年就是羊,再附一小小灯泡,折好后把灯泡插进去,打开开关花灯就开始闪。这种花灯一般由市政府下放到各个里长处,再由里长发给居民;也有一些民间办事点开放居民排队去领。我们通常不知道哪里可以领,也不认识里长,但是家里附近有位老太太,喜欢我家两个小鬼头,每年里长都会发花灯给她,她就要两个,遇到我们的时候送给两个孩子。


元宵节当然要吃汤圆。台湾没有元宵,有些人会把汤圆叫成元宵。元宵这东西大概只有北方有,要用那种巨大的翻滚机器把元宵滚出来;而汤圆是包出来的。我家两个孩子前两年在北方过春节,看到过商店里的那个滚动的元宵机,都十分兴奋,盯着不肯走。台湾的汤圆有大的包馅儿的,还有小的没有馅儿的。我只买有馅儿的。馅儿的种类很集中:芝麻、花生、红豆、芋头,尤以前两种为最常见。所谓红豆其实就是豆沙馅儿,但台湾本省人把豆沙叫做红豆,我听一个外省人说因为豆沙很细,而本省人做的红豆馅的点心,通常都还有红豆颗粒在里面,所以其实不一样。但红豆汤圆的内馅是非常细致的,与豆沙无异。台湾本地人似乎更喜欢吃没馅儿的小汤圆,比如家里附近的菜市场,这两日很多摊位都摆出来卖,我称之为粉圆/圆子;而有馅儿的汤圆要去食品店或者超市买。台湾这种小汤圆通常有红白两色,本身是甜的,煮的时候还要和红豆一类的东西一起煮,煮成很甜的汤。


这种吃法有点像江南的酒酿汤圆,不过用红豆代替酒酿。


比较特别的是,台湾还有肉馅儿的汤圆。鲜肉汤圆是江南的特色,我小时候家里包汤圆,我就只吃肉馅儿的,因为那时候家里住在北方,根本买不到肉馅儿汤圆。台湾却随处可见,只要卖有馅儿的汤圆的地方,必有鲜肉类。从这个小地方,也能看出来江浙文化在台湾的烙印之深。但是我现在已经不买鲜肉汤圆了,因为这里买到的,却又不合我的口味了。


元宵节煮了汤圆吃,这个年终于完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