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丨《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 国人春节购置什么样的年货?团圆的餐桌上,拿什么来满足舌尖味蕾?农村的消费又有哪些意想不到?对于年货和年味、团圆与亲情,透过中国年货大数据的洞察,展示出猴年春节的消费趋势。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阿里巴巴发布首份《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 据报告显示,阿里年货节期间有超过21亿件商品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成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13.67亿人,按此数据计算,平均每个人购买了1.5件商品。同时,由于移动端消费的不断普及,年货节期间移动端销售占比达到70%。90后和80后消费者,联手贡献了81%的订单,年轻消费者仍是年货消费的主力。 年货节期间,服装和食品的消费超过了一半,不过比重却在逐年下滑,而一些新年货如母婴,娱乐服务有所上升,显示出人们对于年货的消费变得更加多元。 得益于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县乡村各级物流体系的发展,猴年春节村里人首次有机会大规模购买到高品质的国内外商品,农村也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力。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超过1200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参加了阿里年货节,消费比平时增长331%,平均每笔订单为262元,对比2015年12月的笔单价121元,增长了141元,增幅达到117%。 年货市场丰富度不断提升,也让不少新鲜玩意进入消费者的新年购物愿望清单。智能产品在今年异军突起,销售占比从去年刚刚兴起,迅速升至所有数码产品销量中的5%。在智能设备的分类中,消费者的首选仍是智能可穿戴设备,消费人群以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男性为主。 通过对35岁以下的消费者在中老年频道购物的数据分析,广东、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夺得十大孝心省份的前五名。其中,广东省在老年手机、老年服装、广场舞用品等长辈用品上花销远超其他省份。 在给长辈选择礼物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手机、衣服、保健品之类。但数据显示,50-70岁的消费者成为购买成人用品偏好度最高的人群。报告透露,虽然51-70岁的消费群体在情趣用品市场中仅占9%的购买份额,但在购买偏好度(即该年龄段购买者在该年龄段用户群体的占比)上,却远超年轻的消费群体,位列所有年龄段的第一位,排在第二的是18-22岁的90后群体。 据报告分析,出现这样的“反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由于观念束缚,羞于线下购买,而更愿意选择线上渠道。除此之外,老年人对远程互动类商品,如视频摄像头、家庭陪伴机器人的消费也呈递增状态。 随着越来越便利的互联网和可以直达农村的物流体系建立,“让年货先回家”成为漂在他乡的人们向家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新方法。数据显示,年货节卖出的商品中13.66%的订单发生明显迁徙,收货地址从一二线城市的常用地址,变为更低线级城市乃至县域、乡村的备用地址。今年春节,大约有2.8亿件年货加入了春运大潮。 据悉,“先回家”的年货,下单地址集中在北上广深,其次是杭州、苏州、东莞、南京。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一线城市仍然是异乡追梦人的聚集地,同时也有大量外来务工者在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打拼。 其中,从农村来到一二线城市的打工群体最爱给家人买服装,各类服装在他们的年货消费中占比达到38%,可见“过新年买新衣”在农村仍是一项重要习俗。电器、食品、母婴用品等实用类商品也是他们购买较多的年货,分别占据13.4%、10.4%和9.7%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年龄层的变化,进城打工群体购买的男女服装比例也有明显变化。越是年轻的打工者,越爱买男装,步入中年后男装的比例才逐步降低,与女装平齐。考虑到女性是网购服装的主力军,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外打工的女性更愿意给家里的男性购买服装。 年货大数据报告,首次从节庆消费的维度,深度分析了阿里巴巴零售平台的年货消费,全面描绘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消费态度的变化与消费方式的升级。 第二部分丨解读:年货大数据里的中国:春节的味道,从年货大数据开始 在中国文化里,对味道的感知, 起源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在中国人的心中,家乡是有味道的,而这种味道又能反过来,通过舌头和鼻子感知。如果过年是一种味道的仪式,那么年货则是亘古不变的味道的载体。 馈赠 | 五色土壤孕育出丰富食材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情感上的团圆,也是舌尖上的盛宴。 无论是东海边的渔村、草原上的牧民,还是大山里的农户,人们都会用大自然最真诚的馈赠,招待归乡的游子,犒劳耕耘的一年。 山林,湖泊,高原,大海。绵延的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多样生长,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地上孕育着丰富的食材,也培养了大批的吃货。 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了这片土地上的城市与乡村,无处不在的电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轻松分享到了山那边的美味。 分享 | 成吉思汗的军粮远下江南 腊月的内蒙古草原,已是白茫茫一片。雪层之下埋藏的一股生命,将在春风化雪的时节冲出土层,让草原回归绿色,让牛羊茁壮成长。 千百年来,这里一直经历这样的循环。牛羊肉成为草原上狼群赖以生存的食物,也为一个个蒙古包下的人们提供能量和经济来源。 并不丰富的食材没有阻挡蒙古人探索美味的动力,而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里风的碰撞,再加上时间的细致烹调,诞生了一种叫牛肉干的奇特食物。 风干牛肉曾是蒙古民族独享的草原美食。烈马、弯刀、牛肉干是成吉思汗在远征战中的三大法宝,牛肉干在远征作战中起着很重要作用,因此风干牛肉被誉为“成吉思汗的远征军粮”。 (图片说明:科尔沁草原上的牛) 如今,“军粮”已经成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小吃。每一口对它的咀嚼,都在唇齿间留下深刻的回味。 在今年的阿里年货节上(1月17日—21日),内蒙古的牛肉干只有21.56%留在了当地,而有23.45%不远千里来到了浙江。 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被蒙古铁骑攻占。时过境迁,来自蒙古草原的美味以这种美好的方式攻占了浙江人的味蕾。 实际上,对牛肉干的青睐是一种共性,在最热销的十大土特产年货中,牛肉干超过枣类名列榜首。茶叶之中,金骏眉、铁观音和普洱分列三、四和第六。 偏爱 | 君品金骏眉,妾爱采槟榔 年味是什么?年味就是你舌尖上化开的那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思乡情愫,即便走得再远,味觉的偏好把你紧紧拴住,这是一种永远不会骗人的直觉。 华南的金骏眉清雅淡然: 比起铁观音和普洱,金骏眉这个名字低调得让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一种茶。但是在华南,人们却对它情有独钟。 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森林繁密。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林里,每年有三分之一是雾天。丰沛雨雾的润泽和酸性土壤的供养,培育出了顶级红茶金骏眉。 (图片说明:金骏眉) 金骏眉纤细紧实的身段,挺直在金黄色的汤色中,甜里透香、清爽纯正,如亭亭少女,让人倾慕流连。 东北的海参滋补养颜: 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泡菜历来是冬天必不可少的餐桌常客,而海参却是更多人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吃,绝不只是一种填饱肚子的需求,也不只是为了美味可口,而是一种进补的手段。 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在寒冷的东北,人们用大自然的馈赠,与大自然抗争。 华中的槟榔开胃解腻: “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富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湖南民歌《采槟榔》,歌词纯朴优美,曲调缠绵清丽。槟榔在湖南的文化生活中出处可见,这也拉升了华中地区对于槟榔的消费偏好。 嚼槟榔,就像是抽烟喝酒一样,成为了湖南人的一大瘾,甚至成为了湖南人的一种乡愁。很多身在外地的湖南人每每嚼着槟榔,思乡情怀就会油然而生。有民谣曰:“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 烹鲜 | 远隔4000公里的世代迁徙 在中国人的心中,家乡是有味道的,而这种味道又能反过来,通过舌头和鼻子感知。 甜是人类舌头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中,“甜”都被用来表达幸福和喜悦。 有人说,上海人做红烧菜的统一特征,是“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头”。一碗红烧肉端上来,肉色外表发黑发亮,可是食用时又不会觉得油腻。本地人烧红烧肉还要考究一点,红烧肉里放的是冰糖,还会加上红枣。糖在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就是提鲜,所以红烧肉的口味,就是鲜甜一体。 有意思的是,与上海远隔4000多公里的新疆也是甜食区。新疆昼夜较大的温差和充分的日照,使得葡萄、哈密瓜等水果糖分极高。这种水果的甜侵入在手抓饭和切糕等新疆传统饮食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甜。 上海和新疆共通的甜味,原是土壤造成的巧合,此后那段知青岁月让无数上海的年轻人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天山扎下根来,于是也将吴侬软语般甜糯滋味融入了新疆的烹饪方法中。 (图片说明:红烧肉) 北京的平民小吃很多,跟酱有关的至少有炸酱面,京酱肉丝。 将肉丁及葱蒜放在油里炒,在加上六必居的干黄酱和天源酱园的甜面酱,就是炸酱了。如果只用干黄酱则太干太咸,只用甜面酱又不是北方人的口味,二者混合就十全十美了。 (图片说明:炸酱面) 炸酱面中混合的不仅是酱和面,还有其他菜码: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等等。虽然是平民主食,却也不将就。正如北京人的性格,直爽中也有细腻。 酸和辣都是提振食欲的味道,受到东北和西南人们的喜爱。酸味能去腥解腻,还能加速肉的纤维化,使肉质更加细嫩。在中国文化中,酸到极致就接近于苦,它可以形容疼痛(酸痛),可以形容苦难(辛酸),也可以形容嫉妒(醋坛子)。 辣则指一种异常凶猛的味道,这股凶猛盘踞着食客的味蕾,也反映在名族的词汇中——“泼辣”、“毒辣”都是激烈程度很深的词汇。 当然,红火的辣子也是西南省份对来年好日子的期待。汗珠从爱吃辣的食客额头沁出,拍打在年夜饭的餐桌上,这味凶猛的感官刺激最后转化成绵延千里的回味。深刻体会到辣味真谛的人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像辣子一样的姑娘,称之为“辣妹子”。 慕外 | 毛利人的黑金鲍游进延安的窑洞 在全球化的时代,春节已经不只是中国土地上的节日;年货也不再只是在这块土地内部共享,而是很方便的全球流通。 2016年1月26日一大早,陕西延安洛川县吴家庄村张福才老人一家算是尝了鲜。老人儿子花了621元从村淘服务站下单网购黑金鲍、青口贝、长寿鱼组成的海鲜年货礼包。 在南纬40度以上靠近南极的海域,偏冷的海水让黑金鲍在这里缓慢生长。通常一只黑金鲍生长到可捕捞的最小尺寸大概需要8-10年的时间,新西兰政府在捕捞配额及捕捞操作上对黑金鲍制定了一系列严格限制。 在新西兰土著毛利文化和信仰中,黑金鲍有辟邪和保护种族的神奇力量。 (图片说明:张福才的小孙女抓住了黑金鲍鱼) 顶级的美味需要配上顶级的手艺。新西兰国宴大厨麦迪昂亲自在窑洞里烹饪起新西兰国宴。黑金鲍手掌般大小,全黑色肉足。老人拿起黄馍馍夹着切片的黑金鲍一口咬下去,直感叹“比肉夹馍更有嚼劲”。 年货不仅有吃的,还有更多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品。在人们置办的海外年货中,我们看到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盼,也有让自己永葆青春的美好希望。 背负 | 减轻的行囊,让人们更有尊严地回家 大数据显示,阿里年货节期间有超过21亿件商品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成交。共有来自93个国家商品参与年货节,216个国家和地区在年货节期间购买了年货。 随着越来越便利的互联网和可以直达农村的物流体系建立,“让年货先回家”成为漂在他乡的人们向家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新方法。数据显示,年货节卖出的商品中13.66%的订单发生明显迁徙,也就是说至少约有2.8亿件年货加入了春运大潮。 (图片说明:网上买年货,或许可以让回家的行囊轻一些) 网络购火车票让返乡者少了一份风雪中排队的煎熬(尽管还有验证码的考验),高铁线路的增加让返乡者少了一份路途漫漫的颠簸,发达的电商让返乡者少了一份沉重行囊的压迫。 这个社会,终究有一天可以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回到故乡,让春运不再附加其忧伤的色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