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铁新春特辑】各地的年俗(上)

 yfpy1234 2016-02-11

 拿铁财经

“年”,是中华民族最通用的民族符号,最具仪式感的节日,最有分量的时间刻度。中国人过年,一定要跨过这个仪式,才算真正开启了新的一年。拿铁君今天就带大家奔赴祖国各地,看看不同地方的过年习俗,领略老祖宗留下来的浓浓的年味儿。


北京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上海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行乞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他们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中午,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尽心游玩。 

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是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奇特的烟火,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广州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还有手摇万年青叶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