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闲情逸致充电阁 2016-02-14

方笔是魏碑笔法之魂(三)

六、方横的书写方法

有的认为,方笔横画是容易写的,但深究之,却不尽然。从毛笔的特性说,不知运笔随手写来,天然是尖锋圆颖,决不会形成方笔画势的。无法度决写不出方笔来,无法度更写不出方笔厚度来的。

写方横,笔笔中锋写不像,笔笔侧锋写不厚。外形写像容易,难在写厚,写出立体感。《始平公造像记》特殊之处是善用侧锋,是两端棱角分明,全字又是以中锋用笔为主,是中锋、侧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用笔欲方非侧锋不可,用笔欲厚非中锋不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笔画形方浑厚的艺术效果。《始平公造像记》从字形上看是楷书字体,唯其骨子里,仍保持着隶书的笔意,因而它更有力、更厚实、更耐看。倘能以隶书笔意临习此碑,必得其神。

方横应该这样写?笔者认为开始侧锋起笔,中段铺毫用笔,万毫齐力,三分用笔,笔毫铺开后像刷子一样平铺纸上。收笔时,笔锋仍成板刷状。不用等笔锋收拢,直接用侧锋写出,就成棱角分明的横画了。用侧锋只用一个动作(>两个斜边如刀切斧凿般效果),简便易行,比较自如地写出方笔,又不破坏笔势。

魏碑“斜画紧结”的结字风格,是由横画上斜出锋向右下,为找平衡重心所至,与书写时桌椅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有人说学魏碑便不擅长写行书、草书。沿用唐楷技法写不了魏碑,魏碑横画向右下收笔,笔有纵势,没有破坏势的产生。于右任草书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写魏碑与不擅长写草书没有任何关系。

七、小结

见棱见角的方笔就是工匠任意所为的观点根深蒂固。笔者通过分析——方横怎么写,从点到面层层剖析,力求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一方横首先涉及方笔魏碑是否是名家手写,还是高手镌刻?通过发现的墨迹来分析,通过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来验证,雄辨地证明了先有墨迹,刀工只是忠于原作而已。只有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进一步分析探讨方笔技法。

见棱见角的方笔是工匠任意所为观念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由隶书的铺毫发展成绞锋提按这一笔法的改变,二是由短锋改成长锋导致其收笔笔锋不顺,收笔时对见棱见角的外形只能用描摹画填等动作去完成。

见棱见角的方笔,四面全见角,按常理,毛笔圆锥体是写不出来的。然而破解之谜还是在工具上。毛笔是圆锥体,虽尖且圆,但铺毫后形成板刷(齐)。侧锋起笔,中锋铺毫就能写出立体感,侧锋收笔写出锐角。整个用笔过程没有使用圆笔,没用常规方法,没用绞转提按,只用铺毫侧锋、中锋、侧锋就完成了整个方笔的书写。毛笔不仅具备写方笔的功能,而且古法也具备了写方笔的技法,这就是结论,这是通过对古代墨迹的分析和笔者发现的书写技法,得出的科学结论。

八、方笔与圆笔

古代没有碑帖之说,只有篆、隶、楷、行、草之别,但书法史却沿着两条轨迹在发展。

一是圆笔笔法。这一笔法以王羲之、颜真卿为代表,以绞转提按发展的一条主线(新法)。唐代以后因过度重视法度,书艺一代不如一代的趋势相当明显,至清中期几近低靡,从清代碑学仍沿用唐楷笔法写魏碑来看,此笔法仍占统治地位。

二是方笔方法。是从汉隶、隶楷、魏碑发展而来的。此笔法以方笔铺毫(三分用笔)发展的一条主线(古法)。到北魏时期,魏碑形成锋芒毕露,棱角分明,斩钉截铁,雄浑方厚的鲜明时代特征。如东魏、西魏没有继承北魏的传统,书法史出现了断层并因此沉寂了千年。

方笔古法历史任务是否已经终结,笔者认为“古法”还大有作为,中华民族书法的优良传统还有待我们去继承,还有大量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开发。深入经典,触摸其魂,我们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清代金农,伊秉绶、邓石如续接前贤,在隶书上都以方笔著称,率先擎起方笔大旗。他们强调用笔,突出笔画的表现力,赋予隶书浑厚、质朴的审美内质,走出了创新之路,为书法史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清代以来,碑学大家一直用绞转提按写魏碑,所以极不成功。当代书家天津余明善先生写魏碑,北京康成元先生写爨碑,使用铺毫方法,笔力劲健,挺拔浑厚,皆有磅礴气势,淳骨神韵,气度非凡。他们的笔下再现了方笔的雄浑刚劲,跨越了一些人认为无法跨越的障碍,成为魏碑大家。

历代圆笔大家层出不穷,而方笔大家则寥寥无几。方笔书写尽管很难突破,而一旦突破,必将在书法史上矗立起新的丰碑。

九 方笔的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始终是围绕方笔、圆笔的演变而展开的。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是圆笔(新法)的集大成者,开创并引领书坛上千年。隶书、隶楷、魏碑(古法)为主,北魏后(534年)东魏、西魏书风发生突变,方笔的发展出现断层,一千五百年来,书法史发生的一系列争论,全部集中在方笔上。

潘伯鹰先生曾经指出:“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因为草书和楷书是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书的各种变化……自从有了它,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它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15

音乐7个音符,作品旋律,节奏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毛笔4大功能(尖、圆、齐、健),笔法的一切变化全在其中。

用圆笔写不出魏碑方笔。全用方笔写不像《始平公造像记》(其中有圆笔)。全用方笔不行,完全圆笔也不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方笔和圆笔结合。如《始平公造像记》纯方笔的字,只占十分之一,突出方笔铺毫,形成主体风格,并使用圆笔,是此碑的灵魂。其高超在于方圆的极致。是方圆结合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行书,颜真卿楷书,在圆笔创作上尽管风格不同,但都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朱义章在方笔楷书上,同样在书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纵观中华民族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历史。我们研究、探讨、分析方笔,不是为卑唐,不是为了抑帖,方笔和圆笔是中国书法两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结合。不是碑帖相结合(汉简、帛书等是属于帖,还是属于碑),而应是篆隶笔法相结合。方笔、圆笔相结合,就是真草隶篆各种笔法、各种风格的结合。

结语

笔者以上的分析,目的在于继承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方笔艺术,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力求破解方笔的技法,不但要写方,而且要写厚。笔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编《魏碑书法大字典》开始,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研究,在教学和书法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一套写方笔的方法。通过分析方笔艺术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方笔横的书写,举一反三,其它也就迎刃而解了。(应天津杨柳青画社之邀,编辑《<</FONT>始平公造像>解析》一书,此书对笔法、结字、章法等有详细分析)。以上只是一家之言,由于水平有限,望广大同仁指正。  

注释:

15、摘自《中国书法简论》(《书法》1991年第四期7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