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战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展(10)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前100董文科老师专访!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4-05

 注中书协

图片


国展精英专栏
董文科  游胜利
 余震东  陈剑锋 
 刘远明 冯华 赵振



图片

访谈者:凌霜茗
采访对象:董文科老师

图片

董文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会员、深圳市书协会员。
入展获奖: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楷书、行书)入展 ;
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
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前100(中书协资格);
首届“中国恒美花都”全国书法大展; 
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第五届“康有为奖”全国书法评展;
首届“凤凰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第三届湖北省青年书法作品展;
湖北省第二届书法小品展;
广东省第十五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书法类金奖 ;
广东省首届“罗贵奖”楹联书法大赛三等奖。

Q1

您的书法作品曾入展许多重要的展赛并多次获奖,从投稿者的角度出发,投稿之前,您是如何准备的?在投稿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董文科老师:

投展虽然不是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但适当地参加一些展赛是提高和促进创作能力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首先要正视展览活动,要有一个好的看待展览的心态,把其当做检验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工具。这样我们才会认真去创作作品。

投展之前,先看清楚征稿启事要求,如展览主题、创作内容要求、尺幅大小、形式规定、截稿日期等。要做到有的放矢。

接下来就根据征稿要求确定好创作内容、形式、以及创作用纸张。一应粮草备齐后,用准备好的创作用纸张,花几日时间临习一下平时常临的一些帖,找一找大的感觉,一方面熟悉纸笔,另一方面激发创作的欲望。诸事完备身闲手敏,便可着手准备创作了。


Q2

国展的投展中,创作内容该如何来选择呢?

董文科老师:

符合熟悉又陌生的特点最好。当然所选内容一定要符合展览要求。熟悉是自己熟悉,经常看的,或经常写的。自己熟悉的内容,写起来也会轻松畅快。陌生是展赛上比较少见,别人见了很陌生。这样在内容上便有一定的新鲜感。

Q3

您以往多数都是以行书作品进行投展,这次您有一幅唐楷入展作品,选择唐楷投稿的原因是什么呢?

董文科老师:

前2年行书写的多一些,所以当时投展主要写行书,写起来也比较称手。后面感觉行书有越写越滑的趋势。便决定写写唐楷稳一稳节奏。用唐楷投展其实刚好处于这一学习周期,顺便检验了一下学习效果。收获还不错,这一年楷书也上了大大小小4个展,也算是及时地巩固了我继续深入楷书的兴趣。
图片

书画上线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书画微店 小程序

图片

Q4

请问董老师平日里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是如何选择作品用纸以及确定创作元素的呢?

董文科老师:

每个人对纸的感觉及创作的表达均不同,我个人习惯,就大小来说,相比小字,大字对纸质的要求其实不高,不要太滑太薄即可。大字书写时笔相对压得深些,磨擦足,一般的纸都能留得住笔。而大字因为字大墨重,也压得住大多数纸的颜色,所以颜色较深的明清风腊染纸也常用。小字就分得细些。如果是朴拙一路,纸面相对粗糙些更容易出效果,如手工毛边、粉腊纸的反面、皮纸等。如果写妍美一路,所用纸就不能太生,易上墨、能见笔最好,通常一些好的手工元书纸、老毛边、花粉䇝等都可试试。写朴拙一路小字,纸色最好不要太艳,所选内容也需大气一些。在创作中可能更注重墨色变化。

Q5

“擅长行草者不擅长篆隶,擅长篆隶者不擅长行草”愈来愈多见,请您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董文科老师:

如果按“擅长”的标准来说,那这肯定是正常现象,书谱有句:“且元常专工于隶,伯英尤精于草体”,历史上五体皆精的书家也是少见的。每个人的精力及性情皆不相同,有些人的性格适合安静雅正一路,在这一路上发力,更容易有收获;而有些人性情旷达,写行草也许更容易成功。所以不能以“兼擅”来要求每个人。当然,如果不以“擅长”的标准看,认识的很多师友中,篆隶及行草都在写,只是侧重点不同。其中行草和篆隶写的都不错的其实有不少人的,只是平时投展或展示时大多用的是自己主攻书体,旁人不得知而已。


Q6

近期您主要在临习什么帖?此帖对于实现本阶段的学习目标会有哪些帮助?

董文科老师:

平时学习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大感觉走,感觉缺什么就补什么。近期唐楷写的多的有智永、大小欧、褚河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稳一稳行书节奏,所以临这些帖的时候没有实临,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来写,保持临习时的书写性。中间也写写李晖仪墓志、康南海、伊秉绶。这些都是平实宽博一路,相对朴拙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去掉些油腻。

Q7

请董老师就多次入展,谈一谈您的心得体会。

董文科老师:

关于投展,其实第一个问题已经说清楚了。我觉得不管是对于书法的学习还是展览,在某一阶段,认真是必需的。因为大多数人没有随便玩玩就能学好书法、入个展的才气。所以,在你还热爱的时候,请拿出你的真诚。

Q8

纵观历史上的书法人物,五体皆善者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保持勤奋和兴趣之外,“专攻”也尤为重要。那您如何处理“专”与“博”的关系?

董文科老师:

“专”与“博”其实并不矛盾,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分清主次,专与博便能互相促进。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书法学习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解决专的问题,专就像一棵树,这一阶段一定要坚守住主线,让自己所专的对象生根发芽,长出主干,直至生出些枝叶 。这些枝叶也是长在主干上的。第二阶段就是博的问题,博就象土壤,有了主干,便可以从土壤中吸取有用的营养,让专这棵树枝叶更茂盛。时机成熟时,甚至能生发出其它的树。

Q9

“任何事物,顺合则易,背融则难。书法创作亦是,碑帖融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以及最核心元素该如何汲取并融合,请您谈谈观点

董文科老师:

碑显古朴,帖则妍美。“古质而今妍”,“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所以有理想的书家都会尝试碑帖的融合,追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然,要进行碑帖融合,前提是先“专”了一种,否则融合无从谈起。在写好一种的前提下去吸收另一种中对自己有用的元素:如碑的线质、中段变化及气韵;帖的书写性、墨色变化、章法等。我个人的这个理想也才刚刚萌芽。目前感觉难点主要是线质与书写节奏的问题。碑因是碑刻,书写痕迹湮灭,所以更多的考虑线中段的表达,书写节奏相对较慢。帖是纸本,书写动作清晰明了,往往留意的是起止处。书写节奏也相对较快。节奏不同,发力的感觉也不相同。而每个人的学习感受是有区别的,难点也不一样。

Q10

书法艺术是与时俱进的,在取法经典的同时,您的书法也十分注重向今人取法。您认为向今人取法的意义是什么?

董文科老师:

我觉得最大的意义是启发与借鉴。我们所取法的范本离我们过于遥远,我们只能靠想像来猜测当时书者的书写动作、所用纸张、工具及环境。而每个人的理解与想像也都有着一定的片面性。你看到了用笔,他看到了结字。最后每个人的体会便会随着他的书写创作流露出来,这便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新的启发。而因天资及才情的差异、学习环境及投入程度的不同,一部分书家在学习中捕捉的信息多,取得的成就自然就高。我们通过对他们书作或理论的借鉴学习便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也少走很多弯路。当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应该是每个学书人的理想。

作品欣赏
▼ 
图片
陆游题跋一则 20x60cm

图片
东坡诗二首 23x46cm

图片
杨维桢题画诗 24×52cm

图片
东坡诗两首 17×60cm

图片
陆游题跋一则 17x68cm

图片
录前贤联句 10×33cmx2 

图片
刘沧诗一首 26×45cm

图片
陆游文二则 180x90cm

图片
东坡诗两首 22x33cm

图片
东坡诗一首 17x30cm

图片
万卷千章联 180×60cm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