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谈】张子健先生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杨关桥 2016-09-02


张子健,号洵墨轩主,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师承欧阳中石先生

现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文化部中国艺术科研所研究员

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培训中心讲师

书法作品获奖及入展:

2015年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书协)

2011年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书协)

2013年入展“全国首届楷书展”(中书协)

2012年“洛北春杯”电视书法大赛冠军奖(最高奖)
2012年“江北水城杯”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1年“信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书协)
2011年中国芮城四届书画艺术节优秀奖(中书协)

2010年入选“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中书协)

2009年“华坪金达”全国书法作品展二等奖(中书协)
2009年入展中国芮城二届书画艺术节(中书协)                  

2009年入选“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览” (中书协)
2008年“中国芮城首届书画艺术节”百佳奖(中书协)
2007年入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展” (中书协)
2007年入选“全国第二届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中书协)  

对话张子健

刘文海:我现在比较关注书法家的个案研究,在他们的艺术发展之路上几乎都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进步。作为我市优秀的青年书法家,在你的学书经历中,哪段时期进步比较快?为什么?

张子健:我自幼秉承家学,祖父、父亲皆善书,8岁习字,一开始在报纸上练习最基本的楷书结构及点画,在父亲的影响下,以中楷为主,主要临写虞世南和欧阳询。直到2004年,有机会去首都师范大学进修,从理论上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了写字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区别。2005年加入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后,我开始关注国展,第一次看国展是在临沂的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几年来,与全国高水平作者学习交流,寻师访友渐有所得,2010年取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入会资格。今年,我又到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学习,这两段求学经历对我的学书之路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走上了学书正途。


         刘文海:视野的开拓,与高手、名师的直接交流对艺术道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张子健:是的,在北京、浙江求学期间,在系统学习书法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学识修养的积累。有很多人和我开玩笑说,你跟欧阳先生学习,你的字怎么不像欧阳先生的字啊?我说:学书终要形成自家面目,所谓“师其心不识其迹”,当铭记于心。

崇尚魏晋风骨追求天然古雅

   刘文海:你曾凭借小楷参加国展并获奖,谈谈你个人在小楷取法和创作方面的经验。

   张子健:2004年我由中楷转入小楷的创作,开始迷恋魏晋钟繇、王羲之的小楷作品。


   我写小楷最深刻的体会是往魏晋风度上去探寻,学书不入魏晋终成俗格。我观钟繇小楷高古简远,随心而发,写起来不像唐楷法度森严颇受约束,可以直抒胸臆。我通过研习钟繇、王羲之经典法帖,下至明清、上至魏晋,历史上有影响的小楷名家多有涉猎,为最终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打下坚实基础。在学习小楷的同时我还兼习草书、篆书、隶书,我认为虽书体不同但其实是相通的,互为融合、互为借鉴,力求将小楷写得灵动,活泼。

   小楷,我还喜欢八大山人的作品,他的书法格调高古、简净。简净、古雅、书卷气也是我追求的书写风格,所以八大山人也是我取法的一个重要对象。

   我获奖是在2011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大展,获奖作品写的是小楷,主要受文人信札的影响。创作上以钟繇、王宠小楷为基调,将八大山人的体式,王羲之行书的笔法相融合,体会古人书信间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注重情绪的表达,注重自然的书写。


   刘文海:在楷书中能融入一些其他书体的写法,这样写出的作品往往更具特点。

表现自我性情,写出书卷气

   刘文海:一般来讲,书法创作到了一定水平后,总想跳出古人,写出一些个性的东西。你的小楷对于个性与意趣有什么追求?

   张子健:这些年我习书的心得体会,就是要坚持自我,发挥自我性情,凸显个人的特色。

   书法学习先要专,后要博,最后还要专。

   技法很重要,但最终要落实到修养上。各方面的修养全面提升历练以后,个性化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书法创作我有一个大体目标,就是以楷书作为主线,旁通草书、篆书、隶书。古人讲:“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广泛的取法学习,知道什么是经典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最终将它们有机融合。在学习古人过程中,一定要把古人的优秀基因和经验继承下来,为己所用。笔墨当随时代,我总结了八个字“纵向习古、横向鉴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草书难不在放,而在收

   刘文海:近几年你在行草书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作品可圈可点,谈谈你对行草书的认识。

   张子健:行草书主要是研习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以及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近一年的时间精力主要放在怀素《小草千字文》的研习上。小草、大草都要有所涉猎,着重技法的锤炼。

   刘文海: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写得沉穆浑厚不着火气,为怀素晚年力作。

   张子健:浑穆高古为我所爱,另外借鉴于右任的书法,能把字写大写厚,避免浮滑流俗之弊。


   刘文海:《书谱》是学草书的一个重要的范本,再一个是王羲之行草经典法帖,这些是写草书的入门书籍。达到一定境界后,触类旁通。

   我个人最近在这方面有一些新的认识,写草书要到位,要留得住。把不同的字体打通很重要。你也谈到了,把楷书里融入一些行书,具有行草的自由、随意和灵动。不管是技巧还是气息上,灵动很重要。几种字体都是互相影响的。

   张子健:我通过从写楷书到行草书的过渡,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草书难不在放,而难在收。写草书的同时要临习楷书、隶书、篆书等,古人讲“錐画沙、屋漏痕”体会到了才能留得住笔不致浮滑。

写书法格调气息表达很关键

   刘文海:书法作品良莠不齐,你个人认为好作品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张子健:以行草书为例,行草当然需要讲究的变化要多,要讲究字法、章法、笔法、墨法等,而且还有对贯气的把握。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把这些不同的因素统一在作品中,最终要让作品呈现出和谐的面貌,看上去舒服。字法、笔法、章法、墨法等烂记于心,随机而发,草书重在写意,难点也在这。


   刘文海:除了你讲到的这些技巧,当代书法展览作品还特别讲究形式感,你怎么看?

   张子健:我认为,当代人对书法结构的探索,形式、意境的表达上某一方面是超越古人的。现代的展厅,非常讲究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展览机制造成的,有积极的意义。

   刘文海:古代和现在展厅不一样,古人案头雅玩的成分更多一些。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书法的美术倾向,即注重形式感。真正成功的作品格调非常重要,下笔摆脱平俗,摆脱规范和拘束,非常重要。

   张子健:格调、气息的表达非常关键,我觉得写书法最终就是写修养、写性情、写格调。


■文海沉思

   与子健同道品茗谈艺,思想碰撞之余,给了我诸多启发,也让我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一,在国家级展事上,参展获奖而不事张扬,难得;其二,潜心书艺,又走南闯北,拜师求学,精益求精,上进;其三,原以为他小楷功深立足书坛,实则他行草书亦非耽于技巧者可比,欣喜;以此看来,子健同道实为书坛之俊彦也。

   言谈间,他坦率真诚,给我印象至深,而这正是其艺术走向深刻的前提。因为没有了真诚,再好的技巧也只能写出漂亮字,而动人魂魄的书作,没有不是通过真诚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的。此外,虽然年轻,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独特见解让我颇受启发,勤学善思、敢于创新,契合当下而不媚俗,作为一位成功的书法家,无疑可以给初学者留下诸多启示与可学习借鉴的轨迹。

意致文化

微信:beijingyizhiwenhua

网站:ww.yytshw.com

投稿邮箱:13811218679@163.com

长按二维码加入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