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

 萨满巫师 2016-02-13

提示点击上方'吉祥满族'关注微信订阅号:@吉祥满族(微信号:jixiangmanju)中国满学会、满文书法研习会门户网站——吉祥满族,2002-2016年

一、引论

“乌拉街”的全称是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市北约30公里处。“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 ,整个乌拉街西邻松花江。乌拉街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生活着汉、满、朝、蒙、回、苗、赫哲、锡伯等8个民族。满族人口数量仅少于汉族。乌拉街一直被认为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吉林省满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据民国初年吉林省《永吉县志》记载,包括乌拉街在内的永吉县地区“于周为肃慎,北魏为勿吉,唐为渤海,明清之间为乌拉”。乌拉街在元明时期称“洪尼” ,明初称“扈伦” ,清初称“布特哈乌拉”。辽金时期,乌拉街地区初属辽东道,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乌拉街先为咸平路,后为金上京会宁府管辖。元代,乌拉街地区隶属辽阳中书省开元路管辖。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乌拉部相继吞并附近女真诸部,建立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后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发生多次战争。 1613年,乌拉国被努尔哈赤所灭。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历史上清代五个皇帝曾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乌拉街被顺治皇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 ,当地民间亦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拉街不仅保存了魁府、后府、前府等大量蕴含满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且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在饮食方面,乌拉街满族火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满族人重要的节日食品。在服饰方面,满族旗袍仍然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和推崇。在礼仪方面,打千、作揖仍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节。


二、乌拉街满族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

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乌拉街满族祭祖历史上,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祭祖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和办谱祭是沿袭至今的两种重要祭祖形式。


本文所关注的付氏家族祖居乌拉街,属八旗中的满洲镶黄旗。他们按照满族人“敬祖法天”的习惯,家族内除了信奉各种天神和神佛外,对祖宗更是格外崇拜和敬重。对祖宗的尊崇体现在连年不断的祭祖仪式上。付氏家族每年春节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而且每隔十二年的龙年都要举行一次“办谱”仪式,称为办谱祭。由于现在付氏家族已经繁衍到了第十五代族人,人数达上千人,办谱时只需每个分支的长辈作为代表参与办谱,其他族人不要求参与。从仪式举行的频率上看,春节祭祖每年都要举行,办谱祭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因而,无论从参与程度还是举行频率上看,春节祭祖和付氏族人的生活更为密切,族人对春节祭祖的印象和体会也更为深刻。


(一)祭祀时间:除夕至十五

按照乌拉街满族传统祭祖习俗,春节祭祖时间从除夕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当地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新旧交接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要对过去的一年做出总结,同时期盼新的一年,这样具有过渡意义的时刻一定要与祖先一同度过。乌拉街满族人一直传承着这样的时间观念,传统上满族人将除夕作为祭祖的时间起点,同时按照当地人的时间观念,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的标志,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过去了,于是要在这一天送走祖宗,结束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

春节祭祖时间前后延续十五天。在这个长时间段内,并非所有时间都具有均质性,其中有三个时间点格外突出,一是除夕。除夕既是整个祭祖仪式的时间起点,也是整个祭祖仪式的关键所在。除夕当天清晨,族内女性即开始准备各种祭品。下午饭后,通常是下午三四点钟,族内男性成员开始“亮谱”。午夜十二点正式“请神”祭祖。可以看出,祭祖仪式中准备祭品、“亮谱”、“请神”三个重要环节都发生在除夕这一天,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地人会将长达十五天的春节祭祖又称为除夕祭祖。

春节祭祖仪式的第二个重要时间点是大年初一。这个时间点的出现和家族生活状况的改变存在密切关系。在传统家族生活中,族人通常都聚族而居,生活在较近的村落范围内,他们可以在除夕统一参加“请神”仪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族人因生计、工作等原因迁居外地,离祖居地越来越远,这样就无法参加除夕午夜的“请神”仪式。无法参加除夕“请神”仪式在重视祭祖的付氏族人心里是一种莫大的缺憾,那么如何弥补这种缺憾和不足?他们选择在除夕之后的第一天清早赶去给祖宗磕头祭拜,即使距离较远也不会晚于中午十二点钟。因而可以说初一祭祖既是人们在生活变迁中的权宜选择,又是他们强烈的祖先信仰不变的证明。


春节祭祖的第三个重要时间点是作为祭祖仪式时间结点的正月十五。当天下午饭后,所有族人再次齐聚在一起,给祖宗烧完最后一炷香,跪拜磕头,恭送祖先离去,然后将家谱、食物等祭祀用品全部收起,结束这一年的祭祖仪式。

从春节祭祖的时间方面看,付氏家族将春节祭祖仪式的时间设定为十五天,又重点突出仪式开始和仪式结束这两个重要时间点。这样的时间安排,一方面强调特殊时间段内家族的聚合特性,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在祖先面前将家族中所有的人聚合在一起,共同感受大家族的温暖。同时,这种家族聚合又具有暂时性,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实现家族聚合,春节结束后要送走祖先,族人们也各自回到小家庭生活中。同时,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付氏春节祭祖以年为周期,一年一次,定期循环祭祀。这样的时间设定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人们对祖先的记忆,不使其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减弱,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春节的特殊时间内抒发亲情。

(二)祭祀地点:“吊杂”

祭祀仪式的第二个关键要素是地点的选择。乌拉街付氏家族祭祖地点的确定取决于家谱的存放地点。按照家族规矩,付氏家族的家谱供奉在“穆昆”(满语mukun)家里,即族长家里。“穆昆”是一个家族中最受尊敬的人。虽然现在付氏族人已经不再以族长来称呼这个人,但是长辈、有头脸的人就是“穆昆”的代称。家谱所在地决定了与之相关的家族祭祀仪式、家族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满族文化“以西为大” ,住房也以西屋为大,东屋为小。因而家谱通常都要存放在西屋。按照当地满族的居住习俗,西屋内是南、西、北三面连通的万字炕(又称转圈炕)。其中西炕上有一高悬的吊板。吊板是约一尺长、一尺宽的木板,称“祖宗板”。其上放“祖宗匣”。“祖宗匣”里装有三层红布包裹的家谱、神偶、箭、刀、酒盅等祭祀器具。平日里不允许族人随意打开“祖宗匣”。同时,祖宗板下面的西炕也具有神圣性,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允许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人坐在这里。传说在满清入关之前,一只大青狗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人很尊敬狗,不可以伤害狗。

虽然“祖宗板”是在西墙处,但是付氏家祭并不在此。付氏家祭时首先要“亮谱” ,即将家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悬挂在西墙上。之后要在西屋北炕上摆一长方桌,桌上摆放各种丰盛的祭品,这个位置又被称为“吊杂”。在之后十五天的祭祀周期里面,每次族人祭拜祖宗都向“吊杂”磕头,意思是祖宗都被请在“吊杂”处用餐。除了本族人外,祭祀期间如有外人前来拜年也需向“吊杂”处行礼,以示敬意。

从祭祖地点的空间选择看,家谱保存在族长家中决定了祭祖仪式要在这里举行,同时,满族传统以西为尊,利用西屋保存家谱的习俗规定又进一步将仪式地点限定在西屋范围内。而在西屋的所有空间里,设置“吊杂”的位置才成为更具体的祭祀地点。家谱与“吊杂”分开陈设,主要是由于两者属性不同。从属性上看,满族家谱记载着全族人的人生信息,是家族血缘发展的文本记录,凡是家族男性成员都可以在家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要选择具有神圣性的西屋来保存这个重要的家族文献。同时,“吊杂”作为已故祖先歆享后嗣子孙奉献的地点所在,是专属已故祖先的空间,因而才是春节祭祖仪式发生的确切位置。从此可以看出付氏家族的家谱和“吊杂”之间关系密切,两者既相互联系,不能分离,需要相互依存使用,但两者属性不同,不能混淆。

(三)祭祀对象与参祭人员:祖先与子孙

付氏家祭仪式上出现的所有人都可以在付氏家谱中找到名字。付氏家谱是一张白色布单,上面有树、楼宇等图案。从上到下,家谱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记录族人姓名和分支。在乌拉街满族民俗生活中,各个家族都藏有家谱,同时还要按时续修家谱。修谱仪式在当地被称为“办谱”或“烧香”。这里所称的“烧香”与宗教活动无关,而是特指编修家谱活动。按传统规矩,“烧香”只在特定的年份(龙虎年)进行,所有的家族男性成员都要参加。付氏家族每十二年“办谱”一次,添加新增男性族人名字。按照规定,付氏家谱上黑色的人名代表已经故去的族人,而红色则表示在世的族人。一个族人若无儿子,则需从他人名下“过子” ,不能无子继承。

只有家族男性成员才能上谱的规定也决定了只有男性成员才有资格参加祭祖仪式。祭祖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每次“请神”之前都要“亮谱” ,这就意味着将家族所有人员名单公开确认一次,也暗示着这些人将会出现在之后的祭祀现场。在仪式现场,家谱上的族人又被划分为两个身份群体,他们是在下面跪拜着的子孙和高高在上的祖先。在跪拜的子孙群体中,按照辈分、年龄的不同,又有若干分层。族长在最前方靠近“吊杂”的位置,其次按照辈分高低依次向后有序祭拜,这样就围绕着“吊杂”形成了一个不断向外扩散的水纹状图形,家族血缘发展脉络也在这个水纹状图形中清晰地显示出来。与之相对,祖先则以群体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集体接受子孙的奉献,没有始祖、远祖、高曾祖祢的差别。

付氏家祭仪式中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分工不同。在付氏家族祭祖仪式上,女性成员不能出现,尤其是除夕“请神”的时候,家族媳妇、女儿等女性成员都穿戴整齐,端坐在炕上,不能下地,更不允许参加仪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在祭祖仪式中完全缺失。事实证明,女性在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仪式之前,女性负责打扫房屋、制作各种食品和准备物品。在十五天的祭祀期间,每天两餐之前的食物更换工作都由女性承担。因而可以说,女性也是祭祀仪式的一个重要参与群体,只是她们的参与方式与男性成员不同。女性族人的参与并不直接体现在仪式现场,但她们的工作却是仪式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女性成员对祭祖仪式的参与不仅有利于强化她们的家族地位,使其受到了族人敬重,同时也能深化她们的家族意识,使其作为家族的一分子更好地融合在家族生活中。


(四)祭祀仪节

在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祀现场,既可以看到传统祭祀仪节的延续,同时又可以看到许多新的仪节。从除夕到十五,按照付氏族人重视仪式开始和结束的仪式观念,“接神”和“送神”时的仪式需要全族成员参加,其他时间的祭祀由“亮谱”之家独立完成。

除夕当天是付氏家族最重要的祭祖日期,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亮谱”、“接神”仪式。下面按照时间先后加以说明。

1.祭品、祭器的准备

在祭祖仪式开始之前,女性成员要负责将本次祭祀仪式所使用的物品准备齐整,包括食物和用品两大类。在祭祀食品方面,按照传统付氏家祭习俗,祭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没有规定,从当年的年货中选择即可,如新鲜的水果、蔬菜、鸡鱼肉类等,不必单独准备祭祀食品。付氏族人认为“在心里把好的东西先奉献给祖先,祖先吃过人再吃,一起享福”。其中与普通食品相比,上供的馒头要点上红点,以示其神圣性。

现在付氏家祭所需祭器包括香炉一个、蜡台二个、金边蜡烛两根、大小四方桌各一张、碗筷四付、酒盅四个、碟子若干。这些祭器平时都被“亮谱”之家统一存放,只有在每年祭祖的时候才拿出来,彻底清洗之后才使用。和传统家祭仪式所需器物相比,现在使用的器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祭祀仪节比传统的祭祀仪节有所减少。

2.“亮谱”

“亮谱”是春节祭祖仪式开始的标志。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亮谱”之家的家长开始准备祭祀仪式。首先要将所需祭品摆放整齐。在“祖宗板”下方摆小供桌。小供桌是一张小四方桌,桌中间放好香炉,香炉左右两边摆放两个插上金边蜡烛的烛台,香炉、烛台之前摆放水果、糕点等食物若干盘。有时还要在两侧贴上春联,在最上方贴上“挂千” (满族剪纸艺术)。小供桌摆好后,要在北炕上设置“吊杂” ,即摆放一张大四方桌作为供桌,将备好的各种供菜摆放整齐,在桌子四角摆放四副碗筷和酒盅。大小供桌摆放齐备以后,家长召集家人准备“亮谱”。在付氏家祭传统中,“亮谱”时需要所有男性成员参加,但现在只要“亮谱”之家的人参加即可。主要原因是参加“亮谱”仪式之后,族人要一起聚餐,现在付氏家族没有足够的财力,无力支付大额聚餐费用,因而取消了这个环节。

待家人聚齐之后,按照辈分依次站立。族长首先将供桌上的蜡烛点燃,然后在香炉中点燃一炷香。待香燃烧一会儿后,族长恭敬地将家谱从“祖宗匣”中请出,去掉外面的红布,展开后悬挂在西墙上。以前家谱打开后还要在上面挂上黄绫子幔帐,以免其他人直接看到家谱,现在不再悬挂幔帐。

3.“接神”

“接神”是春节祭祖仪式的高潮。付氏家族“接神”的时间是午夜十二点。在此之前,所有能够赶来参加仪式的族人都早早地到来,准备参加仪式。仪式之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在院中点燃一堆木火。在木火燃烧正旺的时候燃放鞭炮,这时族长面朝大门的方向开始接神。族人们依次恭敬站立,不许随意说话。按照传统家祭习俗,族长要用满语接神,但是现在付氏家族已经很少有人会说满语,接神时一般用汉语。当族长说完接神辞之后,所有族人一起跪拜磕头,然后转进西屋。回到西屋后,族长将“吊杂”处的四个酒盅斟满,所有族人再次向祖宗磕头,完成“接神”仪式。

现在“接神”时只在院中点燃木火,族人站立等候,这与传统“接神”习俗有较大差异。传统上付氏家祭时要在院中放置“请神”专用的泥火盆一个,供桌一张,蜡台两个,香炉一个,大斗一个(里面装小豆、黄豆、玉米、高粱等粮食若干)。“请神”时所有族人跪着等候,族长用满语接神。

初一早晨要早早起来,族长先在小供桌上点香,再带领家里男子跪拜磕头。早饭准备好后将大供桌上的食物首先更换,之后家人才开始吃饭。早饭后不久,没有参加午夜“请神”的外地族人纷纷来到族长家里给祖宗拜年。无论迁居何处,路途多远,人们总要想尽办法赶在正午之前来到。当人们来到后,先要在外整理衣衫,然后进入西屋,恭恭敬敬地在“吊杂”前跪倒,磕三个头,然后起身站立,完成祭祖。

从除夕“接神”开始,付氏族人和祖先共同度过了十五天。在这期间,人们虔诚地为祖先准备食物、磕头祭拜。每餐饭前,“亮谱”之家都要烧香,再将供桌上的饭菜更新,其他族人不被要求参加这期间的活动。如有族人前来,也可给祖先磕头拜年。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族人们开始准备将祖先送回,即“送神”。

付氏家族确切的“送神”时间是下午饭后。“送神”之前族人要齐聚在西屋内,族长首先在西面供桌上点燃香烛,然后家中老少再次向“吊杂”处的祖宗跪拜三次。之后,人们将“吊杂”撤去,家谱收起,放入“祖宗匣”中,完成本年祭祖仪式。

从整体上看,付氏家族为期十五天的祭祖活动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仪式过程。除夕下午“亮谱”是仪式开始的标志,午夜“请神”是仪式的高潮阶段,之后经过十五天的供奉期,通过“送神”仪式结束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亮谱”、“请神”和“送神”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亮谱”是在宣布所有将在仪式中出现的人员,“请神”是族人将外面的祖先邀请回来,“送神”是族人将祖先从家族中送走。通过这样的仪式环节,族人和祖先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了家族团聚,这种家族团聚也为人们情感的抒发、历史记忆的保存提供了依托。


三、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的当代价值

春节是乌拉街满族民俗生活中盛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人们不仅要将分散的家人聚集起来,欢度新年,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已经故去的祖先。祖先是已经故去的族人,同时在后人的心目中他们已经转变为能够佑护家族的神。对于血脉相连且能福佑家族的祖先,子孙们定要重礼以待。从付氏家祭的时间选择可以看出,除夕至十五,整个春节期间都要供奉祖先,祭祀祖先成为他们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家族活动。同时,由于祭祖仪式的重要性,付氏族人又要谨慎对待。整个祭祀仪式并非只是单纯的陈设祭品、烧香跪拜,而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地点由特定人群按照特定习俗举行的具有丰富意蕴的仪式过程。整个仪式过程蕴含和表达的是付氏族人内心特殊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

(一)个人情感诉求

在春节期间,付氏族人不仅祭祀祖先,还要祭祀诸天神佛。但是祖先神与其他神灵存在本质差异,这种本质差异来源于祖先与祭祀他的人群存在血缘传承关系。站在祖先面前参加祭祀的人们都是祖先血缘生命的延续,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也是血缘生命得以不断延续的证明。

《礼记》说“礼缘人情而作”。自古至今,情感在礼仪行为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情感是礼仪的灵魂,没有任何情感支撑的礼仪都是麻木且没有生命力的。作为祭祀具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的祭礼也是一样,浓浓的亲情充斥着整个祭祀仪式。作为祭祀对象的祖先是已故的亲人,他们曾经和子孙们朝夕相处,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长辈。现在他们虽已离开,但是却不能割断后人对他们的思念和眷恋。于是在春节的特殊时间里,人们在亲情的召唤下聚集在一起,通过隆重的仪式迎接祖先归来,共同度过新年。人们通过十五天虔诚的供奉、祭拜等行为方式,使得隐藏在内心的无限亲情得以宣泄和表达。付氏族人在内心无限亲情的促动下参加祭祀仪式,同时祭祀仪式本身也为他们的内心亲情表达提供了适宜的契机,成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和感情依托形式,并进而上升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血缘亲情与祭祖仪式的密切关联不受时间、地点等外界因素制约,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无论是传统的满族大家族生活,还是当代的小家庭生活,人们在祭祀仪式上都凸显亲情的重要地位,血缘至亲是人们参加祭祖仪式最重要的前提,也是烧香跪拜等一切仪节行为得以进行的关键;只有在血缘亲情认同的基础上,祭祖仪式才有价值,才能得以代代相传,因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是祭祀仪式的重要价值之一。

(二)家族伦理秩序重构

人们对于祭祖仪式的参与,不仅出于自身强烈的亲情感,同时也受到伦理道德的要求和约束。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对于祖先的祭祀活动都是彰显孝道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定期的祭祀仪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孝,对家族伦理秩序的认同和维护。

在付氏家族祭祖过程中存在祖先和子孙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其中祖先是高高在上接受祭拜和奉献的群体,是祭祀仪式的主要对象,而子孙是跪拜在下进行祭拜的群体,也是祭祀仪式的主要执行者。仪式中的祖先与子孙,他们曾经是父子兄弟,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当有人离去,人们便会将他们归入祖先群体,通过一年一度的春节祭祀仪式来寻求家人团聚,重构家族伦理秩序。

祭祖属于家族集体活动,所有成员在仪式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与职责,不能随意变动。作为家族的一分子,每个族人在仪式过程中都要受到家族的规范与制约。在仪式现场,参加祭祀的子孙要按照辈分、年龄划分成不同群体,辈分高者在前,辈分低者在后,以水纹状呈现在祖先面前,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依次祭拜祖先。按照付氏家族传统规定,在家族血缘关系中,辈分越高就意味着其在宗族中的地位越高,越会受到后辈的尊重和爱戴,而且辈分高低具有先天确定性,后天无法改变,因而付氏家族的族长会受到全族人的敬重,成为仪式的主持者。族人参加祭祖时站立的次序是家族伦理秩序在仪式中得以重构和确认的外在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尊卑、亲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确认族人间的伦理秩序。

在祭祀仪式中,子孙们要多次虔诚地跪拜,这样的身体行为是传统孝道思想的直接体现。孝道不仅为传统家族社会所重视,也在当代生活中得到认同。尊崇孝道是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杠杆。因而春节祭祖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其价值在于建构与强化家族伦理秩序,延续孝道。一年一度的参与能够让子孙在实践中体验到一个神圣的家族秩序。在这个秩序里,子孙们通过一系列动作行为来维护伦理秩序,并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精神洗礼。

(三)家族历史记忆传承

家族历史记忆是人们对家族发展、演变历程的追忆,是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家族发展历史。在家族生活中,良好家族记忆的保存不仅可以为人们解决家族世系发展问题,为人们提供历史来源依据,有时也能为家族的发展壮大提供历史支撑,甚至成为家族发展的文化资本。因而为了更好地保存家族历史记忆,人们会选择一个特殊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其进行形象的语言描述,或进行实物展示。

付氏家族的历史不仅写在付氏家谱上,同时他们选择通过一年一度的春节祭祖仪式给予集中展现。每年的春节祭祖仪式是付氏家族传承家族记忆的重要方式。在付氏祭祖仪式中,“亮谱”仪式非常重要。人们通过“亮谱” ,将家族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真实地展示在族人面前。在之后的十五天内,家谱一直悬挂在西墙上不断向人们展示付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虽然整个祭祖仪式中并未出现讲述家族历史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族人们会因此忽略家族历史的重要性。相反,平日里长辈们会将家族十几代祖先的发展故事告诉晚辈,希望他们能够记住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并选择通过“亮谱”仪式来强化人们对家族历史的记忆和认同。这样年复一年的祭祖仪式就能够起到强固家族历史记忆的作用,使其在族人心中不断得到强化,延传不断。

(四)满族文化认同

乌拉街是满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满族人口数量仍然较多。在这个多民族社区当中,满族人重视通过自己的行动保存和延续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对于付氏家族来说,春节祭祖能够实现他们传承家族历史记忆的目的,同时作为一个曾经登上龙庭的民族,付氏族人也为满族曾经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为自己出身镶黄旗感到自豪,因而他们常说“我们是在旗的满族”。在付氏族人的观念中,满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民俗风情,满族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其中,春节“亮谱”祭祖是他们区别于周边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满族祭祖仪式中无论是在西屋“亮谱” ,还是对狗的禁忌,以及“吊杂”的设置,都是满族文化特色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付氏族人满怀着对满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试图通过饱含满族元素的祭祖仪式来彰显自己的满族身份和文化特色。虽然现代生活使得不少满族传统文化很难在生活中得以传承,但是,对祭祖习俗的保存是他们保留满族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传统仪式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保存下来,使之融合在生活当中继续传承下去。


四、余论

春节祭祖至今仍是乌拉街满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当地的满族民众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期间按时举行仪式,他们虔诚地点燃香烛、悬挂家谱、跪拜祖先,希望与祖先一同度过新年。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更能感悟到生命的延续与价值。每年一次的春节祭祖仪式都是人们在亲情的感召下聚集在一起、共同抒发对亲人无限思念和眷恋的机会。所有族人齐聚一堂,祭祖仪式现场严肃而神圣,家族孝道伦理在族人的跪拜中得到认同和传承。同时诸多带有满族文化元素的仪节和物品更是他们满族身份认同的证明。因而,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的存在不仅有利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孝道思想的培养,同时也具有维系家庭、家族乃至整个民族更好发展的精神力量。




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东北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请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

希望广大阅读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创稿件

投稿邮箱:25531762@qq.com

商务合作事宜请联系

电话:13911539318(同微信)




长按指纹,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