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我们继续隋、唐、五代时期颐和园长廊彩画儿26篇中的最后10篇,分别是松下问童子(木兰)、西厢记(肖梅)、山色远含空(木兰)、牧童遥指杏花村(木兰)、广寒秋色(沐歌)、蓝桥捣药(志宏)、莲炬归院(肖梅)、红叶题诗(志宏)、五子夺魁(牛羊)、义收孤女(沐歌)134.松下问童子(木兰)00:00
03:07
此幅画描绘的是贾岛的著名诗篇《访隐者不遇》。贾岛(779~843年),字浪仙,唐代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因诗成名。元和五年( 810年) 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深得韩愈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遭诽谤,被贬为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传有《长江集》。他著名的“僧敲月下门”诗句,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工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诗句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诗人却寓问于答,把问话省略了。仅从童子所答“言诗采药去”这五个字,便可想象出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诗人又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再次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的答语,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所在的具体位置。明明三番问答,贾岛仅用精练的二十字,这种精心的“推敲”可谓功力深厚了。 本画如同此诗一样。不着艳装,不施重彩,在朴实无华中追求意境。画面中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将隐者恬静淡雅的形象自然地显现出来,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135.西厢记(肖梅)00:00
07:30
此故事中的三幅彩画均取材于元代杂剧《西厢记》的片段。 《西厢记》,元杂剧剧本,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故事源出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书生张珙[zhāng gǒng]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日,他路经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听说该地普救寺是当年武则天的香火院,便前去游览。在寺里,张生偶遇一位貌似天仙的年轻女子崔莺莺,萌生爱慕之情。莺莺是崔相国的闺秀,崔相国近日不幸病故,莺莺正同母亲一起护送亡父的灵柩去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安葬,不料途中遇阻,暂居在普救寺中。对莺莺一见倾心的张生也在寺中的西厢房住下,并设法见到了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张生将自己的详细情况一一告诉了红娘,又试图向红娘打听莺莺的详情。红娘抢白了张生几句,转身回到了小姐的房中。红娘忍不住笑着对莺莺讲了张生自报家门的情景,莺莺嘱咐红娘不要将此事告诉老夫人。 张生从寺中小和尚那里得知,莺莺每晚要在花园里烧香。当晚,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张生来到花园的墙外,与在园内烧香的莺莺隔墙和诗,彼此产生了好感。可没过几天,叛军将领孙飞虎率乱兵五千,把普救寺团团围住,声称要强娶莺莺为妻。万般无奈的崔母只好许诺:“谁能退去贼兵,就倒赔嫁妆,将莺莺许配于谁。”张生有一结拜兄弟,名叫杜确,号称白马将军,正率重兵镇守蒲关。情急之下,张生修书一封,派人去蒲关搬救兵,白马将军闻讯后,立刻率兵前往相救,生擒了孙飞虎。 张生在危难之中,挺身相助,退去了贼兵,事后理应同莺莺洞房花烛,喜结良缘。可崔母不守诺言,借口莺莺巳许配给侄儿郑恒,让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看到老夫人悔婚,张生如遭晴天霹雳,寝食不安,茶饭无味。此时,红娘已被张生的执著爱情所感动,暗中让张生趁莺莺晚上在花园烧香的时俟,弹琴诉情,以试探莺莺的心思。当晚,张生以一曲情深意切、忧伤婉转的“凤求凰”深深地打动了莺莺。红娘暗中穿针引线,张生和莺莺相互送书传信,倾诉衷肠。一天,红娘把一封莺莺写的信交给了张生,张生拆开一看,是一首约会的暗示诗,诗中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看信后,心领神会,知道这是莺莺和自己约会的暗示,只盼着夜晚早点到来。夜幕终于缓缓降落,淡云笼月,花园里一片寂静。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装作烧香,站在园中,显得比平日更加妩媚动人。然而此刻的她内心却难以平静,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情况下,私会一个年轻男子,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见不到张生时,她朝思暮想,可当心上的人如约而来时,莺莺却又“变卦”了,三言两语把张生奚落了一番,幸好躲在山石后面的红娘出来,才给张生解了围。 被泼了凉水的张生,第二天便一病不起,水米不沾。莺莺知道后,再也无心绣花看书,整日担心张生的病情。她再次写了一封诗笺[jiān] ,诗中说明她当晚要亲自去张生的住处看望张生,并对红娘说此信是给张生的治病药方,让红娘赶快送去。看到“药方”后的张生果然精神大振,病立刻好了大半。莺莺和张生这对有情人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于当晚在书房相见,二人沉浸在幸福的梦幻之中。 老夫人很快察觉了此事,只得默认这桩自主决定的婚事,并要求张生马上赴京应考,取得功名后才能迎娶莺莺。次日,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时逢晚秋,看到霜染的枫林,南飞的大雁,莺莺抑制不住心头的离别伤感,含泪亲自为张生把盏祝酒,并轻声嘱咐他:“无论考取与否,都要早日回来迎娶,但得白头偕老,强过状元及第。”张生在科考中一举考中了状元,他谢绝了皇亲显贵的招亲,辞掉了皇帝赐予的高官,自请赴任河中府尹,和莺莺结为百年之好,开始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作者在剧中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第一次提出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爱情观,表达了人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千古的美好愿望。《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文辞优美生动,在我国文学史、戏剧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36.山色远含空(木兰) 00:00
03:27
此幅彩绘是唐代诗人张祜诗作《题松汀驿》的配诗画。张祜(约785~约852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曾举进士不第。元和年间以乐府宫词著称。张祜早年南北奔走三十年,投诗求荐,终未获官。直至文宗朝始由天平节度使令狐楚推荐入京,后被压制。会昌五年投奔池州刺史杜牧,受厚遇,而年已迟暮,后隐居于曲阿(今江苏曲阳)。张祜的诗词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犹存风骨; 他的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多为由感而发。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 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包括众多的寺庙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 松汀驿地处东吴山中,张祜过吴地前往驿站访友不遇,题此诗于驿壁之上。全诗意境开阔,意绪苍芒,有如一幅太湖的山水风景画。从松汀驿看去,青青的山色远远和天空相连,东吴的水乡泽国烟波迷茫。海上黎明之时,最先看到的是红日出海,江面苍茫的壮景,远远地能听到风声。鸟飞之道在高原之上,人间村落有小道相通。可谁知道,诗人要寻找的旧时隐逸之士,已云游他处,不在这五湖之中了。吴有震泽,是名五湖(即太湖)。诗文如下;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137.牧童遥指杏花村(木兰)00:00
01:43
本图取意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杜牧(803~853年),字牧之,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故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登进士科,历任多种官职。大中五年(851年)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后世为将他们区别于李白、杜甫,称他们为“小李杜”。这首诗以其通俗自然、不加雕琢的语言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人们所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明》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8.广寒秋色(沐歌)00:00
02:37
此幅画是晚清钱慧安仿清代画家华秋岳作品的临摹作,原画落有“广寒秋色”的题款。“广寒”即“广寒宫”,是古人对“月宫”的代称,画中描绘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霜月》中的意境。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多是感慨时事、抒发怀抱之作,各体均有佳作,他的七律和七绝更有独特的风格,传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唐诗三百首》录二十四首。 《霜月》引用民间有关霜雪之神青女和月宫仙女素娥的传说,描写晚秋时分霜月交辉的夜景。诗句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堪称佳作。在初闻南飞大雁鸣叫的秋季,蝉的鸣叫已经销声匿迹了,诗人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青女和素娥不惧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要一比她们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诗文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39.蓝桥捣药(志宏)00:00
05:17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源自唐.裴铏[xíng]《传奇裴航》。唐朝年间,秀才裴航赴考落第,乘船漫游鄂渚。同船的有一樊夫人,美貌若仙,裴航写诗向她表示倾慕。诗中写道:“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樊夫人也回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不解其意,想要求教,可樊夫人已经离船而去了。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颐和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