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是满族的生命之神——写在哈尔滨双城区柳母祭前

 無情360 2017-07-03



艳格格按



“如母般的柳树啊!我们感恩祭拜您!”


如果你相信神话,那么请像敬拜母亲的一样参与柳母祭。

如果你认为这是满族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感恩柳树的象征,那么请像感谢恩人一样的参与柳母祭。

如果你不能亲往参与祭祀,请在你看到河边杨柳时,心中祭拜祖先与如母般的柳树。这或许是以往驻防城市的河水边有很多柳树的原因,而这些城市而今依然是满族聚居或散居地。



柳神是满族的生命之神


满族人认为人类是由柳树生出来的,佛多妈妈(亦称作“佛陀妈妈”)是满族的始祖女神。满族创世女神阿布卡赫赫从柳树枝上摘下的一片片柳叶,每片柳叶都变成一个人。《富察氏萨满神谕》中记载,宇宙初遍地汪洋,在水中产生了生命,最先产生的生命就是柳叶,柳叶在水上越来越多,长成了柳树。人类是从柳树的花果中产生的。

满族萨满神话说到,“在小山的山根旁长着一棵大柳树,这棵树青枝绿叶的。她感到很奇怪,因为洪劫早已把宇宙的一切都冲刷干净,唯独在这里还生长着这么一棵树。”这说明柳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满族萨满教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第九层天宇中有柳芍银花女神30位。祭祀佛多妈妈时,要用柳枝沾水,往未婚男女身上洒水,意在祈求子孙兴旺,多子多福。




满族柳母传说一则


相传,最早的时候,奥莫西妈妈住在长白山天池旁的一棵大柳树上,那是长白山上最高最粗的一棵,几十个人才能围抱过来。尤其是她长着两个大乳房,多少孩子也吃不完她的乳汁。另一位叫乌克伸恩都立的神,每年交给奥莫西妈妈一个石罐。她拿着这石罐,在每一片柳叶上浇一滴水,就在这些柳叶上生长了满族子孙。子孙们就是吃奥莫西妈妈的奶水长大成人。他们都很强壮,上山能打猎,下河能捕鱼。在奥莫西妈妈的后脑勺上长着一个长长地管子,这管子另一头平时插进大柳树上,若子孙们有病,奥莫西妈妈就把管子拔下来,滴几滴水给他们,他们就会好。所以满族人强壮不生病,就是因为有了奥莫西妈妈。

(宋和平《萨满神歌译注》)



明代祭柳仪式场景


  富育光先生所集的《东海沉冤录》中,讲述了明代忽坦河部族祭柳仪式的隆重场景:

  每当海水退潮,江河干涸,柳叶生出绿色虫包的时候,就要举行盛大的祭柳仪式。女罕斯呼林选美女九人或者更多,但为单数,全身赤裸,腰系柳叶围成的腰裙,代表柳神。族人以鹿血洒之,以米酒或净水淋之,柳神女且歌且舞,一路呼喊,族人应之。女萨满以腰玲、神鼓引导,神女随之,走遍族人经常出没的场所,场面宏大热烈。走过的地方淋洒鹿血河水,祈求神灵保佑族人平安丰产,祛除灾害。




祈求人丁兴旺——“换索”仪式


柳成为满族祭祀的神偶。“与子孙口袋关系密切的另一神偶,就是柳枝。石姓逢年过节时,从山林中选一茂盛清洁柳枝,上系7~9条白纸条,挂在过厅东屋的东南角上。举行跳神仪式时,将子孙口袋中的子孙绳取出,一头系在祖宗龛北侧的原神位上,另一头就系在房屋内东南角的柳枝上。此时,还需要有较粗大的像小柳树一样的柳枝,栽插于庭院的东侧。有的姓氏,在举行跳神仪式时,将子孙绳的一头系在庭院的柳枝上,房内东南角则无柳枝。这房内和庭院中的柳枝叫‘佛多妈妈’。”(《萨满神歌译注》)

孩子五岁前,母亲要抱着孩子拜柳求福“换索”。“索”指的是用不同颜色的线编织而成的线绳,“换索”就是用新线绳更换脖子上带的旧线绳。这种索线也只是在祭祀活动时戴一下, 然后就收藏在一个用黄色布做成的“索口袋”里。口袋中有一条红色绒绳, 俗称“子孙绳”,人们戴的索线就绑在这根绒绳上,这个索口袋平时就挂在正屋西山墙祖宗板的北侧。换索仪式往往是在家祭跳神的第二天举行。



吉林乌拉街的“换索”仪式


  1.绑柳枝,拴线绳

  举行换索仪式的当天早晨, 由穆昆达(族长)或萨满(领神人)请出“佛多玛玛”口袋,取出“子孙绳”,一端系在挂索口袋的长钉上,一端拉出来,从正屋穿过堂屋拉到庭院东南侧,拴在事先立在那里的新柳枝上。为了柳枝立得稳妥,要把它绑在牢固的柱脚上。


  2.摆件子

  仪式开始前,先摆供献件, 俗称“摆件子”。祭祀“佛多玛玛”所需的供品很简单,就是将满族家庭自己做的一种黏食俗称“水团子”装九碟九碗摆在供桌上,同时, 屋外的新柳枝上也要放一些水团子或椴树叶饽饽饼,树枝上还要系些高丽纸、彩绸、白布条等。


  3.换索

  吉林乌拉满族换索仪式非常严谨、有序,一切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首先,由两个萨满系腰铃,打手鼓,手舞足蹈地唱着神歌奉祀“佛多玛玛”。如果是平时换索,则只请栽力念神词,不必跳舞,一切从简。紧接着众家人要跪在“佛多玛玛”口袋前焚香磕头,然后到外面柳树枝前再磕头一次。主祭者向“佛多玛玛”祈祷,高唱赞歌,祈求子孙娘娘保佑子孙平安。然后戴上新索,在上次换索后新生的子女的子孙绳上,男孩系个小弓箭,女孩系个小布条,同时,还要系上烛火样的“嘎拉哈”表示辈分。有的家族还在口袋里放一支“神箭”。所谓“神箭”,就是满族人日常打猎所用的箭,缠上麻绳,将一半露在外面。其用意是以此镇宅护院,保佑族人平安。已出嫁并已生子者,则将娘家昔日所系布条摘除,带到婆家,拴在婆家的子孙绳上。祭祀结束后,人们脖子上的索线要系在子孙绳上,一并重新装入“佛多玛玛”口袋中,送回正屋,依旧挂在西山墙上。与此同时,家人还要到屋外将绑在柱脚上的新柳枝拿进屋,放在锅台的东南角,立在柱脚旁边。而上年换索留在这里的旧柳枝,要请出去,抬到河边或拿到屋外烧掉,总之不能乱扔,以免亵渎神灵。



神歌


宋和平所著《满族萨满神歌译注》中记载了这样一首满族石姓家“换锁仪式”所唱的神歌:

“在家神神坛前,乞请从白山山林降临的,千年英明,万年神通的石姓始祖母神灵佛多妈妈。今已是:以新柳枝,更换旧柳枝之季。……此时为东家之事,乞请佛多妈妈。今已度过绿春之季,迎来富秋之时。旧月已去,新月来临。吉日良辰,不能错过。把早备好的新黄米,淘洗干净。……子孙带锁保平安,以口袋所生,口袋大子孙多。为石姓繁荣昌盛,乞求佛多妈妈,枝大叶多,繁茂壮大,繁衍无穷。如木之茂盛,如木之繁荣。”



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查看“吉林省长春九台区满族石姓家祭活动”。



满族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柳


满族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艺术表演、骑射训练、出征打仗、祭祀扫墓都离不开柳。满族服饰上有柳,柳可以做柳筐,柳的乐器有柳笛、柳箕,满族骑射训练要射柳,满族出兵打仗用柳喂马,满族祭祀扫墓也需要用柳,柳和满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生

每逢满族人家有孩子出生,家人都要小黄米饭揉成团,插在柳枝上,还要在房门后的小三缸里插上柳,将子孙绳引来系在柳枝上。

 

清明

清明节儿童戴柳,祭扫坟茔,男女簪柳扫墓。

  

辟邪

在《红罗女》中,靺鞨人无论有什么为难遭灾的事,有求必应。特别是哪家孩子有病了,长白圣母把长白山的柳枝插在门旁,就能逢凶化吉。

满族在占卜术的送祟仪式中,“是用手拿着刀和柳枝,在病人身前做扑打、砍击状,从屋里一直做追撵状,至大门口”。大凡上点岁数的家庭主妇从长辈那里都学会了送祟,柳成为送祟的用具,这种萨满教的占卜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审美

柳是一种母性美的集中代表。在满族说部《红罗女三打契丹》中这样描写红罗女:“好一个天姿国色的美佳人,但见红罗女发若青丝,眉如翠黛,面似芙蓉,身同杨柳,秀美动人,赛过天仙。”

为了表现对柳的崇敬之情,满族喜欢在服饰、器物上装饰柳的图案。 满族的服饰美也离不开柳。宇宙三姐妹之一的天母女神阿布卡赫赫穿的是用九片柳林编成的战裙。满族在石器上经常雕刻柳叶花纹,箭头、骨针也制成柳叶形状。

 

日常用具

满族善于用柳枝编织柳筐、柳簸箕等等,柳编织品成为满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具。


民间音乐

满族乐器演奏有“爬柳箕”。柳箕是用柳条编的用来筛选粮食的农具,满族人用木棍刮其面,发出有节律的声音。

“柳”还是清朝满族时调小曲的总称。

 

端午射柳习俗


射柳习俗与骑射文化

“此时,校场上那位已经过五关斩六将大败众英雄的巴图鲁,正在射香火。百米开外的三炷香,‘嗖嗖嗖’,三箭飞过,齐刷刷地被斩去半截。接着,这位英雄又后退百步,射掉柳树尖上的最后三片随风飘动的柳叶。”这种射柳习俗是满族特有的。

射柳条是金代女真人传下来的。“将柳条刮掉一段皮露出白木,参赛者飞马张弓射之,箭到枝断,枝落人到,为最佳者。后来,因骑术逐渐销迹,民间少儿多以竹、木制成的弓箭作工具,在百步以外插个柳条枝,以横线为射点,看谁射的准确,亦称‘百步穿杨’,或称‘百步穿柳’。

满族用柳叶饲养战马,形成满族独特的养马方式,也导致了满族独特的作战方式。

在半个世纪的军事冲突中,满族喜欢在夏季出兵是难以被明朝和朝鲜人理解的。其中的奥妙之一就是和柳有关。因为“建酋马喜食夏日河边柳英,递料其狂逞,不在秋而在夏也。”“由于辽东柳英遍地,随处可见,八旗军到夏日,不必备草料,且‘一日食三日饱’,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出战机会,战斗力极强。”

据史料记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率众所祭的就是“柳神”; 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的每次战斗中,征剿之前也要祭“柳神”。



柳条边

满族建筑以柳为城墙。柳条边又叫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清代,曾视东北为龙兴宝地,为保持这一神圣之地的威严,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置边墙插柳条为界,不准汉、蒙民族任意狩猎和放牧,这种设置称为“柳条边”。“柳条边”由义县进入县境的大市一带再向黑山县的白厂门延伸。边上由朝廷指派专人长期防守,北镇至今这里仍有“边里”与“边外”之称。柳条边的东侧叫“边里”,西侧叫“边外”。清顺治年间开始修筑,到康熙年间完成。柳条边成为保护龙兴之地的封禁界限。柳条边也是盛京、宁古塔、内蒙古等行政区的分界线。柳条边全长1500多公里。

“柳条边是一条柳条篱笆。康熙初年,杨宾在《柳边纪略》中记述道: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清统一中国后,自顺治初 年到康熙年间开始把满族龙兴之地盛京用柳条边环绕起来,禁止牲畜进入,更不许开垦土地耕种。柳条边以威远边门为中心,分东西两段。东段———自威远堡至鸭绿江口入海处,西段——自威远堡至山海关。这是第一条柳条边,也叫老边。康熙八年(1669),又从威远堡北去吉林舒兰法特哈门修了第二条柳条边,是为新边。”清末柳条边逐渐废弛。


参考文献

[1]阎丽杰. 满族文学艺术中的柳意象[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35-38.

[2]吴贡山. 吉林乌拉满族的柳崇拜与萨满神歌[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82-85.

[3]李烨. 东北满族祭柳仪式的文化思维与文化价值[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6):12-14.

[4]黄明. 满族尚柳习俗与生殖崇拜[J]. 民俗研究,1994,(02):47-51.

[5]陈会学. 女真和满族的飞骑射柳习俗[J]. 黑河学刊,1988,(03):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