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的酒楼是什么样的

 无为洪建国 2016-02-14

宋代饮酒之风盛行,与此相应的便是全国各地大大小小酒肆的星罗棋布。

以北宋的都城东京而言,在仁宗时,随着坊市的解体,铺席贸易日益繁荣,其中又以饮食最为兴盛。东京的上户酒楼称为正店(规模较小的称为脚店),比较著名的有白矾楼(又称攀楼)、潘楼、会仙酒楼、庄楼、任店等。据《齐东野语》卷十一记载,其中白矾楼乃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白矾楼后改名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东京梦华录·酒楼》)。曾有诗这样写酒楼: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攀楼。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攀楼通宵达旦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

南宋都城临安的酒楼也不少。其中由官方经营的著名酒楼就有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西楼、太平楼等;由私人经营的著名酒楼有熙春楼、三元楼、五闲楼、赏心楼等。在各大酒楼中,歌管欢笑之声每夕达旦,往往与朝天车马相接。虽风雨暑雪,不少减也

按照那时的习俗,酒楼门前都用枋木和各色花样扎缚成高大而又美丽的彩楼。近里门面窗户缘的红绿装饰,称为欢门。此外,门前还设有名为杈子的装饰性栅栏和几盏贴金红纱栀子灯。旧传五代时的郭威在做了帝王后曾游幸汴京潘楼,彩楼等物皆为迎驾而设。此后相沿成习,彩楼、杈子和栀子灯之类竟成了酒楼的重要标志。此类酒楼,一般楼下设有散座,供买酒不多的人坐。楼上酒客坐所,各有小室,谓之酒阁子。宋人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也曾绘出过当时的酒楼,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资料,我们可以一睹当年这这类酒楼的风貌。

这类大酒楼大都附设酿酒作坊。宋朝制度,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实行官府造曲。真宗时的白矾楼,为造酒每年要买官麯五万斤。《清有上河图》中的正店,酒坛堆积如山。到了神宗时期,酒业更为发达,酒户酿酒每年所耗费的糯米竟多达三十万石。北宋时,还没有出现度数较高的蒸馏酒,作坊酿造的大都是以糯米为原料、加麯酿出的低度米酒。

当时的名酒有开封府的瑶泉,丰乐楼的寿眉、和旨,忻乐楼的仙醪,和乐楼的琼浆,千春楼的仙醇,中山园子正店的千日春,等等。

这类酒楼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等上流社会的人物。店家为了招揽生意,非常讲究设备的完善、器皿的精美和服务的周到。

那时,人们习惯饮热酒。其法:将酒倒入酒壶,再将酒壶浸入汤桶,待烫热后斟入杯中。所以《水浒传》第十回有阁子里叫将汤来!’”的描写。

酒客饮酒时,还要佐以下酒之物,这叫做按酒。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下酒菜。按酒包括菜蔬果品等类别。所谓的菜蔬即下酒的菜肴。比之今天也不显得少。

在各大酒楼,还有一些人趁酒客饮酒时,以提供服务、唱曲助兴。街坊间有的妇女腰系青花布手巾,绾着高髻,为酒客换汤、斟酒,称之为焌糟。也有的为酒客买东西、唤妓女、取送钱物,称之为闲汉。又有的向前换汤、斟酒、歌唱,或献果子、香药之类,客散得钱,称之为厮波。还有一些下等妓女,不呼自来筵前歌唱,以讨取钱物的,称之为札客,也叫做打酒座

此外,在城乡村镇,还分布着大量的小酒店。这类小酒店大都悬挂着一个酒帘作为标志,以招徕酒客。酒帘,又称为酒旗、酒旆、望子,以青白布数幅做成。比较简陋的则以一把草帚来充当酒旗,叫做草碗,亦有挂银裹直卖牌,多是竹栅布幕,谓之打碗头,只三二碗便行。

这类小酒店沽的是村酒浊醪,卖的是大众汤菜,其服务对象也都是下层劳动人民。往往是喝两三碗酒,填饱肚子就走。《水浒传》第十回写林冲背了葫芦,冒着风雪,来到市井,见篱笆中挑出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了一壶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约略窥见村野集镇上的此类小酒店的风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