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历史崔讲了突厥在阿史那土门的领导下,吞并铁勒,随后向柔然王提亲,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决定找柔然可汗拼命,在西魏宇文泰的支持下,竟然赢了,随后柔然可汗自杀,突厥成为草原新的霸主。 强大起来的突厥,一直打到了西亚,和白匈奴、波斯王国、罗马帝国都交过手,疆域辽阔,但是在第三代领导人手里,突厥却分裂了,起因是兄弟间的不和睦,幕后的黑手是杨坚统治下的隋朝,而导演这一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丈人长孙晟。 长孙晟是外交家,也是个职业军人,拥有一箭双雕的第一代商标使用权。他在出使突厥后,敏锐的察觉到了突厥可汗内部的人际关系,出差回来后,就写了一份长长的述职报告,杨坚依据长孙晟的报告,拟定了对抗突厥的作战方略,大体内容就是《论与突厥的持久战》。 此后一路打一路和,扶持实力弱小的染干,对抗都蓝可汗和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最后染干成为东突厥大可汗,并向隋朝称臣,而杨坚也被突厥人尊称为:圣人可汗。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杨坚从篡位一直到建国,统一南北,威服四海,拥有开皇盛世的专利商标,可以说,杨坚作为一个皇帝,在生涯的前期和中期,都非常成功,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知名度,美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名82位。 但是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受到的争议比较大,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废立太子,老实巴交的长子杨勇被废,中国古代集所有暴君气质于一身的杨广,继位成为隋炀帝。
隋文帝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老三叫杨俊、老四杨秀、老五是杨琼,都是独孤伽罗亲生的孩子。 老大杨勇作为嫡长子,从小就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培养,杨坚的接班人是什么标准?在杨坚的皇帝任期内,统一南北、镇压叛乱、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威服四海,所有的这些都是大部分皇帝望尘莫及的。 但是走的太快,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根基不够扎实,历代史书上,对于杨勇的性格,描述最多的,只有两个字:宽厚。 公元579年,年仅六岁的宇文阐继位,成为北周最后一个皇帝,史称周静帝,同年,杨坚以外戚的身份,重回中央,而杨勇作为世子,官拜大将军、左司卫,封长宁郡公。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80年,杨勇被任命为洛阳总管,兼北齐分公司总经理,在外历练不到一年,杨勇即被召回中央,被任命为上柱国、大司马,京城防卫司令,负责宫禁防卫。 公元581年,杨坚接受禅让,建立隋朝,成为隋文帝,三日后,杨勇被确认为太子,参与中央决策。 在杨勇按照继承人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时候,来看看其他候选人当时都在做什么,特别是杨坚的二公子杨广,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杨广,也叫杨英,小名阿摐,569年出生,杨坚成为隋文帝的时候,杨广12岁,爵封晋王,官拜柱国大将军,河北道行台尚书,并州总管,这个并州总管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委书记,还带军衔。 公元588年,也就是隋文帝杨坚决定平定南朝的时候,杨广进驻军队,作为名义上的军队主帅,跟着高熲,挥军南下,消灭南陈部队,进驻建康。 对于这次军队体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指挥权基本都在高熲手里,前面冲锋陷阵的,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沙场老将,杨广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少,真正让杨坚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的,是一年后,杨广对南朝叛乱的平定。 古代的兼并战争,无论是秦灭六国,还是杨坚的南北朝统一,国家刚灭亡的时候,当地的贵族,由于生活上的巨大反差,曾经的特权没有了,都会出来蹦跶一下,叛乱也就顺理成章。 所以在统治初期,国家都会颁布一些,针对当地豪门贵族的优惠政策,目的就是预防他们的暴动。 但是,南朝的这次叛乱规模很大,几乎囊括了所有江东地区:高智慧的绍兴、汪文进的金华、沈玄懀的苏州、蔡道人的仙居、王国庆的福州,他们以这些城市为据点,向周边延伸,杀官吏,攻县衙。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杨坚在占领南朝后,并没有颁布针对南朝豪门的优惠政策,而是放任北方士族对南朝经济的侵占,当时的江东由于文化、经济的发达,南方一直被认为中原正统,于是就出现了“南尊北卑”的思想偏见。
曾经被鄙视的北方寒族以及流民,随着陈后主的投降,终于翻身做了主人,而江东那些豪门贵族,曾经拥有的特权,消失了,从东晋到南北统一的三百年间,建立起来的自豪感,也没了。 在三国时代,曹操血洗徐州的时候,历史崔提到过一个观点,想要真正占领一块土地,有两个办法:第一是杀光所有贵族,让这片土地上的势力,重新洗牌;另一种办法,就是和这些贵族联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式。 很明显,杨坚没有接受那样的妥协,于是,贵族们愤怒了,在古代,贫民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一切,包括吃饭、睡觉,都是紧紧围绕地主。 地主们揭竿而起,带动的,就是附近一大片靠着他吃饭的农民,于是范围越来越广,当然,杨广作为名义上的统帅,镇压叛乱,还需要一名有经验的沙场老将,作为临时指挥,他就是杨素。 杨素这个名字,在杨坚成为圣人可汗的时候,出现过,可以说,是杨广能成为继承人,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宇文护、宇文邕、杨坚手下都当过差,隋朝名臣,在这里的作用,是作为将领,用武力镇压叛乱。 杨广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治理上,他完美的解决了,江南贵族和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在他的任期内,江南恢复了以往的繁华,杨广也从并州改镇扬州。 除了杨勇和杨广,杨坚对其他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应该说,杨坚把机会给了所有的儿子们: 三子杨俊在杨坚称帝后,第一时间被任命为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广救火的扬州,原先的总管就是杨俊,没能控制好扬州,意味着杨俊在继承人道路上,掉队了,此后开始荒废人生,玩女人、放高利贷,杨坚彻底对他失望,革去所有官职; 四子杨秀的封地,在四川,巴蜀之国,杨秀是五个儿子中,最不被杨坚看好的,性格太冲,武艺很高,属于冲锋陷阵型,可惜生在帝王家,当老大的能力不够,最后死在了谋反的道路上。 小儿子叫杨琼,史书上记载杨坚和他夫人独孤伽罗很恩爱,但是具体怎么恩爱,我们也看不到,不过从五个儿子出生日期里,我们可以确定,至少他们的夫妻生活很和谐,杨广出生在569年,杨俊是571年,杨秀573年,杨琼575年,多平均! 杨坚对这个小儿子很宠爱,将他任命为雍州牧,拥有精锐骑兵,对抗突厥和高句丽。 五个儿子,由于能力、性格、年龄等各方面的原因,能让杨坚满意的,似乎只有长子和二公子,一个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是宽厚仁义;一个积极进取、力主改革,淘汰赛进入第二轮,从能力,转移到了个人的作风问题。 自古立嫡立长,但是对于一代明君的杨坚,更希望给后世的江山,找一个真正合格的继承人,而在这方面,杨广显然表现的更加积极。
首先杨坚虽然贵为富二代,老爹杨忠为随国公,但是作风上很简朴,就算登基成为皇帝,依然保持了这样的作风,所以杨坚对他的儿子们也是那样要求的,而能达标的,似乎只有杨广。 一次杨坚的突然视察,在杨广府内,目之所及,满是灰尘的乐器,弦都断了,而杨勇呢,一件喜欢的蜀国铠甲,也要用金玉粉饰一番。 其次,无论哪个爸爸,都希望在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优点可以继承下去,而杨坚除了生活简朴之外,夫妻恩爱,虽贵为皇帝,宠爱的,只有独孤伽罗一人,这方面,杨勇表现再次令人失望,多情好色。 杨勇的正牌老婆,是拓跋家族后裔元孝矩的女儿元氏,大概这是一桩父母主持的政治婚姻,杨勇对元氏也没什么感情,但是身为皇太子,最不缺的,就是女人,杨勇后宫妻妾成群,其中性感的,叫云昭训(这里的昭训,是个官名,太子妾的意思)。 这个元氏性格也是非常刚烈,嫁给杨勇后,得不到宠爱,一生气,居然就死了,太子妃死了,最伤心的,不是身为太子的杨勇,他还在和云昭训风花雪月,而是作为婆婆的独孤伽罗。 可能这桩婚姻,是她一手促成的原因,独孤伽罗认为,是杨勇和云昭训,逼死了元氏,而反观杨广和他老婆萧氏,则要恩爱的多。 萧氏的老爹叫萧岿,哥哥叫萧综,来自兰陵萧氏,萧综是西梁最后一个皇帝,公元587年,杨坚召萧综进入都城,西梁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消失了,而萧氏的命运要幸运的多。 开皇两年,也就是公元582年前后,当时身为晋王的杨广和萧氏结婚,第二年,长子杨昭出生,随后开皇五年、六年,次子杨暕和长女南阳公主相继出生,关于南阳公主的传说,主要源自她的丈夫宇文士及。 江都之变后,隋炀帝被杀,而后宇文士及被窦建德打败,南阳公主的儿子宇文禅师被杀,父亲、丈夫、儿子,都是悲剧,随后南阳公主遁入空门。 与史册记载,隋炀帝风流淫乱不同,杨广和萧氏的感情,恩爱了很多年,深得父亲杨坚的真传。 而567年出生的萧氏,618年杨广被杀身亡的时候,已经51岁,比杨广还要年长两岁,江湖传言,先侍宇文士及、窦建德,再嫁两任突厥可汗,最后还成了李世民的女人,如果传言是真的,这些英雄人物,也是够饥渴的。
能力、人品都过关了,最后杨坚还需要考虑的,就是谁才适合帝国的长久发展,杨坚本人是在八柱国制度下,成长起来,最后依靠关陇门阀的底蕴,以及北周新老继承人交接,出现的权力空挡,才顺利夺得皇帝宝座。 现在成为帝国主宰后,当然需要考虑,如何避免类似权臣的出现,显然杨坚考虑的更加深远,最终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才制度改革:科举制。 需要说明的是,杨坚时代出现的,算是科举制的雏形,有史记载以来,人才的选拔,官员的任命,拥有着一条漫长的发展曲线,最初开始的,是世卿世禄,也就是老子的官衔、俸禄,儿子可以心安理得的继承。 你是贵族,就会永远都是贵族,相反,普通老百姓想翻身做主人?洗洗睡吧。 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秦国,推行军功爵制度,鼓励战场杀敌,最大程度的调动士兵的积极性,简单理解就是,爵位是按照战场上杀敌的人数来划分的,就算贵族,没有军功,想要爵位也是白搭。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就是这么个意思,一切的爵位,你得打出来,不管出身。 但是到了汉朝,没那么多战打了,当时实行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也就是举孝廉,每年县长州长都有几个名额,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给中央,老大们看着合格后,再给安排工作,最有名的就是公孙弘。 传送门:公孙弘:大器晚成的70岁丞相 汉武帝的几次招贤纳士,公孙弘都被郡县长官们推荐,奈何老板汉武帝看不上,最后公孙弘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你们这么多次推荐我,老板看不上,就别了吧,郡县的长官们也不容易:老板可以看不上,但是我们不推荐,就是失职,最后七十岁高龄,还能官拜丞相。
再好的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变了味道,到了曹魏时期,就出现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现象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能当大官的,必须是出生豪门贵族,普通老百姓又没希望了。 宇文泰时期的八柱国制度,更是加深了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少数几家门阀手里,杨坚建立隋朝之后,除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是考虑如何削弱世家门阀的力量,这样的背景下,科举制诞生了。 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科举制的诞生,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关陇门阀的冲击,杨勇性格懦弱,杨坚担心,在杨勇手上,科举制不能很好的推行,胎死腹中的可能性很大,而隋炀帝对于科举制的改革,各州选举的三人也省了,直接在地方进行考试选拔,也证明了杨坚选择继承人的正确性。 无论个人能力,人品、作风,以及对于国家的治理改革,杨广都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开皇二十年,也就是600年,隋文帝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604年,杨广继位,成为隋炀帝。 -------------完--------------- 谢谢转载、分享 我的私人微信:289950983 关注“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