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姜泻心汤阐微|经方方证

 昵称10602317 2016-02-15
 我是个大二还没读完的中医院校学生,下面的观点也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还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前辈们的指导和批评。我会虚心接受的。伤寒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后世及现代也多用于治疗水气不化、水谷不运之类的脾胃病。而在我看来,这张方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上述用途之外,它还有着”泻肝“的作用。
现在来讲,不少人把龙胆泻肝汤作为清泻肝经湿热的第一张方,也有不少人把小柴胡汤用来清肝火,解肝郁。但我认为,龙胆泻肝汤的药物配合并不完全得法,而且在经方中,生姜泻心汤才应该是泻肝的第一方。
首先来看,生姜泻心汤方后有云:”生姜泻心汤,本云(一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有的版本可能没有此句),这句”并泻肝法“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是生姜泻心汤的奥妙所在。而且在《外台秘要》中也有记载:”深师(释僧深)疗肝气实,目赤若黄,胁下急,小便难,泻肝汤。方:人参、甘草(炙)各三两,生姜五两,黄芩二两,半夏一升(洗),大枣十四枚(擘)。“此方仅比生姜泻心汤多一两生姜,两枚大枣,二两半半夏,少一两黄芩、黄连和干姜,但药物组成和基本药味、药量配比上与生姜泻心汤基本无异。且此方名”泻肝汤“与生煎泻心汤方后”泻肝法“正好相对,故知生姜泻心汤必有泻肝之能。
看下此方的整体性味:生姜、干姜、半夏味辛,甘草、人参、大枣味甘,黄芩、黄连味苦,正是辛开肝气,苦泻肝热,甘缓肝急之法,且总体药性寒热相杂,符合木性,犹如春天寒热往来、乍暖还寒。再从药物功效上来讲,生姜主痰水气满,半夏除痰结热气,降逆下气,二药去痰和胃,胃气降则六腑之气皆降,胆气一降,则肝火自下;甘草、人参、大枣补中养脾,此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干姜破血祛风,以温散活血之法疏肝;黄芩除热通淋,利膀胱小肠,则肝热虽小便而泻,龙胆泻肝用黄芩、木通、车前、泽泻亦是此意;黄连镇肝去热毒,并泻肝、心两藏之火(实则泻其子),得黄芩更疗热痛。如此,则泻肝之法皆备,故深师用之疗肝气实热之病,并名为泻肝汤。而再看龙胆泻肝汤,其中柴胡一味,我认为应当去掉,柴胡气芳,入云引鹤,有升提胆气之势,于方中恐有碍泻肝,且深师泻肝汤不用柴胡,仲景生姜泻心汤(泻肝法)亦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减而成,疏肝之气则可用,泻肝之实则不当用,当以外形相似同为伞形科植物”前胡“替代柴胡(《千金方》治肝实热亦用前胡而不用柴胡,恐为后人不别二药,而误用柴胡)。
再看生姜泻心汤,由“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可知水热当在大肠,而厥阴、阳明同为“合”,故而肝与大肠相通,所以用“泻肝法”的生姜泻心汤来治疗大肠水热、胃中不和的病症,也是合理的。
我个人觉得,学伤寒、金匮,不能仅仅看原文及各家注本及医案,更要去研读《千金》、《外台》、《小品》等汉唐方书,因为在古代,“经方”不单单只包括伤寒金匮,通过读其他的汉唐方书,更能全面的了解经方的思路。而且除方书之外,还应博览如《本经》《别录》《证类本草》这类古朴的本草经典之作,才能深入了解经方里每一味药的功用,每味药之间的配合作用。当然《内经》、《难经》、《中藏经》、《千金方》更是重中之重,虽然有人认为张仲景与黄帝岐伯不是同一学派,但我认为《内经》与《伤寒》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学伤寒,功夫不在《伤寒》,而在《伤寒》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