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思索札记

 江山携手 2016-02-11

        教育思索札记

          --省级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关于赵精兵老师讲的教学艺术。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需要把教育从强加赋予的思维模式转变到诱导启迪的活性思维,使受教育者轻松愉悦自觉的接受教育,并能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和内化。所以,教育需要艺术,教学需要艺术。但我认为艺术是美的,高雅的,优雅的。

语言艺术,教学设计艺术,启发诱导艺术等,这些是教师最应该有的教学素能,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将这些教育教学艺术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我认为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根基。有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指引下,才能建构起教师个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教学风格。

我反对课堂的花拳秀腿,教育教学艺术也绝不是花拳绣腿,也无须标新立异。不必要刻意求新,不必要一味的求活,课堂首先要在求真、求实上见功夫。只有一切从受教育的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寻求受教育对象在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得益,这样,课堂教学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真正的教育教学艺术不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而应该是朴实无华的,不必特意雕琢,也不必着意迎合他人的口味。真正讲究艺术的课无须张贴标签,也无须强调,更不必追求夸张表演。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是仅仅具备各种教学技能就能完成的,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往往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教师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才能得到学生真实感情的回馈,课堂教学才更真实。

课堂教学艺术其正真目的高于知识的传授,其目的在于唤醒教育对象的想象力和思维力。要求我们帮助教育对象突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让受教育者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大大提升受教育者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突破与飞跃,促进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增长。

艺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受教育者学习成长服务的。我们不能将教育教学艺术理解为一种表演类的艺术,它是一种成熟的、朴实的教学过程,它是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关于葛宇鸿老师讲的教育教学论文写作

教育写作实际上一种教育需求。在现实中,教师最为困惑的并不是教育写作方法和技能的问题,而是缺乏教育写作内驱力、自主性和自觉性的问题。即便是偶尔去写,要么是迫不得已,要评审职称或者向学校递交材料,要么纯粹是心有偶的一点感想,一点情怀,上升不到体系层面上。

好多老师之所以难于动笔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追求高度,教育思考深度,教育实践新度不够,教育阅读远远不够。静不下心,安不下神,心总是飘在空中,不知道教育阅读和教育写作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再加之,平时懒于阅读,更懒于动笔,不善于思考,教育写作之路就更加的困难。

其实,我们进行教育阅读和写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著书立说、成名成家这些单纯的功利,而是通过教育阅读和写作来促使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更深刻认识,使自己在专业化领域走的更远。

但凡名师、名流最终都要通过教育研究、教育写作往专业领域更深的探索前进,没有哪一个名师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方法上。

我平时写的东西不少,发表过的也很多。但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我所写的大多是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和教育现象等等,偶尔也写一点语文学科领域的东西。我最大体验和感悟就是:通过阅读来促使自己写作,通过写作来促使自己思考,通过思考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概括起来讲就是: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行。读、写、思、行。

 

 

关于程红兵讲座的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

程红兵说:“目标适当、目标精准”他用案例阐释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前一段时间我在谈论这个问题时这样表述: 1、教学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2、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3、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现在看来,自己这个主张至少和程红兵的观点是一致的。

2、语文教师讲与不讲的问题。

我主张语文教育应该有讲的功夫。不少语文课是需要去讲的。但现实是:我们盲从的追风,弄出来不少的花样和形式,模仿着这样那样的模式和方式,结果造成了教师该讲的不讲了,不该讲的讲了;该练的不练了,不该练的练了;该想的不想了,不该想的想了;该学的不学了,不该学的学了。弄得教师迷茫了不知道如何去教,弄得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了,教学成绩一塌糊涂。我比较赞同:课改的操作点在于一个减少,两个增加 这个观点。也就是说,减少教师的讲,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和练习量,只有减少教师的讲才能增加学生主体活动,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练习创造时间和空间。

关于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在课堂中教师是否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这是最值得去探究的。在推行导学案教学后,课堂中教师的得到了限制,这到底是不是科学合理的做法?就的关系而言,应该是相互对立有相对统一的。始终是服务于的。 不会时要;在有困时要 多少,怎么,要根据的情况而定。不应过于夸大,而排斥了。如果过于突出学生的,而限制教师的,就和传统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师的而淡化了学生的一样,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3、我非常认同程红兵说的“教育没有神话”。

在我们老师身边厌学的学生多不多?孩子们在学校求学成长过得不幸福,难道教师们就过得幸福?应试教育是套在教师头顶上的紧箍咒,除了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围绕着成绩的书本、资料、习题还有多少别的其他方面的情趣、追求与发展。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中,模式和导学案的倡导、盛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快和强化了教育的程式化、工厂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如果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人学的观点来说,就不该为教育设计和创造那么多的套路、模式和技术。这些所谓的技术和模式的显性成果还在追求成绩和效率,说到底还是为应试教育服务所创造出来的工具。

4、程红兵说:“说到底语文教师自身得有底蕴这句话我非常认同。语文教师拥有较强的个人素能/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远比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方法重要得多。教育智慧是厚积而薄发的,教育智慧是学不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