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厌食的推拿手法~

 墨兰幽香a 2016-02-13
  宝宝的健康是爸爸妈妈的心头大事。
  宝宝一生病,打针吃药自然少不了。
  中医在儿科保健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讲究防病重于治病,通过调理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吸收这种传统医学带来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宝宝的健康!
  简单易学!宝宝厌食推拿治疗
  宝宝吃饭不好是很多父母遇到的大难题,一边是父母端着碗满屋子追着赶着喂饭,另一边则是孩子无论如何不愿吃或是含着眼泪咽下饭菜。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孩子厌食呢?
  厌食,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宝宝的体质属于“稚阴稚阳”,一方面生机蓬勃,生长迅速,体格、脏腑功能均不断成熟完善,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需通过脾胃供应,因而决定了脾胃在宝宝生理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宝宝的胃肠娇弱,消化力弱,且又因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脾胃负担相对过大。如果喂养不当,极易引起脾胃功能紊乱,造成厌食的发生。针对宝宝的生理特点,实施恰当的推拿有健脾和胃、改善食欲、增强体质的作用,并且也是预防和减少厌食及其他各种脾胃疾病发生的首选方法。
  6个简单易学的针对小儿厌食的推拿手法:
  1.推脾经: 父母一手将宝宝手握住,并将其拇指末节屈曲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在屈曲的拇指上,由指尖向指根做向心性直推300~500次(也可旋推宝宝拇指末节罗纹面)。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廋、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等。
  
  2.清大肠: 父母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面着力,从虎口推向食指端,300~500次。有清热通便之效,可治疗便秘。
  
  3.运内八卦: 父母以拇指或中指罗纹面着力,以宝宝掌心为圆心,沿从圆心到中指根的2/3为半径划的圆做顺时针运法,100~300次。有消腹胀,治疗食欲不振的效果。
  
  4.揉板门: 父母以拇指端或中指端着力,揉宝宝手掌大鱼际平面300~5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导致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
  5.按揉足三里:父母以双手拇指端着力,按揉宝宝两侧的足三里穴100~300次。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6. 摩腹: 父母以手掌面或四手指罗纹面着力,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摩宝宝腹部5分钟。主要治疗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
  一般情况下,给宝宝推拿应按“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顺序进行。在操作过程中有以下注意事项:
  1.推拿时手法宜用力恰当。推拿时力度过小可能会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而力度过大易损伤皮肤。
  2.身心放松。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做到身心都放松。
  3.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应由少到多,推拿力量应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的穴位可逐渐增加。有些穴位刺激性较强,容易引起宝宝哭闹,应先按摩刺激较轻、不易引起宝宝哭闹的穴位,并且尽量先按摩主穴,后按摩配穴。
  5.持之以恒。用推拿来进行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常需一段时日,才能逐渐显出效果。所以给宝宝做推拿应有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的时间,每次以10~20分钟为宜。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推拿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为润滑剂使用,如葱姜水、滑石粉、按摩乳液等。若局部皮肤破损,则禁止在此处作按摩。操作时手法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按摩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不要在宝宝过饥、过饱或过度疲劳时做推拿。
  如果您是0到12岁孩子的妈妈;或者您想学习小儿推拿这门手艺,可以申请进群,我们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