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佑
提起“电光刘”这个名字,老一辈的福州人还有些印象。在民国时期,福州有三座最高的建筑,除了著名的白塔和乌塔外,就是刘家的大烟囱。 前尘往事渐渐消散,如今,白塔与乌塔依然挺立在遍地高楼的福州,而刘家的烟囱却早已失去踪影。然而,“电光刘”给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留下的印记却并未随着烟囱的消失而逝去。 “电光刘”的崛起 在福州城北的国家森林公园内坐落着刘氏家族的墓葬群,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刘家第十五代刘齐衔的墓。追溯“电光刘”的家族史,首先提到的人也是刘齐衔。刘齐衔是林则徐的长女婿,他育有七子,而在近代福州工业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则是他的次子刘学恂一支。 1890年,刘学慰、刘学恂兄弟集资创办了一座糖厂,由于技术落后,不久便倒闭了。三年后,刘学恂将糖厂的厂房改成仓库,囤放纸张,经营纸业。然而仓库失火,把原糖厂机件设备和纸张存货全部烧毁,损失惨重。尽管刘学恂涉足工业的尝试一一失败,但他为子孙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刘家投身工业的历史大幕,由此渐渐拉开。 1910年,刘学恂的几个儿子刘崇佑、刘崇伟、刘崇杰、刘崇伦、刘崇侃在福州创办了电气公司。由刘崇伟出面集资,承接了当时开办不久却因资金问题而经营困难的耀华电灯公司,成立了福州电气公司,这是当时全国向清朝邮传部立案的十一家电气公司之一。公司成立当年,就在台江新港(今福州电业局院内)安装了两台15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次年十月开始向南台发电,一个月后,又开始向城区送电。当时仅限电灯的晚上用电,后来随着用户增加,白天也开始发电。
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及存根 随着电气公司的发展,福州电灯用户逐年增长。在创办之初,电灯用户仅有234户,不到一年,就增加到912户,而到了1924年,电灯用户高达11743户。电灯事业的成功,加大了刘家涉足电气周边产业的信心。1912年末,刘家又接手了官办电话,成立了福建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刘崇伦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电话是奢侈品,但机关、学校、医院、商店、公司、工厂等使用较为普遍。因此,电话业务也在逐年增长,电话从成立之初的200多架增加至800多架,月租费收入也从1万多元增长至6万元。 此后,刘家的产业逐渐形成以电气公司为核心、向外扩展的趋势,电气公司名下的附属企业众多。由于电气公司主要供应电灯用电,在福州话中,电灯又称“电光”,所以给电灯供电的刘家自然成了名符其实的“电光刘”。 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刘家兴盛时,除了福州电气公司外,还有福建电话公司、福电铁工厂、福清电灯公司等,所有产业总额达到300多万元。 在刘家产业扩张的过程中,刘崇佑等五兄弟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刘崇佑在民国初年曾担任福建咨议局副议长和资政院议员,而刘崇杰则任驻日本横滨领事、驻西班牙公使等职,他们对刘家产业发展起着政治支持的作用;刘崇伟则因为一向代表父亲刘学恂在福州官场周旋,又曾担任福建银行经理,对福州官场和金融界十分熟悉,他主要负责对外交际和筹款;刘崇伦是兄弟五人中唯一学习电气技术的,也曾在日本学过企业管理技能,主要担任技术和筹划工作;刘崇侃在日本学的是商科,负责企业会计和总务管理。 在1927年以前,刘氏家族企业由刘崇伟负责,此后主要由刘崇伦负责。刘氏家族企业的一切筹划,都出自刘崇伦手,他对家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分重视人才的刘崇伦利用他与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校长的关系,在每届毕业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来厂培训,有些还被选送到国外进修。在当时,电气公司对中上层干部有供应午餐的制度,每人一个月要花近100元,比较当时工人一月五六元的伙食费,可见公司为留住人才所下的血本。公司还有年终发放红包的制度,有些红包中还附有评语。在那个动荡时代,这些制度对于留住技术人员和工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走向衰落 1927年后,刘家开始走下坡路。“电光刘”的成功,家世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林则徐和刘齐衔都是晚清的高官显宦,门生故吏遍及福建,所以刘家和各方打起交道来自然方便不少。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就不再像从前那样了。原先的头面人物大多失去势力,很难再支持刘家。而且,国民党控制的四大银行,在借款问题上有诸多限制,在当时政府干预经济的潮流下,向银行借贷始终面临着出卖企业的危险。因此,刘家在资金上不得不更加依赖利息高昂的钱庄,庞大的债务和高额利息一直是纠缠刘家电气公司的梦魇。 另外,无论是电气,还是电话,都属于公用事业的范畴,窃电和欠费等问题难以避免。当时,欠费的大多是军警特务、达官贵人等,甚至政府机关也会欠费赖账。刘家无奈之下,不得不向普通消费者转嫁损失,订立了灯泡专卖、收取屋内设备保险费、交付用电保证金等,再加上电表刻度不明,与用户常发生纠纷,这些问题加剧了他们与用户的矛盾,使欠费问题更加严重,甚至在1929年爆发了市民罢灯事件。 “流产”的复兴计划 为了挽回企业颓势,刘崇佑、刘崇伟、刘崇杰、刘崇伦四兄弟召开家事会议,决定解散旧财团,成立新财团,他们试图通过偿还旧债、将剩余财产进行分配的方式重振旗鼓。然而,刘家为复兴提出的几项计划,虽然有个别成功,但大部分都已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刘家在考察了其他地方的电气化农场后,刘家计划“通过募债筹集资本,以试验场为推广方法,在8年内逐步使闽侯县属约70万亩田地尽用电力灌溉,并使农村普遍使用科学方法养禽育畜”。公司在福州郊区科贡乡和石仓牧场设立两个电化农场,分别在水稻、园艺、畜牧、昆虫四个部门进行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这一计划虽然最终失败了,却是近代民营企业推动农村发展的可贵尝试。 1937年,作为家族企业核心人物的刘崇伦和侄子刘爱其被福州特务张超绑架杀害,这给刘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企业的事务由刘崇伟次子刘洪业主持。内战爆发,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窃电更加厉害。1948年刘家被迫与“福建省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营,改称福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但公司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解放军军管会接管了福州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自此“电光刘”正式告别了历史舞台。 (文中所示档案现存于福建省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12月19日 总第2548期 第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