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叶题诗,蓝桥捣药,古人比我们更有爱

 wunianyi 2016-02-14

吹箫引凤
出自刘向《列仙传》。
 
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
 
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
 
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对她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上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用玉笙为她吹奏《华山吟》第一弄。
 
弄玉将梦中情景告诉秦穆公,穆公就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孟明在华山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
 
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有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弄玉也说萧史就是她梦中见到的人,于是二人成婚,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习《来凤之曲》。有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
 
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你有夙缘,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我们可就此离去。”
 
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后世家喻户晓的典故“乘龙快婿”和“龙凤呈祥”都出自这个故事。
 
这可是真正的“神仙眷侣”啊,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但是对于像鸳鸯一样生活的仙人还是应该羡慕的吧。
东床快婿
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东晋时,太尉郗鉴要为女儿择婿,觉得丞相王导家的子弟很多,听说个个都才貌俱佳,于是一天早朝后,郗鉴把自己想在王家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
 
王导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您就到我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管家,带上厚礼,来到王丞相家。
 
王府的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选女婿,都很紧张,仔细打扮一番,衣冠楚楚,出来相见,希望自己能被选中。
 
郗府管家看来看去,感觉王府的青年才俊个个都很好。最后,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墙的床上有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这个青年刚去观摩学习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沉迷不已,什么事都忘了。因为出去奔走了半天,感到很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管家见他这般神情,惊呆了,想和他聊聊。那青年毫无反应,只在那里用手指头在空气中划来划去,好像是写字。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多个人,听说郗府来选女婿,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说:“哈哈,我要选的就是他!”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而这“东床快婿”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
人面桃花
出自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博陵(今河北安平)有一个书生叫崔护,很有才华,长得也帅,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上,暂时留在长安。
 
清明那一天,崔护独自出去游玩。走到一个村庄,看见一家围墙里桃花开得很繁茂,便上前敲门,有个女子从门缝看他,问:“你是谁?”崔护通了姓名,并说:“我口渴了,想讨水喝。”
 
女子打开门,取出一个凳子让崔护坐下,又进屋端来一碗水给他,然后倚着一棵小桃树站着,一双毛嘟嘟的大眼睛时不时地瞅他。她姿态妩媚,特别美丽。
 
崔护用话挑逗她,她却不出声。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许久崔护才起身告辞,她一直送到门口,才好像很动感情似地慢慢回屋了。崔护也是边走边频频回顾。
 
到了第二年清明那一天,崔护忽然想念少女,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接去寻找她。只见门院如故,却已经锁上了。
 
崔护便在左边门扇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崔护偶然去城南,又去找她。听到门里面有哭声,敲门问一问。有一位老头出来说:“你不是崔护吗?”崔护说:“是。”老人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姑娘。”崔护又惊又怕,不知怎么回答。
 
老人说:“我的姑娘到了结婚的年龄,知书达礼,还没嫁人。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恍惚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前几天我和她一块出门,回来后,看见左门扇上有字,女儿读了她,进门就有了病,数日不食而亡。我老了,只有这一个姑娘,之所以没有嫁人,是想找个好女婿,好让我老年有个倚靠。现在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你杀的吗?”又拉着崔护大哭。
 
崔护也感到很悲痛,请求到里面哭吊。那姑娘还形态端庄,如生前一样地躺在床上。崔护抱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大腿上,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过了不大一会儿,姑娘的眼睛睁开了。又过了半日,她的病全好了。老人大喜,便把女儿嫁给了崔护。
 
这个故事像童话一样纯净唯美。后来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孟称舜用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杂剧,叫做《桃源三访》,也叫《桃花人面》,感觉还是“桃花人面”这个名字好。
赤绳系足
出自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唐朝时杜陵(今西安)有个名叫韦固的人,他到宋城(今河南商丘)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走出南店,看到斜月下有一个老人靠着一个布袋,坐在阶梯上,借着月色看书,韦固便好奇地走过去。
 
老人告诉韦固,这书记录着天下男女的姻缘,布袋里的红绳,是用来系住有缘男女的脚,将来会结成夫妻。老人还告诉韦固,他的妻子是市场卖菜盲妇怀里的三岁小女孩。
 
韦固听了很不高兴,觉得盲妇的小女孩既贫贱,又丑陋,根本配不上自己。韦固气得找仆人刺杀小女孩,但仆人无从下手,只在小女孩眉心划了一刀。
 
转眼过了十四年,韦固娶了相州刺史王泰的侄女,人长得很美,只是眉间常贴着一片花子,连沐浴时都不曾拿掉。
 
韦固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逼问妻子,妻子说:“小时候流落到菜市场卖菜,被仆人抱着,不知哪来的狂徒,刺了一刀,留下了伤疤,所以用花子遮盖。”
 
韦固听了,突然想到十四年前的往事,便紧张地问说:“那保姆是不是一个失明的妇人?”妻子答说:“是啊!”韦固惊讶不已,想到当年月下老人说的话,深觉男女的姻缘,果真是上天注定,没有人可以改变。
 
此事传到宋城,宋城的地方官即将南店题为“定婚店”。因为故事中的月下老人正是掌管人间姻缘的人,所以后来“月下老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后世“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说法也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
红线待选
出自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代郭元振年轻时,长得很帅,又有才华,宰相张嘉贞想招纳他为女婿。郭元振说:“听说您有五个女儿,不知道每个人怎么样,这事不可仓卒,需要再考虑考虑。”
 
张嘉贞说:“我的五个女儿各有姿色,但是不知那个是你的佳偶,因为你风骨奇秀,不是普通人。我的办法是让我的五个女儿各拿一根红丝线,藏在幔子里,红丝线伸出幔子外面,你随便选择一根红丝线牵起来,拿着那根红丝线的就做你的妻子。”
 
郭元振欣然从命,于是牵起来一根红丝线,拿着那根红丝线的是张嘉贞的三女儿,她非常漂亮,后来果然随着丈夫一起富贵发达。
 
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
 
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现代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红叶题诗
出自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书生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
 
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
 
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
 
一天韩泳告诉他,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泳家,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
 
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两个从没见过面的人,在精神上产生了感应,最后有缘聚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上天的恩典。
蓝桥捣药
出自唐代裴铏《传奇·裴航》。

唐代闻喜(今山西省县名)人裴航,在襄阳(今湖北省市名)汉水上雇了一条船,同船的有位姓樊的夫人,长得十分漂亮。夫人的使女叫袅烟。裴航买通袅烟,让袅烟传给樊夫人一首诗:“同舟胡越犹怀思(sì),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冥。”表达对樊夫人的爱恋和追求。
 
樊夫人回答说:“请不要开玩笑,我与您姻缘不够。以后有机会一定为您找一位配偶。”并回赠裴航一首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宅,何必区区上玉京!”
 
后来,裴航经过蓝桥驿,十分口渴。见一位老婆婆坐在茅屋前搓麻绳,裴航上前作了一个揖,求水解渴。
 
老妈妈向屋里叫:“云英,拿一罐浆来!”裴航喝了此浆,觉得真是琼浆玉液啊。于是想起樊夫人的赠诗,有“琼浆”、“云英”之句,再一看眼前姑娘,十分漂亮,便对老妈妈说:“我愿娶这位姑娘为妻,可以吗?”
 
老婆婆回答说:“我年老多病,神仙赐给我玄霜,想得到玉杵来捣药,你想娶这位姑娘,只求你找来玉杵,别的我们什么都不要。”
 
过了一个来月,裴航终于找到了玉杵。老婆婆说:“你这样守信用,我愿意把姑娘嫁给你。”于是吃了裴航用玉杵捣的玄霜,说:“我到仙洞里为你们安排洞房。”一会儿,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出现了,一队仙童侍女把裴航引进了洞房。
 
过了几年,裴航和云英生了孩子,裴航就带上云英和孩子,进了玉峰山的仙洞中,成了神仙。
 
后世以“玄霜捣尽”来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
周穆王西游
出自《穆天子传》。

西周鼎盛时期,有一位英俊的帝王周穆王巡游天下。他坐着八匹马(八骏)拉的车子,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沿着渭水向东前进,渡过黄河后沿着太行山西麓向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到了昆仑山,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
 
西王母梳着蓬松的发型,穿着下垂的豹尾式的服装,在瑶池盛宴款穆王。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和锦绣绸缎,西王母回赠穆王各种当地的奇珍异宝,并邀请穆王游历了她国中的山川名胜。穆王题写“西王母之山”,并种植了槐树以作留念。临别时,西王母设宴送行,并作歌“祝君长寿,愿君再来”,表达了对穆王的依恋之情。穆王当时含混答应三年后再来。
 
一个帝王与另一个帝王的重量级异地恋,比两个普通男女相爱要难得多,都不能抛下自己的子民追随对方,所以周穆王最终也没有再去见西王母,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戛然而止,只留下彼此对远方的绵绵思念。“我用一生等你,你不来,我不老!”正是周穆王的“不来”,西王母也就“不老”,直到在传说中成了王母娘娘,并且在漫长的等待时光里研制出了长生不老药。
 
唐朝的李商隐对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江妃二女
出自《列仙传》。

江妃二女在江汉的岸边嬉游,遇上了郑交甫。郑交甫很喜欢她们,不知道她们是神女。
 
郑交甫对自己的仆人说:“我想下车请求她们赠我玉佩。”仆人说:“这一带的人都善于言辞,恐怕你得不到玉佩,只落得后悔。”
 
郑交甫不听劝告,就下车与二女搭话:“橘子啊柚子啊,我用方竹筐盛着,把它们浮在汉水上,它们将飘流而下。我沿着岸边,采食着一路的芝草。我知道我这样做不礼貌,但我实在想请求你们赐我玉佩。”
 
二女回答说:“橘子啊柚子啊,我用圆竹筐盛着,让它们浮在汉水上,它们将顺流而下。我沿着岸边,采食着一路的芝草。”江妃说完就解下玉佩送给了郑交甫。
 
郑交甫一阵狂喜,用手接了,把玉佩藏在怀里。转身刚走了几十步,再看玉佩,怀里已空,不见玉佩。回头看二女,也忽然不见踪影了。
 
玉佩作为饰物,可以赠给自己喜欢的人。在上古时期,男女来往还是很宽松的,郑交甫向汉妃请求赐给玉佩,是非常直白的示爱行为,但是却被神女耍了,郑交甫的反应应该是心中惆怅、若有所失吧。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一种说法是炎帝(赤帝)之女,另一种说法是西王母之女,本名瑶姬(也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之阳,因而为神,精魂化为灵芝。

战国末期的著名词赋家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讲述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迷人故事。

宋玉陪楚襄王游览巫山,见远处山峰如黛,云雾缭绕,瞬息万变,楚襄王不禁问:“那是什么云气?”宋玉答道:“这是朝云。”
 
他解释说,先王楚怀王游历此地时,劳顿困乏而疲倦入睡。梦中,一袅娜女子飘然而至,自称是巫山神女,听说楚怀王在这里,因仰慕其人,愿自荐枕席。楚怀王自然大悦,两人一夜缠绵。
 
到天亮时,神女执意要走。临行时,她告诉楚怀王,自己住在巫山南面,高丘险阻之处,清晨化为朝云,黄昏化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一夜销魂后,眼看着佳人远去,楚怀王怅然若失,不觉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春梦。随后,他观看云气,果然如神女所说。
 
“巫山神女”作为较早的人神恋故事,经过伟大辞赋家宋玉的渲染,显得唯美浪漫而又迷离堂皇,对后世影响很大,历经千年仍能唤起人的无限向往。
 
后来曹植作《洛神赋》,明确宣称是受宋玉的引导:“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刘阮遇仙
出自刘义庆《幽明录》。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剡县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了路,无法下山回家。过了十三天,带的粮食吃光了,又累又饿,忽然发现山上有桃,就随手摘几个桃子充饥。
 
一边吃桃子,一边沿山湾小溪走,在小溪边以茶杯取水时,看见溪中有“胡麻饭”,他们想溪中有胡麻饭,山中必定有人家,二人就沿小溪往前走。
 
只见溪边有两位女子,十分漂亮。这两位女子看见二人手持茶杯,便笑着说:“刘阮二郎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好像见到老朋友旧相识一样。
 
二人一惊,但是不容迟疑,就被两位女子邀到家。走进家门,房内南壁和东壁下面各有一张大床,床上挂着绛罗帐,帐角上挂着金铃,床边有几名婢女。
 
吃饭时,餐桌上有胡麻饭、山羊脯、牛肉,菜肴相当丰富,还有美酒。用完饭,几个侍女捧着桃子,笑着说:“二位贵婿随我来。”接着送二人进房间与两位仙女结为夫妻,各就一间帐宿。
 
过了十天,二人要求回乡,仙女不同意,苦苦挽留。又过了半年,子规啼春,二人思乡心切,两位仙女终于允许他们回去,并指点回去路途。
 
二人到家找不到旧址,到处打听,结果在一个小孩子(第七代孙子)口中听到,长辈传说祖翁入山采药,就再也没有回来。原来二人在山上半年,山下已经到了第七世即晋太元八年 (388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
 
二人又返回采药处寻找仙女,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原来路途的痕迹了。
 
这个经典的人仙恋故事既浪漫又苍凉,仙界和人间隔着屏障,从美好的仙界回到人间,已经是物是人非,再想回到仙界,已经迷失了归路。
 
故事的开始二人由于迷路而误入仙界,故事结束时二人想回到仙界,但是路迷失了,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曾经拥有过美好,但是最终却失去了!

儒风大家编撰,转载须注明

* 下拉屏幕 发表评论 畅谈国学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课程购买页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