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书法百人工程 ——100名优秀书法人才培养计划 童德昭(钊) 别署悠斋、欣坦庐、六与堂、割云山馆,1962年4月出生于湖北麻城,法学硕士。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行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 作品入展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四、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二、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大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纪念中国书协成立30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赛克勒杯”国际文化交流第二届书法大赛银奖,全国第二届青少年神龙书法大赛、“屈原杯”海内外书法大赛金奖等。 集 评 徐本一: 笔势飘逸,风马霓裳。(“风为马兮霓为裳”是黄庭坚的句子,童德昭用笔的感觉就如风马霓裳,也就是飘带的感觉。) 东坡遗韵,赤壁归航。(曹宝麟先生曾经评价童德昭是“当代学苏第一人”。陈志平写文章说,这个“第一人”不是排名次,是指百里挑一的意思。我深有同感。) 书生意气,激情满腔。(童德昭传统文化功底较好,写下了很多诗文,都是有感而发的,我觉得他书生气很重。) 载歌载苏,一瓣清香。(这一瓣清香其实就是对苏东坡的一种敬畏,一种传承。) 曹宝麟: 黄州一别垂二十年,童兄当记携游东坡赤壁之事也。蒙赐《景苏园帖》,至今感惠不已。兄之苏字已出神入化,当今学苏第一人无疑也。弟亦尝浅学,得皮毛,辄弃之而去,故略存影响而已,讵不可愧耶。 陈新亚: 童德昭很会读书,且多诗心,更以行政生活悟入书道,既刚既健,复归于柔韧绵长,思致通达。 陈志平: 对童德昭的书法,我有三点感受:其一,童先生长期在黄州工作,对于苏轼当年的眠食之地相当熟悉,这有助于他全方位地深入理解苏轼;其二,童先生喜欢诗词,而且在创作上颇有心得,这与苏轼双栖于诗、书不谋而合;其三,童先生在学苏的同时,又不主一家,立足帖学一脉而兼收并蓄,其书在保持整体苏轼面貌的前提下,对苏轼的用笔结字有所突破。就其现在书法面貌来看,横扁动荡的体势固然以得自苏轼为多,而顿挫和绵厚的用笔则源自于碑刻,至于疏放妍妙、风神潇洒处则是天性使然。 朱以撒: 童德昭的作品,对于苏体的把握还是周全的,譬如用笔的细腻,做到了尽可能相似,点画不苟的运用中,可见下了工夫。整个字的结构,也颇得苏书架构之理,斜势、偏扁,同时大方舒展,有文人闲适的意趣,有文人优雅的意态,可以说得之不易。童德昭执著于苏书,也就是执著一份斯文,一份优雅。童德昭擅苏书,在创作上比较长于小字行书的创作,在行笔时比较从容轻快,也显得更有把握更为实在,但是轮到创作大字的时候就显得勉强之至笔力不逮,形、神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每每夸张过头,表现过甚,笔画长,少敛约,使一些当稳而不发耐人寻味之处全都抖落出来,表现欲太强时,也就满纸飘扬,不沉稳了。 孙宝晶(天生书呆子): 老童的书法,胜在趣味,病在法度。通过老童的作品集,以及他最近在网上发的作品图片,我发现他的书法主要有三种面目。一是小行楷。无论用笔和结体都是碑与帖的结合,带有比较明显的流行书风的痕迹,但是他写得比较虚缓雅致,变化有节,夸张有度,平中寓奇,以简驭繁,不故弄玄虚,不惊世骇俗。二是小行书。以二王及东坡为基本格调,其笔法和结体比较灵活,米字、黄字甚至《韭花帖》在他的小行书里都能若隐若现地找到,可见老童在帖学里有过广泛的涉猎,同时他的涉猎不是僵化保守地亦步亦趋,而是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能够用他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取舍和提炼,粗细、大小、欹侧等现在流行的书法语言他都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而且运用得比较自然,时出新意,耐人寻味。近来,他的小行书还有一种变化,就是苏东坡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干脆整幅写的都是惟妙惟肖的东坡,可能是他对东坡的理解又有新的进境。但说实在话,他的纯写苏的作品法度严谨了,趣味降低了,我说不清他是进步还是退步。三是大字行草。米字以及明清的东西较多,一改小字的温文尔雅,代之以奇肆豪放,雄强厚重,但笔法也更加大胆粗犷,缺点是不修边幅,堕于流俗。 作品选刊 行书山川条幅 行书诗酒扇面 行楷慈萱高树联 楷书《心经》横幅 |
|
来自: 百了无恨 > 《现当代名家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