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五代

 新用户8926AVU2 2022-03-17

本集我们继续隋、唐、五代时期颐和园长廊彩画儿26篇中的最后10篇,分别是松下问童子(木兰)、西厢记(肖梅)、山色远含空(木兰)、牧童遥指杏花村(木兰)、广寒秋色(沐歌)、蓝桥捣药(志宏)、莲炬归院(肖梅)、红叶题诗(志宏)、五子夺魁(牛羊)、义收孤女(沐歌)

134.松下问童子(木兰)

00:00
03:07

此幅画描绘的是贾岛的著名诗篇《访隐者不遇》。贾岛(779~843年),字浪仙,唐代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因诗成名。元和五年( 810年) 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以诗文投谒韩愈,深得韩愈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遭诽谤,被贬为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传有《长江集》。他著名的“僧敲月下门”诗句,是“推敲”典故的由来。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工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诗句如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诗人却寓问于答,把问话省略了。仅从童子所答“言诗采药去”这五个字,便可想象出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接着诗人又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再次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的答语,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所在的具体位置。明明三番问答,贾岛仅用精练的二十字,这种精心的“推敲”可谓功力深厚了。

本画如同此诗一样。不着艳装,不施重彩,在朴实无华中追求意境。画面中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将隐者恬静淡雅的形象自然地显现出来,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135.西厢记(肖梅)

00:00
07:30

此故事中的三幅彩画均取材于元代杂剧《西厢记》的片段。 《西厢记》,元杂剧剧本,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故事源出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书生张珙[zhāng gǒng]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日,他路经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听说该地普救寺是当年武则天的香火院,便前去游览。在寺里,张生偶遇一位貌似天仙的年轻女子崔莺莺,萌生爱慕之情。莺莺是崔相国的闺秀,崔相国近日不幸病故,莺莺正同母亲一起护送亡父的灵柩去博陵(今河北蠡县南)安葬,不料途中遇阻,暂居在普救寺中。对莺莺一见倾心的张生也在寺中的西厢房住下,并设法见到了莺莺的贴身侍女红娘。张生将自己的详细情况一一告诉了红娘,又试图向红娘打听莺莺的详情。红娘抢白了张生几句,转身回到了小姐的房中。红娘忍不住笑着对莺莺讲了张生自报家门的情景,莺莺嘱咐红娘不要将此事告诉老夫人。

张生从寺中小和尚那里得知,莺莺每晚要在花园里烧香。当晚,夜深人静,皓月当空,张生来到花园的墙外,与在园内烧香的莺莺隔墙和诗,彼此产生了好感。可没过几天,叛军将领孙飞虎率乱兵五千,把普救寺团团围住,声称要强娶莺莺为妻。万般无奈的崔母只好许诺:“谁能退去贼兵,就倒赔嫁妆,将莺莺许配于谁。”张生有一结拜兄弟,名叫杜确,号称白马将军,正率重兵镇守蒲关。情急之下,张生修书一封,派人去蒲关搬救兵,白马将军闻讯后,立刻率兵前往相救,生擒了孙飞虎。


张生在危难之中,挺身相助,退去了贼兵,事后理应同莺莺洞房花烛,喜结良缘。可崔母不守诺言,借口莺莺巳许配给侄儿郑恒,让莺莺与张生兄妹相称。看到老夫人悔婚,张生如遭晴天霹雳,寝食不安,茶饭无味。此时,红娘已被张生的执著爱情所感动,暗中让张生趁莺莺晚上在花园烧香的时俟,弹琴诉情,以试探莺莺的心思。当晚,张生以一曲情深意切、忧伤婉转的“凤求凰”深深地打动了莺莺。红娘暗中穿针引线,张生和莺莺相互送书传信,倾诉衷肠。一天,红娘把一封莺莺写的信交给了张生,张生拆开一看,是一首约会的暗示诗,诗中写道:“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看信后,心领神会,知道这是莺莺和自己约会的暗示,只盼着夜晚早点到来。夜幕终于缓缓降落,淡云笼月,花园里一片寂静。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装作烧香,站在园中,显得比平日更加妩媚动人。然而此刻的她内心却难以平静,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在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情况下,私会一个年轻男子,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见不到张生时,她朝思暮想,可当心上的人如约而来时,莺莺却又“变卦”了,三言两语把张生奚落了一番,幸好躲在山石后面的红娘出来,才给张生解了围。

被泼了凉水的张生,第二天便一病不起,水米不沾。莺莺知道后,再也无心绣花看书,整日担心张生的病情。她再次写了一封诗笺[jiān] ,诗中说明她当晚要亲自去张生的住处看望张生,并对红娘说此信是给张生的治病药方,让红娘赶快送去。看到“药方”后的张生果然精神大振,病立刻好了大半。莺莺和张生这对有情人终于在红娘的帮助下,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于当晚在书房相见,二人沉浸在幸福的梦幻之中。


老夫人很快察觉了此事,只得默认这桩自主决定的婚事,并要求张生马上赴京应考,取得功名后才能迎娶莺莺。次日,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时逢晚秋,看到霜染的枫林,南飞的大雁,莺莺抑制不住心头的离别伤感,含泪亲自为张生把盏祝酒,并轻声嘱咐他:“无论考取与否,都要早日回来迎娶,但得白头偕老,强过状元及第。”张生在科考中一举考中了状元,他谢绝了皇亲显贵的招亲,辞掉了皇帝赐予的高官,自请赴任河中府尹,和莺莺结为百年之好,开始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作者在剧中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第一次提出了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的爱情观,表达了人类“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千古的美好愿望。《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文辞优美生动,在我国文学史、戏剧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36.山色远含空(木兰)

00:00
03:27

此幅彩绘是唐代诗人张祜诗作《题松汀驿》的配诗画。张祜(约785~约852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曾举进士不第。元和年间以乐府宫词著称。张祜早年南北奔走三十年,投诗求荐,终未获官。直至文宗朝始由天平节度使令狐楚推荐入京,后被压制。会昌五年投奔池州刺史杜牧,受厚遇,而年已迟暮,后隐居于曲阿(今江苏曲阳)。张祜的诗词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犹存风骨; 他的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多为由感而发。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 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包括众多的寺庙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

松汀驿地处东吴山中,张祜过吴地前往驿站访友不遇,题此诗于驿壁之上。全诗意境开阔,意绪苍芒,有如一幅太湖的山水风景画。从松汀驿看去,青青的山色远远和天空相连,东吴的水乡泽国烟波迷茫。海上黎明之时,最先看到的是红日出海,江面苍茫的壮景,远远地能听到风声。鸟飞之道在高原之上,人间村落有小道相通。可谁知道,诗人要寻找的旧时隐逸之士,已云游他处,不在这五湖之中了。吴有震泽,是名五湖(即太湖)。诗文如下;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137.牧童遥指杏花村(木兰)

00:00
01:43

本图取意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杜牧(803~853年),字牧之,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故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年)登进士科,历任多种官职。大中五年(851年)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后世为将他们区别于李白、杜甫,称他们为“小李杜”。这首诗以其通俗自然、不加雕琢的语言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人们所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清明》诗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8.广寒秋色(沐歌)

00:00
02:37

此幅画是晚清钱慧安仿清代画家华秋岳作品的临摹作,原画落有“广寒秋色”的题款。“广寒”即“广寒宫”,是古人对“月宫”的代称,画中描绘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词《霜月》中的意境。李商隐(约813~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多是感慨时事、抒发怀抱之作,各体均有佳作,他的七律和七绝更有独特的风格,传有《李义山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唐诗三百首》录二十四首。

《霜月》引用民间有关霜雪之神青女和月宫仙女素娥的传说,描写晚秋时分霜月交辉的夜景。诗句语言清丽,意境优美,堪称佳作。在初闻南飞大雁鸣叫的秋季,蝉的鸣叫已经销声匿迹了,诗人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青女和素娥不惧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要一比她们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诗文如下: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39.蓝桥捣药(志宏)

00:00
05:17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源自唐.裴铏[xíng]《传奇裴航》。唐朝年间,秀才裴航赴考落第,乘船漫游鄂渚。同船的有一樊夫人,美貌若仙,裴航写诗向她表示倾慕。诗中写道:“同为胡越犹怀想,况遇天仙隔锦屏。倘若玉京朝会去,愿随鸾鹤入青云。”樊夫人也回诗一首:“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不解其意,想要求教,可樊夫人已经离船而去了。
一天,裴航路过蓝桥驿,感到口渴,他来到路边的一座茅草房,向里面一位正在缉麻的老婆婆求水喝。老婆婆大声说道:“云英,拿一杯水来,有个郎君要喝。”顷刻间,苇棚里走出一位姑娘,她伸出一双纤纤[xiān玉手,递过一杯清水。裴航接过一饮而尽,如饮琼浆玉液一般,顿觉神清气爽。裴航看到姑娘姿容绝世,面欺腻玉,鬓若浓云,便向姑娘的祖母老婆婆表示,愿纳厚礼来迎娶姑娘。老婆婆说:“我如今年老多病,昨天一位仙人送我一粒玄霜灵丹,需用玉杵臼捣百日,服用后可寿同天地。你要想娶我孙女云英,须用玉杵臼为我捣药一百天。”
裴航当即答应了老婆婆的要求,表示一定能做到,并以百日为期限,前来迎娶云英。回到京城后,裴航费尽周折,四处寻访,终于在虢[guó]州(今河南灵宝县)的一家药铺里找到了玉杵臼。当他骑马前往求购时,不想店主出价太高。为得到玉杵臼,裴航倾其所有,将随行的仆人和马匹都卖掉了,最终将玉杵臼买下。他手捧玉杵臼,长途步行,如约回到了蓝桥,日夜捣药不止。裴航坚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月宫的玉兔,每天夜里悄悄下凡来帮他捣药。老婆婆也被这个诚挚守信的年轻后生所感动,终于答应把孙女云英许配给他。迎亲的那天,樊夫人也赶来了,原来她就是云英的姐姐。裴航这才明白,樊夫人那天在船上写的诗,就是在向他暗示这桩美好的婚姻。裴航和云英婚后相亲相爱,双双化仙升天。裴航蓝桥捣药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这个美妙传说中的“蓝桥”实有此桥,它横跨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溪上,相传就是当年裴航遇仙之处。后人用“蓝桥约”来形容男女爱情的约期,用“云英”来指意中人。长廊中有三幅画描绘了“蓝桥捣药”的故事,其中有两幅是参照清代昊有如作品绘制的,题名为“蓝桥遇云英”。宋代文豪苏轼曾写下一首词《南歌子》,咏叹蓝桥的仙迹: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睛。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140.莲炬归院(肖梅)

00:00
04:48

此画是清代画家沈心海作品的临摹画,描绘了一个发生在唐宣宗时的故事,被后人称为“莲炬归院”,典出唐代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三。唐宣宗(847-859年)准备任命翰林院学士令狐綯(lìng hú táo)为相。一天晚上,宣宗将令狐学士召至含春亭商议国事,不觉时已深夜,宣宗欲留令狐学士留在宫中过夜,令狐学士对宣宗说:'家有八旬老母在堂,不敢外宿。'宣宗为嘉奖令狐学士的孝道,特意赐予他一个御用“金莲炬”为他照明归院。路上,院吏一看见“金莲炬”,惊道“圣上驾到!”纷纷下跪逢迎,宫里的公公忙向院吏说明了圣上赐令狐学士“金莲炬”的经过,才免去一场虚惊。

宋代的苏轼,也曾享受过“莲炬归院”的殊荣。宋元丰八年(1O85年),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继位,高太皇太后临政。她罢黜改革新派,任用前朝旧党,先后任命多位旧党人土担当朝中要职。苏轼也奉诏入都为翰林学士,不到十个月,已三次升迁。一天,苏轼在宫中值事,高太皇太后在便殿召见苏轼。高太皇太后问道:“爱卿如今做什么官呢?”苏轼启奏道:“待罪翰林学士。”高太皇太后又问:“何以升迁到这个职位的呢?”苏轼奏答道:“此乃蒙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啊!”高太皇太后说道:“不是的!”苏轼忙奏问:“那么莫非是由大臣荐举的么?”高太皇太后笑着摇头道:“更加不是了!”苏轼不禁惊愕起来,忙奏道:“臣虽没有什么德行,却也不敢由他途求进呀!”高太皇太后微笑着说道,“爱卿不必惊惶,这乃是先帝的遗意啊! 先帝常读卿的文章,每读必赞道:'奇才!奇才!’不过先帝没有来得及重用你罢了。”高太皇太后唤内侍移过锦墩,命苏轼坐下,又赐饮御茗一盏。君臣商量了一会儿政事,不觉已是玉漏将尽之时,高太皇太后指着御前的金莲炬对内侍道:“撤了它,送学士归院去!”苏轼忙起身谢恩,随着内侍,在金莲炬的照亮下回到了自己的院中。

“金莲炬”是古代皇帝的御用照明灯具。据史书记载,唐、宋的当朝者们曾破格让几位大学士享受了“莲炬归院”的特殊待遇,实为旷典隆恩,千古稀逢,使那些饱学之士深感荣幸之极。后人引用“莲炬归院”的典故表示对人才的尊敬与呵护。

《考证花絮》

此图在以往长廊画故事书中均被描述为古人“秉烛夜游'的故事,从画面初看也很容易认同这种说法。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画面中掌灯人手持的是一种带莲花瓣的烛灯,是古代专供皇帝使用的照明灯具,叫“金莲炬”。经考证,此图应是仿清代画家沈心海《莲炬归院图》绘制的,描述的是“莲炬归院”的典故。

141.红叶题诗(志宏)

00:00
04:48

此画是长廊中一幅聚锦画,描绘的是“红叶题诗”的典故。自唐代以来,有多种版本的“红叶题诗”故事在民间流传。其中,宋代刘斧的《青琐高议.流红记》叙述得较为生动。
唐僖宗年间(874~888年)的一天傍晚,年轻书生于佑在宫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遍地枯萎的落叶,随秋风飘舞,一派万物肃杀的景象。天色越来越暗,于佑在宫墙下伫立了片刻,想到科举落第,客居异乡,一种莫名的伤感油然而生。他走到御沟旁想用流水洗手,沟中清冽的流水漂浮着片片落叶缓缓从深宫流出。忽然,于佑发现一片较大的红色枫叶上似有墨迹,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令他意外的是,红叶上竟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娟秀。他抬头看了看身边高耸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寂寞的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叶带回家中,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浮动的全是那位不知名的深宫女子虚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一片红叶上和了两句诗,将叶子置于皇宫御沟上游的流水中,诗句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与谁?”之后,他一人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怅然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了几个同伴听,有人感叹,有人笑他太过痴情。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他科举不成,落魄不堪,只好在富室韩泳家中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前,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韩氏女子是韩泳的同族,正住在韩舍,韩泳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氏女姿色美艳,就答应了下来。
于佑与韩氏婚后感情和睦。一天,韩氏在于佑的书箱中,偶然看见几年前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她惊奇地问于佑是从哪里得来的,于佑如实告之。韩氏忙说道:“妾后来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诗,不知是何人所作?”于佑取来一看,正是自己当年写的那首诗。两人皆默然相对,感泣良久,不知如何表达各自心中的万语千言。因为自从他们红叶题诗到两人结为夫妇,已相隔近十年的光阴了。韩氏为此悲喜交集,提笔又写诗一首: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142.五子夺魁(牛羊)

00:00
02:51

我国古代民间艺人常以“五子夺魁”、“五子登科”或“教五子”等作为绘画题材。逢年过节,将此类画馈赠亲朋好友,以示吉祥喜庆,预祝亲友子弟早日成才。

据《宋史.窦仪传》记载: 五代时(907~960年),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有一位叫窦禹钧的人,在家排行十一,人称十一郎。此人虽在朝中做官,但已过而立之年尚无子。一日他梦见其祖父对他说道:“汝不仅无子,亦难保长命,须修德而全天命!”自此,窦禹钧节俭生活,用积蓄在家乡兴办义学,大行善事。其后,他接连喜得五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 cheng )、窦僖。窦父秉承家学,教子有方,为五子聘请名师,他们遍读家中万卷藏书。五子刻苦学习,勤勉饱读,个个都学有成就。长子窦仪中进士、入翰林,官至宋朝工部尚书;次子窦俨,中进士后曾任礼部侍郎; 其他三子也相继在科举中取得佳绩,为官朝中,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之后“五子夺魁”在渔阳古城传为佳话,成为当时人们教育子女的楷模,窦家五子被称为“燕山窦氏五龙”。画中表现的是五兄弟在一起玩“夺魁”游戏的情景。这个题材有时也被画成一只雄鸡带领五只雏鸡游玩的画面。

史书记载,窦禹钧活到八十二岁,最后无病谈笑而逝。五代文人冯道曾写诗叹曰: 燕山十一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143.义收孤女(沐歌)

00:00
08:51

这是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中的一个故事,后被改编成京剧剧目《二县令》,也称为《义婚孤女》。

五代南唐时期,江州德化县有个知县,姓石名璧,原是抚州临川县人氏。四旬之外,丧了夫人,只有八岁亲女月香和女儿的一个养娘随任。石璧为官清正,且听讼明决,政简刑清,当地民安盗息。谁知飞祸相侵,忽一夜仓中失火,烧损官粮千余石。按南唐法度,凡官府破耗军粮至三百石者,即行处斩。只为石璧是个清官,又且火灾天数,上官都替他分解保奏。唐主将他削职,要他赔偿白银一千五百余两。石璧被追逼不过,积郁成病,数日而亡,只留下女儿和养娘二口。

本县有个百姓,叫作贾昌,昔年被人诬陷,判成死罪在狱,多亏石璧知县审出冤情,将他释放。贾昌对石县令保家活命之恩,无从报效。他一直在外经商,近日方回。惊闻石知县身死,即合家挂孝,买地营葬,又听说石小姐和养娘都已出卖充公,慌忙带了银子,到媒婆家,赎取二人回家。贾昌凭着一片仁义报恩之心,将月香和她的养娘领到家中,与老婆说:“此乃恩人石相公的小姐,那一位是服侍小姐的养娘。当初若没有石相公的大恩,我早就被处死了。今日见到他家的小姐,如见恩人之面。你可另收拾一间香房,让她两个住下,好茶好饭供待,不可怠慢。”贾昌的老婆,素性不甚贤惠。只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无男无女,有心要收她做个养女。初时甚是欢喜,处处以宾客相待,后来就有些不耐烦,渐渐露出马脚。只要贾昌不在时,茶不茶,饭不饭,另是一样光景了。

再说石县令去世后,德化县又来了一位继任,钟离县令。钟离公生有一女名瑞枝,已经许配给德安县高县令的长子为妻,不日就要举办婚礼,还缺一位陪嫁的丫鬟。贾婆听说后,就趁贾公外出做生意的机会,将月香卖到了钟离县令家。月香进了钟离县令衙内的次日,夫人吩咐她去打扫中堂。月香领命,携帚而去。钟离公梳洗已毕,打点早衙理事,步出中堂,只见月香呆呆地拿着一把扫帚,立于庭中。钟离公暗暗称怪,上前观看。原来庭中有一个土穴,月香面对那穴,正暗自流泪。钟离公不解其故,问其缘由。月香收泪言道:“贱妾幼时,父亲曾于此地教妾蹴球为戏,误落球于此穴。贱妾即遣养娘取水灌之。水满球浮,自出穴外,得到了父亲的赞扬。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钟离公大惊道:“你父姓甚名谁?你幼时如何得到此地?须细细说与我知!”月香道:“妾父姓石名璧,六年前在此做县尹。为天火烧仓,朝廷将父革职,勒令赔偿。父亲病郁而死,有司将妾和养娘卖到本县公家。贾公感我父救命之恩,将贱妾赎出,抚养至今。因贾公出外为商,其妻不能相容,将妾转于此。只此实情,并无欺隐。'

钟离公听罢吃惊地说道:“我与石璧同为县令。他只是遇了天灾,亲生女儿就沦于下贱。我若不扶持她,同官体面何存!石公在九泉之下,以我为何人!”当下请夫人上堂,把月香的来历细细叙明。夫人道:“似这等说,她也是个县令之女,岂可贱婢相看。而今女孩儿嫁期已近,相公何以处之?”钟离公道:“今后不要月香服役,可与家女姐妹相称,下官自有处置。”即时修书一封,差人送到亲家高县令处。

高公拆书观看,原来是要推迟嫁娶之期,并将石县令的孤女月香的情况详细告知。高县令沉思了一会儿,即复信写道:“我家有次男高升,年方十七,尚未缔姻。何不将

令爱归我长儿,石女属我次子。佳儿佳妇,两对良姻;一死一生,千秋高谊。妆奁(lian)不须求备,时日且喜和同。”钟离公接信后,大喜道:“如此处置,方为双美。高公义气,真不愧古人。吾当拜其下风矣!”当下即与夫人说知,将一副妆奁,分为两份,衣服首饰,稍稍

增添,二女一般,并无厚薄。到了婚日,高公安排两乘花轿,笙箫鼓吹,迎接两位新人。钟离公先发了嫁妆去后,随送瑞枝、月香两个女儿上轿。两对小夫妻,如花似锦,同拜高堂,高公夫妇欢喜无限。后人有诗叹云:

人家嫁娶择高门,谁肯周全孤女婚?试看两公阴德报,皇天不负好心人。

更新于 2021-11-23
来自作品集颐和园长廊彩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