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不衰的印度古经典:奥义书(Upanishad)

 月升馆 2016-02-14

 

  《奥义书》(Upanishad)是印度最经典的古老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著作,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奥义书》是古印度的根本经典,探讨人生与宇宙的根源和关系,认识我是谁,找到真我(Atman),追求梵我合一的境界, 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奥义书》把自我迷失比喻为陷阱:只要想着这是我这是我的,人们就与他的自我捆绑在一起,就好像鸟被罗网困住。” “Upanishad”这个词,是靠近坐下的意思,是指坐下来听智者说。奥义书记载了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Upanishad)原义含有师弟对坐,秘密传授的意义。奥义书也被称为秘密书、哲学书,内容丰富,思想幽玄。
  在古代印度,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面对面的口述。在森林里沉思的哲人以及练习瑜伽的人们就是通过口述的 方法来教授自己的弟子的。后来人们将他们的言语记录了下来,写成书。这些记录大师们智慧语言的辑录被称为"奥义书"。奥义书的成书年代非常古老,大部分是在公元前7~6世纪,有的甚至更早。这些古老的经典是后人获得智慧和美德的源泉。《奥义书》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记述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同时还着重探讨宇宙本源与人的本质等哲理,标举"""自我"的同一,以及轮回解脱等思想。佛教的思想在其中都有所反映。弟子从上师口中接受自性的知识,这有关自性的知识,就是奥义书。古代这知识与修法只是由开悟了的上师口传给近道的门生,其它未成熟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领受。学生必须先净化自己,才能实际得益。要了解奥义书,须先看看吠陀经是甚么。奥义书的精神,早已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一切的相对,一切的法规。传出这些金句的圣者,本于个人开悟的经验,直接劝告我们:你不用受生死轮回之苦,因为你根本无生无灭;你不用受苦,因为你的本性是极乐。那么苦从何来?从迷执而来。不说地狱,不说过去,也没有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人类的灵魂不灭,躯壳死后,灵魂依旧回到夜摩天去。
  传统来讲,奥义书从四部吠陀经中抽取出来,共有108本,而重要的、纯粹讨论自性的,有11本。而所有奥义书最重要的教义,可以用以下四句金句(Mahavyaka)总结出来:
    1.Rig Veda 而来的金句:Pragnanam Brahma ,意识就是大梵;
    2.Yajur Veda而来的金句:Aham Brahmasmi,我就是梵;
    3.Sama Veda而来的金句:Tat-tvam-asi,你就是梵;
    4.Atharva Veda而来的金句:Ayamatma Brahma,此内在的自性就是大梵。
《薄伽梵歌》(Bhagavd Gita)与《吠陀经》(Vedas)、《奥义书》(Upanishads)这三部经典,合称为印度三大圣典。据说佛教的思想已是缘于《奥义书》,而佛陀是应用了他的大智慧将《奥义书》的哲学义理将其升华更精典了,我们宜对印度文化的发展有丰硕的认识。古《奥义书》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印度几百年间许多思想家的各种哲学宗教观点,如轮回解脱、梵我关系等,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主张以调息、调身、调心以及口诵唵字进入禅定,颇受印度几百年间许多人喜爱和广泛流传,孕育了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金克木评论是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馆长认为,它是影响人类的十本书”.美国《领袖周刊》列为是《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排名第三十位。《奥义书》的思想对叔本华哲学和美学有重大影响。 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毛姆在其名著《刀锋》一书的扉页上就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2005年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家宝温总理引用了《奥义书》中的一段。《奥义书》精编版由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思想深邃、故事性强,阅读易让人有大彻大悟之感。

 

生命中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绚烂,还有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仅仅在于它的激情,还有它的平静。当我们人生失意与得意时,当我们人生快乐与痛苦时,请给自己找一片宁静的天空,它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聪明的人向内寻求自我,而不是向外寻找世界。此寓于彼。因此,他才不再悲伤。 ——《奥义书》
心中的那个人,如拇指般大小,像火焰般燃烧,却不见烟雾,过去与将来的缔造者,亘古不变,那就是自我。
人并非仰赖出入息来维持生命。真正的生命泉源,是促使气息流动的力量。
纯净、空无、平静、无声、无私、无尽、不化、坚定、永恒、清纯、独立,而且能恪守自身的伟大。——《奥义书》
自我就是内心的无限追求。你的追求决定你的目标;你的目标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命运。----印度古经典《奥义书》(《Upanishads》,India)
它恒在动中而常寂;在你心念所能去到的极尽处;在一切之内,又在一切之外。

我们就跟蜘蛛一般。我们编织人生,而后依循其路径行进。我们如同做梦之人,继而生活在梦里。此事全宇宙皆然。
通过苦行,获得善性;通过善性,获得思想; 通过思想,获得真我;获得真我,不再返回。——《奥义书》
奥义见性者不再占有。不是说他们不再拥有事物,而是他们变得不执着于占有。他们使用事物,他们不是乞丐。他们充满喜乐地生活,尽情地享用生活提供给他们的每一件事物,但是他们不占用它们,他们不是事物的执着者。这是真正的放弃:活在这世上却保持绝对的不持有。他们爱,但是他们不忌妒。——《伊莎奥义书》
因为思想就是世界,应该努力净化它;想成为什么便成为什么,这是永恒的奥秘。
一个人到30岁要把全部时间用来觉悟,如果不用来觉悟,就是一天一天走向死亡。
否认上帝是坐在心脏洞穴中的人去寻找其他神(也就是去其他地方寻找他),如同追求破碎的玻璃片,而扔掉手中的珍珠。 ——印度经典《奥义书》
逍遥兮,由黑暗至于灿烂, 逍遥兮,由灿烂至于黑暗。
欲行伟大之事者,必经伟大之迷途。
自我乃终极现实 先于创世又是万物之源 但 谁又能发现自我 找到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自我。让感官和意识的注意力,转移到心上, 你,就能乘梵天之舟,振奋起精神,渡过恐怖之源的水

——《奥义书》

 "就像栖息于同一棵树上的两只金色小鸟一样,两个亲密的朋友,自我和真我也寄居在同一个身体中。前者食用的是生命之树上的甜果和苦果,而后者则在超然中关照"。
——《奥义书》
谁以纯净深定之心,沉入阿特曼,他所感知天堂之乐,将不可言传。
真我是古代的神火,永恒的力量,精致而深藏于心莲,难以知晓......比天地间最小还小,比天地间最大还大,这真我永存于每个人的心灵。一个人只要远离欲望,纯净思想和感官,就能体悟到自我的荣耀,无忧无虑。——《奥义书》
唵。彼不可见之梵是圆满,此充满名相之梵亦是圆满,此圆满来自于彼圆满(后者是果,乃来自于前者,即因)。你接受了此圆满(即果)的圆满性的知识,这知识是圆满的。而那背后的知识也是圆满。唵。平安归于人类,平安归于大地,平安归于众生界。”——《白骡氏奥义书》
它恒在动中而常寂;在你心念所能去到的极尽处;在一切之内,又在一切之外。
我们就跟蜘蛛一般。我们编织人生,而后依循其路径行进。我们如同做梦之人,继而生活在梦里。此事全宇宙皆然。
通过苦行,获得善性;通过善性,获得思想; 通过思想,获得真我;获得真我,不再返回。——《奥义书》
自我就是内心的无限追求。你的追求决定你的目标;你的目标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命运。----印度古经典《奥义书》(Upanishads,India)
《奥义书》
留心你的思想,思想会转为言论;留心言论,言论会成为行动;留心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留心习惯,习惯会塑成性格;留心性格,因为性格会造就你的命运!
当五感官和大脑都平静下来,不断推理的智力也偃旗息鼓时,更高的途径开始出现。这种感官的平静镇定叫做瑜伽。这时你应该变得更加关注,因为瑜伽既会来也会去。
事实上,思维是桎梏的源泉,同时也是自由的源泉。受世界上各种事物所束缚,这就是桎梏,能够摆脱它,这就是自由。

——《奥义书》
 一把刀的锋刃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也有译: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度人稀。

 

《奥义书》:
到处都是真我,从万物中闪现,
比浩瀚更广阔,比最细的还要细致,
无法触及,但比呼吸还要近,比心跳还要近。
肉眼看不到它,耳朵听不到,舌头也无法
说出它;唯有在深入吸收当中,心智
变得纯静之后才能和无形的真理结合。

 

找到它的人就自由了;因为他找到了他自己;
他已经解开了主要的迷团;他的心永远平静。
整体,他进入了整体。他个人的自我
回到它的光辉的、亲密的、不死的源头。

 

就像河流融入大海时就会失去它们的名称与样貌,
当圣人消失在光里面时,他抛弃他所有的足迹。
感知真理,他成为真理;
他超越所有的痛苦,
超越死亡;所有他的心结都解开了。

 

《奥义书》:
两只鸟,其中一只会死,另一只永生不死,
住在同一棵树上。第一只鸟啄食着果实,
甜或苦;第二只鸟旁观不吃。
如此,个人的自我啄食这个世界的果实,
被痛苦弄得不知所措,总是渴望更多。

 

但当他遇到真我、灿烂的神、
万物之源之后,所有他的渴望都静止了。
在万物中感知到真我,在崇敬万物中
他忘记他自己;善恶都消失了;
在真我中欢欣,像个小孩般与真我玩耍着,
不管要他做什么,不管结果会如何,他都照着做。

 

《奥义书》(公元前五到八世纪):
尊贵的神,真我,不朽的天鹅
离开身体的小窝,到他想要去的地方。
他经过梦的领域;数也数不清的各种
样貌;
性的喜悦;与朋友一起吃、喝、欢笑;
用令人胆战心惊的恐怖景象来惊吓他自己。


但他不执着于任何他所看到的东西;
并在他游走于梦与清醒的领域、
品尝到欢乐也经验到善与恶之后,
他回到他一开始的极乐的状态。

 

就像一条鱼游向一个接着一个的河岸,
真我在清醒与梦之间交替着。
就像一只鹰,疲倦于漫长的飞行,合起牠的翅膀,
滑向牠的巢,真我加速前往那
无梦休眠的领域,没有欲望、恐惧、与痛苦。


就像一个与至爱结合的人
没觉察到任何外在与内在的东西,
所以一个与真我结合的人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要,
已经心满意足不再悲痛。

父亲消失了,母亲消失了,

 诸神以及经文消失了,

世界消失了, 善与恶消失了;

他已经超越了悲痛。

 

吠陀和往世书、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的作者毗耶娑

毗耶娑(广博仙人,Vyāsa
  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还是吠陀和往世书的作者。意译为广博仙人,有人认为这个词的含义是展开广博即是编订者之意。毗耶娑是著名的仙人,将最原始的吠陀经编撰出四大部。他也是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
摩诃婆罗多里说广博仙人又名岛生黑仙人,因为他出生于一个岛上,而且肤色黝黑。传说他是著名的苦行者破灭仙人与一个生于鱼腹的美貌少女贞信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俱卢国福身王,做了王后,给福身王生了两个儿子。福身王死后,两个儿子先后继位,又相继死去,无儿无女。为免绝后,贞信太后召来私生子岛生黑仙人,让他根据当时的借种生子法与他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们的遗孀(双)同房,生子传宗接代。持国和般度的儿子们后来为争夺王位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俱卢大战。岛生黑仙人以孙子们的战争事迹为题材,创作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并让弟子们将诗篇传扬于世。

 

《唱赞奥义书》

而苦行,布施,不害,真实语——皆其供养也。

——(《唱赞奥义书》3:17-4)

……唯生命已舍离也,则(此身)死矣!而生命不死也。

——(《唱赞奥义书》6:11-3)

《泰迪黎奥义书》

说真实语!奉行正法!毋荒自学!奉尊师以礼物,尔毋断后嗣之绪。毋轻忽善法!毋轻忽健康!毋轻忽自学而教人!——(《泰迪黎奥义书》1:11-1)

毋轻忽敬神明敬父母之责!奉母如神!奉父如神!奉师如神!奉客如神!尔唯敬奉我辈之善行而非他行。尔唯勤作无可疵议之事而非他事。  ——(《泰迪黎奥义书》1:11-2-4)

……其处有公正婆罗门,自克制者,自善巧者,非苛刻者,乐正法者,如彼等于斯所行也,尔如是而行之。——(《泰迪黎奥义书》1:11)

以敬而布施!以乐而布施!以惭而布施!

——(《泰迪黎奥义书》1:11)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

万物皆安立于真理。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简本63)
自制者以自制而洒落罪恶,梵士以自制而登天界,众生之自制,难可克服者也。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简本63)
以安定而自靖矣,人乃臻于幸福,牟尼以安定而得天界,众生之安定,难可克服者也。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简本63)
世间一切众生,依赐予者而生活,以布施而怨敌乃除,以布施而仇雠为友。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简本63)
法者,全宇宙所安立也,世间众生,归附最有法者,人以法而消除罪恶,万事万物,皆安立于法中,故人谓法乃至上者也。

——(《摩诃那罗衍拿奥义书》简本63)

《舍得奥义书》

不害,真实语,不盗,不荒淫。身外无长物,无嗔,敬师尊,纯洁,知止足,正直端心行。

——(《舍得奥义书》)
谦卑不自炫,忠实无虚伪,信仰上帝真,不损世间物……当知此诸德,殊皆萨埵性。
(《舍得奥义书》)——《Kathaka Upanishad》

《羯陀奥义书》
不以善辩才,不以富思力,不以多学闻,「自我」而可得。——(《羯陀奥义书》2.2.23)
知身如车乘,自我是乘者,知智犹御夫,意思唯缰索。——(《羯陀奥义书》2.3.3)
不害,不盗,贞行,仁慈,平正,容忍,坚定,节食,与清洁,此持戒十。——(商枳略奥义书1)

他知晓,真我就是享用感官酿成花蜜的人, 他永远在心中临在,他超越恐惧, 他是时间的统治者。 因为这个真我就是至高的我!

——《奥义书》(c. B.C. 8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