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

 学中医书馆 2016-02-15
医案一:
    初诊:病人,女40岁,眩晕、头面双足浮肿。
    舌诊:舌淡,白腻苔。
    脉诊:沉、紧、细数。
    辩证:太阳阳虚夹湿。
    方剂:苓桂术甘汤 茯苓6g 桂枝9g 白术9g 炙甘草6g
    效果反馈:不想病人服药后出现眩晕加重伴呕吐,由于病人一直很信任我,一直找我看病。又予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9生姜12茯苓9二剂,病人呕吐痊愈,蹲下起立时略有眩晕,但浮肿无效果。思索了一个月,才想明白其中的奥妙。苓桂术甘汤君药为茯苓,故茯苓量应为方剂中最大量,桂枝为臣药温散水饮。当时因脉细,细主阴虚,故将茯苓的量减少,因茯苓量不足,导致饮无去路,故服药后出现眩晕呕吐。
    虽然辩证准确,方剂无误,但因用量不当,反而导致病人服药后出现加重的情况。一月后,我再次给该病人开出了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疗效待反馈。后电话告知体位性眩晕(蹲位变站立位时出现眩晕)明显好转,浮肿无变化。嘱其再服二剂后复诊。
    三诊:数月后,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
    脉诊:沉、迟、紧、数
    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 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 茯苓9 白术9 四剂煎服
    四诊:电话接诊授方。双脚浮肿大减,出现头晕。考虑头晕为湿犯太阳,理同初诊,遂告知在原方中,将茯苓加至15g,二剂煎服,二剂后,告知头晕消失,浮肿进一步减轻。嘱其当面复诊。
    五诊:一周后,浮肿有所反复,但肢体沉重感减轻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
    脉诊:沉、迟、紧、数
    辩证:太阴热证夹湿。此证为病重药轻,如果脉证不变,要大剂多服。嘱其脉率如不变,无异常感觉,可连服多日后复诊。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取意:桂枝加芍药汤合苓桂术甘汤) 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 茯苓12 白术9 四剂煎服
    六诊:服药期间感冒,服药感冒痊愈,活动汗出,微喘、眩晕、乏力。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
    脉诊:沉、迟、紧、数
    辩证:太阴热证夹湿。分析:前方茯苓与白术比例失当,茯苓当是白术量的2倍,茯苓量不足致太阳湿邪去路不畅。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取意:桂枝加芍药汤合苓桂术甘汤合茯苓甘草汤) 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18 大枣12个 茯苓15 白术9 炮附子3 二剂煎服
    七诊:电话告知,喘、晕、汗出皆愈,肿减不明显。脉减至72次/分。嘱其芍药减量至12,余药量不变,二剂后当面复诊。(茯苓量还是偏少,当18g,白术量的2倍,甚至再多一点)
    八诊:电话。晨起双手发涨,双眼发紧。芍药加回原量,生姜减回原量,二剂复诊。
    九诊:中间感冒,服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四剂痊愈,资料遗失。
    十诊:头晕,活动后乏力气喘。
    舌诊:舌淡少苔
    脉诊:微细、数
    辩证:
    方剂:茯苓四逆汤 茯苓18 炙甘草6 干姜6 附子4 党参6 二剂,服药后,电话告知,头晕明显减轻,无不适,继前二剂。
    十一诊:茯苓四逆汤四剂后,基本不头晕了,左下肢基本不肿了,右下肢足背略有凹陷性水肿。
    舌诊:同前
    脉诊:同前
    方剂:效不更方,继前茯苓四逆汤四剂。
    十二诊:坐车时晕车欲吐,左下肢基本不肿了,右下肢足背略有凹陷性水肿。
    舌诊:同前
    脉诊:浮、虚、数
    方剂:桂枝麻黄各半汤加附子白术茯苓 桂枝 白术 白芍生姜 炙甘草 杏仁 茯苓6 麻黄4 附子4 大枣4个 二剂
    医案二:女,67岁,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多于傍晚发作)、胸痛(曾做心脏导管失败,2年前做心脏搭桥,自认为是手术切口未完全恢复,疼痛多于翻身时出现),偶有头晕,口不渴,眠差,大便不下(3-5日大便一次,不干燥,无腹胀)
    舌诊:舌淡胖无齿痕,白腻苔,上略显黄色。
    脉诊:沉、紧、数
    辩证:太阳阳虚有饮兼阳明不降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厚朴三物汤 茯苓12 桂枝9 白术6 炙甘草6 厚朴12 枳实9 大黄6 二剂水煎服
    二诊:心悸明显好转,呼吸困难改善,头晕、睡眠改善,服药期间大便畅通,目前大便同前,胸痛照旧。(因春节,二诊间隔10天)
    舌诊:舌淡胖无齿痕,薄白腻苔,黄色消退。
    脉诊:沉、紧、数
    辩证:太阳阳虚有饮兼阳明不降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厚朴三物汤合薏苡附子散 茯苓12 桂枝9 白术6 炙甘草6 厚朴12 枳实9 大黄4 薏苡12 附子3 三剂水煎服。{此方暗含附子泻心汤,曾多次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胸痹获效(西医诊为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胸锁关节炎,胸部有明确触痛)}
    三诊:心悸未发作,呼吸困难进一步改善爬四楼可耐受,头晕、睡眠进一步改善,唯有大便同前,胸痛减半。
    舌诊:舌淡胖无齿痕,白腻苔进一步变薄。
    脉诊:沉、紧、数
    辩证:太阳阳虚有饮兼阳明不降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厚朴三物汤合薏苡附子散 茯苓12 桂枝9 白术6 炙甘草6 厚朴15 枳实9 大黄6 薏苡20 附子9三剂水煎服。(二诊时因舌苔黄色消退,故将大黄减量,但减量后大便不畅,故三诊时又将厚朴、大黄加量,同时加量制附子)病人对治疗效果满意,告知,暂停治疗,要去外地。
    补记:2月后,思索明白。该病人若用苓桂术甘汤合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则大便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经方条文依据: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6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7条“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