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东南竟然有这么多“中国XX之乡”,快看看你的家乡有什么称号!

 昵称30556620 2016-02-13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依、土家、仫佬、畲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人人都在念叨诗与远方,却不知道多少美景美物近在身旁。




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苗乡侗寨的黔东南,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大家在黔东南生活这么久,知道你的家乡有“中国XX之乡”的称号吗?




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中国芦笙之乡

 凯里市舟溪镇新光村被誉为“中国芦笙之乡”,是传统手工芦笙的制作之乡。当地有400余年的芦笙制作历史,村民几乎人人都会吹芦笙、做芦笙。



 目前,新光村有65户居民以制作芦笙为业,年产芦笙3万只,芦笙产品远销海外,芦笙已逐渐成为当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江县——中国香猪之乡

 从江香猪是我国珍贵的微型地方猪种,具有体型矮小、肉质细嫩、基因纯合、无污染等特点,被评为国家二级珍稀保护畜种。从江香猪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是制作高档肉食品的优质原料。



 1995年在北京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活动会上,黔东南州从江县被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1999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产品称号。



台江反排村——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木鼓舞)之乡

木鼓舞,现在人们称之为“东方迪斯科”。源于苗族13年一次的祭祖节。它由五个鼓点章节组成,其内容反映了苗族迁徙过程中的跋山涉水、打猎、欢庆等过程。其艺术特点以鼓导舞、粗犷朴实、激情奔放。2003年,台江县反排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木鼓舞)之乡”。



台江县——中国苗绣之乡

台江的苗族刺绣:平绣、皱绣、破线绣、挑绣、褶绣、辫绣、锁绣、双针绣等应有尽有,是一笔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刺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08年10月上旬对申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黔东南州及雷山、台江二县进行了考评。考评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决定授予台江县——“中国苗绣之乡”荣誉称号。




丹寨县——中国硒米之乡

 丹寨县大力扶持农户种植优质硒米,2015年全县4个乡(镇)所种的2万余亩硒米均获丰收。硒米为无公害优质大米,其米质晶莹如玉、光洁透明、香气浓郁,市场价值远高于普通大米。

丹寨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硒米之乡”、“中国富硒、锌茶叶之乡”双称号。



丹寨县卡拉村——中国鸟笼艺术之乡

每个月,约有7000只各式鸟笼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村子几乎没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鸟笼,当地人月收入可达到2千多元,“即便是到沿海的工厂,也开不了这么高的工资”。村支书吴明海说,他曾经在云南澜沧县的超市内,看到卡拉村的鸟笼被悬挂售卖。



丹寨石桥——中国古法造纸之乡

石桥古法造纸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石桥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古法造纸艺术之乡”,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麻江县——中国锌硒多元素优质米之乡

麻江县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采用施硅健身栽培和平衡配方栽培技术,生产的优质米营养丰富,色、香、味、形均为上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03年上半年该县被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锌硒米之乡”。“杏江牌”香米荣获首届贵州省名特农产品展销会“名牌农产品”称号。


麻江县——中国锌硒优质红蒜之乡

麻江锌硒优质红蒜具有品种优良、辣味浓郁、富含锌硒、质量上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眯,产品供不应求。

2003年,麻江红蒜以优良的品质和规模化生产,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红蒜之乡”称号,在首届贵州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优质名牌农产品。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及《贵州日报》等中央、省、州媒体均先后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雷山县——中国苗族银饰之乡

雷山苗族银饰制作工艺主要集中在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苗族村寨,已有400多年的银饰制作工艺历史,并世代传承,是苗族银饰制品的重要产地。  银饰是苗族盛装不可缺的装饰物,没有银饰的点缀,苗族服饰就失去华丽的色彩。




据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08年10月上旬对申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雷山、台江二县进行了考评。考评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决定授予雷山县——“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荣誉称号。




雷山县——中国秃杉之乡


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的原始性特别强,生长着很多的名贵树种、花草和药材。




其中成片生长的秃杉林是格头村特有的典型植物代表,格头秃杉树干笔直,枝叶繁盛,一般高达30至50米。老的秃杉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的也有300到500年的历史。格头秃杉是目前我国仅存的面积最大,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一片秃杉林,格头秃杉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是考古的“活化石”。据此,贵州省雷山县格头村有“秃杉之乡”的美誉。




雷山县郎德上寨——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歌舞)之乡

郎德上寨以它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群众性的苗族歌舞以及别开生面的民风民俗,展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每年迎接大批中外游客。可以说,到郎德上寨的人,从进寨到出寨,基本上是沉醉在歌舞之中。临别好客的主人也许会赠送一把精制的小芦笙,让你把苗寨的情和意带到新的旅途,让你把朗德上寨的歌和舞带到五洲四海,让天下人都知道,在贵州高原上有个引人入胜的歌舞之乡。1995年,郎德上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苗族歌舞)之乡”。



剑河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温泉民间画)

 从1988年开始,温泉民间画在原有造型和用色的基础上,经文化部门美术工作者的精心引导,形成了较完整的民间画形式。已有近400幅作品参加国家、省、州展览及报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1991年,剑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天柱县——中国重晶石之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丰,冠甲中国,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储量为全国第一。其中,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的天柱县,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中国重晶石之都”。



三穗县——中国斗笠之乡

有“竹器之乡”美誉的三穗县,拥有万亩竹海景区。早在明末清初时期,竹编工艺就已在三穗兴起,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美观耐看又经济实用的各类竹制品,曾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瓦寨斗笠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得到高度赞誉,之后名声远扬,产品远销泰国、法国、美国等地。

1984年,瓦寨斗笠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美国总统里根。瓦寨镇也被誉为“斗笠之乡”。




黄平县——中国泥哨艺术之乡

 黄平泥哨俗称泥叫叫,本是无人考证源于何时的当地苗族民间传统儿童玩具,随着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改良,影响越来越大,现已成为馈赠、陈列的民族民间工艺佳品。




怎么样?生活在咱们黔东南,骄傲吧!想寻找别具一格的景致,何苦跋山涉水绕大半个地球,光黔东南就有这么多“中国XX之乡”值得你一一走过。


编辑:杨光莉

责任编辑:杨光莉

网络编辑:朱 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