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四川人过年才能吃肉? 2016-02-03 四川档案17评
摘要徐老师为你讲述老四川的故事
农历的十二月,旧时称为腊月,而腊月十六日,则称“倒牙”。过去一般人家,要在每年的初二才能吃上一次肉。成都人吃肉这天,有时要喝上二两干酒,还要吃上一顿白米干饭,就像古人祭祀一样隆重。因为半个月不见晕腥的牙齿首先品尝到肉的滋味,故把这天吃肉叫做打“牙祭”。这个“打”字,是成都人的语助词,是无什么意义的。如像说,收拾东西,或是整理清洁,叫“打整”;共同聚餐碗里开花大家分摊付款吃饭,叫“打平伙”之类。 对腊月十六日这天的“牙祭”,人们便称为“倒牙”,但“倒牙”这顿肉,雇工是不好吃的。如果在吃酒时,主人家客客气气地给雇工敬酒,和颜悦色地说道:“某师,今年把你辛苦了,明年另请高就!”那么,你这个雇工就只有卷起铺盖卷走路了。 “倒牙”以后,旧时衙门也就不上班了,所以老百姓又把这天叫“倒衙”,在官方却将之叫作“封印”。由此,“倒牙”这天,娃娃们最好要听话些,不然,大人会气哼哼地吼叫着说:看我今天给你“封印”!意思是要给娃娃一顿打。故娃娃挨屁股,叫做吃“回锅肉”,用竹片打叫做“笋子熬肉”。 “倒牙”以后,戏班停演,叫做“封箱”,“倒牙”这天的戏,叫做“封箱戏”,要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又才开锣上演。 年前照例有几台“交响乐”。“倒牙”以后,市面上会钻出来一些卖铁磬的人,他们肩腰上斜挂起一个装着铁磬的篾篓,手中敲着铁磬,这边“咱”的敲过去,那边又“咱”的敲过来,敲得好不热闹;到各家各户门前敲一下,替你除邪。主人得给点赏钱。你不给他不走,在你门前敲个不停,旁人也会取笑。又是一个满街响的响簧声音,小贩带上许多响簧,沿街兜售。响簧是种游戏兼体育的玩具,至今还有卖的。杂技给它一个风雅的名字,叫“竹簧”。卖“响簧”的一上街,处处都可以听见响簧的嗡鸣和人们的欢笑声,故民谚说:“娃娃要响簧,外婆给红糖!二就是说快要过年了!另一种是吹“过年号”的声音,过年号是铁做成的号,样子有点像布达拉宫喇嘛们吹的长号,但要小得多,吹起来,发出“呜嘟嘟,呜嘟嘟”的奇特声音,也是在各家各户门前要钱的。还有一种,就是打“闹年锣鼓”了。“闹年锣鼓”由小鼓、小锣、小钵、小铜铛组成,音色显得更为喜庆热闹,敲击队伍有两种,一种是年轻人聚在茶铺图热闹敲着玩,练习乐曲。另一种是与狮子、龙灯配套的乐队,往往由白天响到半夜……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声响唤起许多人对年节的欢乐与忧愁之思。 灶糖 祭灶也是“倒牙”以后的一种重要风俗。祭灶,即是祭送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王是谁?一说是“黄帝”,一说是“炎帝”,一说是“祝融”,还有说是“穿红衣裳的美女”。这些人物说来,都与“火”有关。显然灶王崇拜,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先秦时期早已有了祭灶的记录。东汉时,灶王就成为降福消灾,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淮南子》书中说,灶王每月三十这天,都要上天向天帝反映人们的过失,于是祭灶,就变成了“贿赂”灶神的行为了。唐代诗人罗隐在他的《祭灶》诗中曾说:“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如果说这时还有一点“秀才人情纸一张”的味道的话,到了宋代就更是“贿赂”公行了!宋人在祭灶这天,不但要请和尚道士来举行一些仪式,还要祭酒果,烧纸钱,贴“灶马”于灶上,同时以酒精涂抹“灶火门”,叫作“醉司令”。此外还要供上麦芽糖,以粘灶神之口,免得灶神去说坏话。唐、宋时代,为了避免月月祭祀的麻烦,,已将祭灶的日子,改为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古人把二十四日这天称为“小年”,以“小年”迫近新年,标志着“送旧迎新”。故把对灶王爷送旧迎新的日子,也改在这两个日子的晚上举行。这种风俗一直流行到解放之前。 “倒牙”这天起,街市上即传来“买灶马灶素”和“买灶糖”的叫卖声。“灶马灶素”即木板雕印的黄纸上既有马又有钱的图画,以表示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程仪。还有一张新印的彩色灶王神像,上面的屋檐下的柱头上还有一副联语:“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这两句话,把老百姓对灶王爷的要求和愿望表述得非常明白。“灶糖”就是用怡糖做白麻糖,粘性很大,有如宋时的胶牙糖。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老成都人家吃过晚饭,就先把灶上锅头打整干干净净,继则就在旧灶王爷神像前点上香烛,摆上酒果、白麻糖,然后焚烧灶马灶素,跪拜祷祝。之后又在锅中放上一盏清油灯,作为照明,好为灶王爷上天照路。 二十四日这天就开始打“扬尘”了,合家搞清洁大扫除。晚上换上新灶神像,就是新官上任,以后的三百六十四天就没人理会!在旧时,接送灶神的仪式,是不让妇女参加的,故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送灶”的谚语。 在“倒牙”以后,就是商家最忙乎的日子,许多商户,都挂出“止帐候收”的牌子。过去商户往来,许多都是三节清帐,一是端午节,一是中秋节,一个最大的清结期,就该是过年了,就是所谓的“年关”。当收的,当付的,都要在从“倒牙”这天起,到三十晚上除夕止结清,否则,就要在除夕这天逼缴,所以除夕之夜,许多还不清欠帐的人,就要向外躲债,以图躲过除夕晚上这一难关。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躲债人,跑到城墙边上去躲债,月黑之夜,影影绰绰看见一个人的黑影蹲在墙角处,便也走过去,蹬在一起,想壮个胆儿,彼此都默不出声。过了一会儿。烟瘾上来了,这一个向另一个人借火抽烟,谁知洋火火光一燃,才照清对方的面孔,竟是自己要找的欠债人,原先没有找着,不想自己也来躲债来了,两个人倒反转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一笑泯恩仇,竟也成了患难朋友。 参考资料:成都在线 图片摘自:SOSO百科 主笔:徐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