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藏书目录整理记

 志宸书馆 2016-02-15

个人藏书目录整理记

 

当我的藏书有三百本的时候,我就坚持每买一本,就登记在册。这样自然而然,藏书不用专门整理就有了目录。我买的书都是上学期间省吃俭用买来的,每一本都是咬牙狠心才做决定的,对书的珍惜不亚于对钱的珍惜。我有哪些书,我是非常清楚的。到目前为止,我仅买重过一次(为了专门送人而买几本的不算)。藏书当然不可能每一本都看,有些甚至都没有翻过。我现在藏书1500本以上。

我工作的几年,最得意的地方在于住房宽敞。工作后买的第一个大件就是书架,把所有的藏书上架,随看随取,而不是压在箱底。书藏箱子里,就好像千里马卧槽一样,无法尽其力而使用也。

我编的藏书目录,只记了书名而已,所以是简目。如果书名重复,就加上(作者)以示区别。多年形成了一买书就登记的习惯,目的是防止买重。我见到我的好几个同学都把自己的藏书整理出来,要么用WORD格式,要么用EXCEL形式,那么我是否有必要把自己藏书的详细目录整理出来呢?

整理藏书目录对我并不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一则我的几个同学藏书更多,他们都曾经数次买重,我仅买重过一次;二则我的书都全部摆在书架上了,要哪一本随手取来,而我的同学在大学宿舍里翻柜倒箱才能扒出来;三则现在网络很发达,书籍的出版信息一搜即得;四则整理详细藏书目录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工作量非常大。即便书随手可得,一本书两分钟的话,我的书就要六七个工作日。一个礼拜什么都不干,光是这件事就做不完。知却难来成却易,我整理一层九十公分五六十本书大概一小时。四是自己并非名家,整理出来能够给人多少裨益?不过今年的五一长假,我或许可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详细的藏书目录整理出来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就是买书不会买重,这是喜欢买书的人的最大体会。因为我看好某本书,搜到自己的藏书简目里有,就不会买了。其次就是写作时引用方便。写东西要做注释,读书时要做笔记,只要记个书名或者作者名,再写上页码就可以了,详细的出版信息可以在藏书目录里找。第三,目录里面可以设置栏目,注明买书的时间和价格,可以计算自己买书的速度和总支出。第四,就是彻底清查自己的藏书家底,即便是压箱底的书也要找出来登记在册。尤其是我老家和岳父家有我好多藏书。第五,淘书会淘到残卷,有上卷无下卷,有一二册,没有三四册,这样就会有目的地在旧书摊上想法设法补齐。

我如果要整理自己详细的藏书目录的话,在我的“藏书简目”基础上进行,当然不会另起炉灶。如果读者需要整理自己的藏书的话,如果时间紧迫,可以制作简目——记录书名即可。整理目录当然从书籍摆放的位置开始,而不是从电脑上旧有的简目开始。

藏书目录最好还是用EXCEL,因为这个软件具有自动排序功能,而且还可以查找,操作简便。在第一行所列的栏目中,分别有书名、作者、作者的国籍或朝代、译者、城市:出版社、出版年份、印刷年份、定价、购买价格、购买时间、备注(例如赠书、旧书、复印本)等等。

整理自己的藏书,可以参考的材料有哪些呢?当然没有现成的。第一个参考物就是网络资源,比如北大图书馆或国家图书馆,基本上所有的学术类著作都能够找到,这个网络资源的不足在于,图书馆藏书的出版时间可能和自己的藏品相同,可是印刷的时间未必不同,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曾经多次印刷。所以一定要亲自查阅自己的藏书。第二个参考物就是同学网上传过来的藏书目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你不可能和他买的书全部或大体相同,不可能同一天买的同一本书,甚至不是用同一折扣买到的。再说目录的第一列项目可能就不完全一样。第三个参照物就是自己写过的文章和著作。学术论文要求有特定的注释格式,这些格式一般都包括了作者、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等几项。这些注释信息中,页码是用不到的;还有一些信息,如国籍、定价可以上网查。至于购买价格和购买时间这些绝对“私人化”、“个性化”的项目,只有自己知道了。所以如果不及时整理自己的藏书目录的话,时间久了,谁会记得自己的书是多少钱买的?

通过整理书目,我发现书的版权页很不统一,有的在书前,有的在书后,有的甚至在封底。人民文学、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北大这几家大的出版社在前,其它的一般在书后。即便同一家出版社,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国家在这方面可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通过登记,我发现自己的书,很少有全价买来的。有几种,也是工作以后在京城之外买的。在北京几乎没有买过全价的图书。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北京,这一点在图书市场上也能充分体现出来。再者,即便不登记出版地,十有八九都是北京的。我买书集中在几家“老字号”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在北京。

新书都是打折买来的,最高折扣是95折,最低折扣是三价。另外,我有近一半的书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所以要做藏书家,在京城有太多的便宜条件。1990年以前出版的图书,购买的价格都超过了图书定价。所以在计算自己买书花费的总数上,简单把定价相加是完全不准确的。一则新书都打折,二则旧书都加价。不过好在我有记书账的习惯,这些书总共花费16000元左右,平均每本书约12元。

接受赠书是不花钱的。我也接受过不少的赠书,记得去听一个日本学者的讲座,当时给了三本书,全是日本史的,我不研究这个,就送了我的一个老师。去拜访李安山教授还有师爷陈瀚笙老先生的时候,也有赠书。博士师兄把他们的专著慷慨相赠。

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最可能收到赠书。我想到我们这一班人马,将来评职称时,也要出书,也会给老同学送书的。赠书是一种表示客气的仪式。当然赠书者也并不指望受赠人会读他的赠书的。别人送我的书,我有一种备受尊敬的感觉,但是我真的很少去读,或许隔行如隔山、术业太专攻了吧。

买书是一种生活习惯,登记购书也是一种习惯。前者是读书人大多都具备的,但后者却未必。即使买书就记,也有疏漏的时候。尤其是旅游到了外地,书塞在包里面,但书账却不能随时打开电脑记录进去。通过整理,我就发觉了40多本漏网的书籍。当然也有重复登记的情况,总计有12种。还有在登记时,名称不准确,如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登记成《国富论》,把《历史》登记成《希罗多德历史》。

关于如何选书的问题:一个是看作者,有些作者是我很感兴趣的,他们的书我几乎都买了,比如霍布斯鲍姆、罗伯特·达尔、马克斯·韦伯、黄仁宇和以赛亚·伯林等等。第二个就是看出版社,三大出版社的书: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我买的最多,甚至可以说我买的书一半都是这几家出版社的。第三个方法就是看丛书,我曾经给八十年代四大丛书编目——四川人民《走向未来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当代学术思潮译丛》、华夏出版社《二十世纪文库》、三联书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其中的每一本都是精品,所以一个丛书看了一本觉得不错,可以再看这套丛书里面其他的书。现在的三联出的《学术前沿》、译林出版社出的《人文与社会译丛》都是很不错的书。这些丛书都像一个个大家族一样整齐排列在书架上。

书的自然计量单位就是册,图书馆都是通过册来流通,每册一个条形码。古代线装书书都是以卷为单位,比如《金瓶梅词话》二十卷,而人民文学版的只有两册。册与卷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对自己的藏书来说,很多书是多卷本的,有的上下册,有的上中下三册,有的全集如《亚里士多德全集》十卷……我把这些同一个名称之下的称作套。还有一个大一点的计量单位就是丛书,比如前面提到的80年代四大丛书。和图书馆按照“中图法”摆放的顺序不同,我把丛书都放在一层书架上,洋洋大观。如果丛书按照“中图法”在图书馆里排列,像盐化进水里一样无影无踪。而我书架上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剑桥中国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外国法律文库”和齐鲁书社的“中国古典小说普及丛书”,特别显眼,特别的美观,像摆弄邮票一样充满乐趣。所以按照丛书、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摆放图书,可以不用给书编号。不过,下一步我还是想用“中图法”来编目。

计算藏书量的另一个单位是箱。到毕业的时候,打包装箱,整整装了十个盛15英寸电脑显示器的纸箱子,每个都有六七十斤。不能太大,否则搬不动,而且托运站限制最大重量是80斤。这样一箱书大约有七八十本左右。

一个计算藏书量的方法,就是查书架的层数。一层80公分的书架大致有50本书,如果有十层就是500本书。我的十六层书架只够放置读研期间购买的800本书。所以,我打的书架,要求两米高,八层,每层不超过一米(否则太重压弯),四组,能放置1600本书左右。从重量上来看,一本书大约一斤,一千本就是一千斤啊!书架该承受力多么重啊!

我把所有的书都摆出来,总共才1.4个立方米。宽度是90公分,总共摆36层,分为四个书架。所以我的书大概可以摆32。放书箱子(盛15英寸电脑显示器)里一共是20个,所以每箱子书,大概能摆两层。

我的书中,最古老的是1947年的INTRODUCTION TO ARISTOTLE,其次是1951年费孝通的英文版《中国绅士》;单本最厚的,就是正文1970页的《辞源》,其次就是正文1896页的《圣经》;单本最贵的是耿守忠、杨治梅编著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230元。这也充分说明我根本不是藏书家,我也无意于此。

这么多书曾经带给我好多的负担。研究生三年我买的800多本书,使我有了知识分子的自信,也是我的某种精神寄托。但是也有负担:其一,买书使我变穷了,我一个月拿出300块钱来买书,超过了我的餐费,经济压力很大。其二,把这些书从北京托运回山东,就花了我千把块钱。一张火车票只准携带20公斤,其余的一公斤一块多,比卖废纸还贵(看来我是不会把藏书当废纸卖了)。而且书很重,搬来搬去很不容易。每搬一次家,对我来说,像德国迁都一样浩浩荡荡,是一次浩劫。搬家三次,如遭火灾嘛!有时遭灾还孤立无援,有一次找搬家公司,来了两个人,用手提了提,嫌太重,不给干。其三,我以读书最多自诩。同事说,读书越多,越容易看不起别人。真是让我无话可说。

买书形成的原则:拒绝盗版。可以说,书架上没有一本是盗版书。读盗版书,尤其是错字连篇的盗版书,如同喝假冒伪劣奶粉一样,不但营养全无,而且变得头大。不要把一些坏书摆在桌子上,否则让人觉得你这个人读书没品味。

买书有尽头吗?据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最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两千本。(《给教师的建议》,页346)我在过去追寻学术道路的十年里,已经读了五百本以上了。另外,我买书以两千本为限吗?现在还不知道。

要买全自己喜欢的书,恐怕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依靠图书馆。个人藏书再多,也多不过图书馆。我在网上看到民间评选藏书家之最是三万五千册,不仅哑然失笑。据我所知,方志彤藏书十万册,单是捐给北大图书馆就三万册。当时在珍本库看到这些盖着“方志彤赠书”方戳的书摆满三大排时,惊恐万分。方志彤(Achilles Fang)是何许人?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找到方先生的详细资料。

电子本图书的冲击。现在有好多书都可以在网上下载电子本,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曾预言电子本将替代纸本图书,就好像VCD会取代盒式录像带(VHS)一样。现在的VCD确实压过了盒式录像带,但是图书市场却没有。原因在于电子本图书的格式多种,EXETXTCHMHTMHLP这几种格式都是没有页码的,连注释都没有;只有PDFPDJCAJ等格式和纸本完全一样,能够作为替代品。如果我不是特别想买,不是专业所需,我就用这种电子本。电子本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意赠送,拷贝一份就是了,纸本的却借出都不舍得。

生命不息,买书不止。读书在藏书之前,读书在买书之后。收藏不是为了居奇,而是为了过目。

买书到底为什么?

读学位的人不一定读书,读书多的人不一定做笔记,做笔记多的人不一定能写,写的多的人不一定能发表,发表了不一定是成名作,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这么多书只是我的朋友,不能指望我的朋友里面有名人大家,朋友只是相互学习和倾诉的对象而已。

每当摆弄自己的书籍时,就好像自己以前欣赏自己的邮票一样,大学期间我把邮票变卖,换成了图书,我觉得是值得的。因为我需要的不是收藏,而是知识。每当看到自己的书架满是自己喜爱的图书时,便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就像每当写成一篇论文,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洋溢胸口。

看到自己书架上满满的藏书,总有一种成就感,很多灵感从书脊中产生出来。春节回老家之后,没有很多书,我就把藏书架的照片贴在书桌前,画饼充饥,好像热恋的情人在钱包里放上女友的照片一样。

面对书架,整整摆满了我面前的一堵墙。搬来一把沙发,我半躺在里面,随便翻翻,那种悠然的心情,滋味悠长。我想当年康德可能也这样,真想这样做一辈子的“扶手椅上的哲学家”。

像女生做刺绣一样,一针一线沿着轮廓描出一整幅图案。所不同的是,整理藏书目录随着买书会继续下去,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每年都要增补一次一样。

现在把我现有的藏书都整理出来了,就好像和一群老同学参加一个通宵的聚会,既痛快,又劳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