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探析及其干预对策

 tuzididie 2016-02-1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认知模式、人格特征等发生变异,从而引发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从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作为切入点,探寻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社会良好发展的目标。
中国论文网 http://www./4/view-4697191.htm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干预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积极干预的机制,把大学生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现状
  2012年承担了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探析及其干预对策研究》,课题组对所在院校的3451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从调查中了解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2%左右。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心理素质还十分脆弱,在面对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需求高涨、竞争加剧等紧张的刺激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情绪的起伏不定,致使他们心理复杂而动荡不安,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较低,因而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由于一些大学生的父母关系恶化、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离异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为造成心理障碍带来极大的隐患。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学生的成绩一直抓得很紧,把目光死死地盯住学生的分数,而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几乎被遗忘。当这些心理素质极其薄弱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不同的学习方式、复杂的人际交往等需要选择、竞争时,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1. 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由于大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常常会因为自我目标和现实目标有差距而心灰意冷、意志消退,出现自卑、抑郁、悲伤、痛苦等负性情绪体验。2. 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中不少人既缺乏应有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又缺乏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个性品质,因此,许多大学生常常感到人际关系压力大从而陷入人际危机。3. 生活环境变迁。部分大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焦虑、失望、孤独等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大学生幼稚、脆弱的心灵,从而产生心理困惑。4. 学习困难。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部分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弱,虽然学习刻苦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厌学心理严重;还有一部分学生沉迷网络,自制力差,整天萎靡不振。5. 恋爱问题。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当在恋爱中出现了矛盾、纠纷或者失恋时,轻者,情绪低落,痛苦不堪;重者,心理变态,导致杀人或自杀。6. 择业困难。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择业技能、承受心理压力能力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受自身的择业动机、所学专业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择业困难,出现焦虑、无助、迷茫、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及校园文化氛围。对于社会来说,要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风气,杜绝丑恶现象的泛滥;各种传播媒介要宣扬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价值观,避免色情、暴力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高校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使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袭。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建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首要的任务是设立危机干预中心,人员由主管学生的各级领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组成,下设危机快速反应小组、心理咨询室等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心理咨询室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密切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向,对筛选出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控、预约来访,避免心理危机的爆发,及时为危机事件的当事人和所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解决危机,恢复心理功能和心态平衡。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警网络。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处理和汇报制度,构建班级学生心理委员、院系心理辅导员、学校专业人员三级预警网络,推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实现汇报、筛查、控制、跟踪、反馈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
  (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的抵抗力。向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发自身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五)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危机干预。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电话、信件、网络等各种形式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期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鑫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金明(1969.04- ),吉林临江人,副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两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