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官宦:沈括生于官宦之家,不但父亲和祖父都曾任大理寺丞,而且他的母亲也是来自官宦之家。外曾祖父曾任刑部尚书,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二舅许洞(976-1015)不但是咸平三年(1000)的进士,也是军事名著《虎钤经》的作者(成于景德元年,共二十卷,210篇,是一部综合性兵书,现仍存。),这些家族背景对他未来的影响不小。少年时期的沈括随父亲宦游,得以见到各地的风物,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许多纪录就是来自这一时期。十二岁时,父亲沈周在泉州为他延师,开展对礼乐制度的兴趣。十八岁至南京,他又对医药产生极大的兴趣。 荫官生涯:皇佑三年(1051)父亲沈周去世,三年后沈括因荫官成为沭阳主簿。在这段期间,他历任东海县令、宁国县令,他平定海州之乱,整治沭水和芜湖,对于地方事务有深刻的体验,这对他后来推行新政有极大的帮助。 历法天文:嘉佑八年(1063)沈括登进士第,于次年(1064)任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1066),沈括入京,任昭文馆编校。由于馆职闲暇,沈括开始研究天文和历法。到了熙宁五年(1072)沈括被任命为兼提举司天监,正式主持司天监的修历工作。这段期间,他整顿人事,推荐对历算专精的民间人士卫朴进入司天监参校新历,于八年修成《奉元历》。 鉴于编历时发现观测天向的准确十分重要,他发现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所用的浑仪、浮漏和圭表准确度有问题。因此,他详加研究后发表《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和《熙宁晷漏》等文,讨论并修订了这些天文仪器的误差。其后因制成新观象仪,随即在熙宁七年(1074)升迁为右正言、司天秋官正。右正言是八品官,担任的工作是谏诤之职,而司天监的秋官正则是正五品上的官职,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专员,可见朝廷对他才华的肯定。 新人新政: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沈括很快的投入此一声势浩大的改革行动当中,他这一时期最关切的问题是军事、经济和外交: 在军事方面:熙宁七年九月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于次月再兼判军器监,在这一职位任职两年,撰写了《复位九军阵法》一书讨论军队的战术。为了建立更有效的城防制度,他又撰写了《修城法式条约》一书。 经济方面:在王安石的保举下,他于熙宁六年出访两浙,并于两浙推行保甲法和青苗法。并于熙宁八年十月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掌邦国财用大计,对于盐钞、钱币、役法等财政事务上贡献良多。 外交方面:沈括于熙宁七年十一月使辽,由于对敌情的认识,他于次年三月在资政殿上奏揭发辽国争地无据的事实,并于次年闰四月再使辽,六月归时,完成《使契丹图钞》。 掌兵守边:沈括于元丰三年(1080)六月转任鄜(ㄈㄨ)延路经略,开始担任军事将领。元丰四年(1081)春,西夏引兵来犯,沈括师出上郡,克强敌七万。但随即因徐禧专擅,执意兴建永乐城,西夏遂发兵三十万围永乐,以八万袭沈括所驻绥德。沈括虽以一万之众力克强敌,但终因永乐城之不保,被责「措置乖方」,坐降为团练副使。 家居生活:沈括在扬州任司理参军时,为淮南转张刍所赏识。因此,当沈括丧妻时,张刍遂将女儿许配给沈括,然而,张氏悍虐,根据沈括姻亲朱彧在《萍洲可谈》的记载,他平时常殴虐沈括,并迫逐元配子。居秀州时,甚至每年惊动官府,父子被控,吵闹不休。然而,沈括却不念于此,张氏死后,曾投水寻短,于次年过世。 著作等身:沈括的著作颇多,但目前存者仅十之一二,而存者又多为残本,目前尚可见有以下几种:
亡佚书目如下:
梦溪余生:元佑元年(1086),沈括重游润州,恍然乃壮年时梦游之地,因筑室为梦溪园。由于已淡出官场,遂致力于《梦溪笔谈》一书的撰写。他在此书中记述了自己一生的重要见闻,由于宦途之中沈括阅历丰富,致使《梦溪》一书成为了解北宋科学发展的重要史籍。沈括博学多能,《京口耆旧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着。」在《梦溪》一书中可以略见其梗概。一九八五年镇江市重建沈括的梦溪园,凭吊这一位中国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