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了这么多年学,你真的会学习吗?——深度学习的艺术

 青米央 2016-02-15

因为换工作,接触了新的领域,需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学习了一段时间成效甚微,经过反思,我觉得可能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只是死记硬背,完全没有融会贯通,导致应用的时候困难重重,关于如何学习,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


深度学习体系:提问,解码,操练,融合。

一. 提问——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

在深度学习中,问题的意义非凡,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看非问题导向的学习过程(通常我也是这么做的)

订立学习计划——实施学习——回顾和整理

但结果只是整理后的资料放在那里,遇到问题我依然束手无策。这种情况让我困惑很久,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我一直是吸纳者/搬运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我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困惑都没有调动起来,这种「传递—接受」的学习模式,被称为「直接传递模式」,没有问题引导,学习后只得到一盘知识的散沙,没有实际意义。

其实更合理的模式是:「建构主义」的模式,即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主动地建构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已有知识,在一个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去探索新接触到的知识,并最终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而问题就充当这种指引作用,基于现在已掌握的知识,经过不断提问和回答,最终拓宽现有的知识。

所以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经常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可能会有很多其他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刺激我们不断建构知识呢?

长时程问题,即提出一个现实场景下的、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而非一个纯理论的或者封闭性的问题。例如,探究读书方法,如果问「速读是不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那么一旦得出「好」或者「不好」的结论,这个问题就可以关闭了;而如果我们问:「读书时应如何选择和调整阅读的速度?」,那么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探究下去。

二. 解码——决定了我们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所谓学习,广度不够使人闭塞,深度不够只得皮毛,是否善于对资料解码决定了我们对知识掌握的效果,而且我们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全新的信息内容,如果不经解码,则不可能使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相整合。对信息材料的解码,其实就是内在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解码?解码就是理解吗?

不,解码比理解的层级更高,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无需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本意。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其实也决定了我们观察的视角,从而就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码。解码虽无一定之规,却还是有高下深浅之分。

基本的解码方法,主要就下面三个层次:

1. 它说了什么?(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 它是什么?(对文本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定性)

3. 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那么深层次的解码方法是什么?怎么成为解码高手呢?这非常不容易,作者也仅给出三项观察和思考的途径,以供参考:

1.不要只去寻找结论,还要去寻找过程

2.不要只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要注意,归纳,其实是信息的减损。必要的时候,我们也要进行延展。

3.不要只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相似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们原有的认识无需更改和校正,导致知识系统无法

适应性地扩展,所以我们更应关注不同,因为它们更富有启发性。

三. 操练——使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应用所学知识

掌握了多少知识,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而勤加操练能够帮助我们成功进行调用。一个人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型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的训练不断地强化和完善。

可对于陈述性的知识,我们自学时应如何进行练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 操练的意识。明白操练的重要性,懂得主动和积极地进行知识操练。

2. 操练的方法。知道选取合适的方法对自己所钻研的领域进行操练。

这两个问题解决后,作者提出一项重要理念:把知识当做一种技能来学习。在此理念之下,至少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知识操练的方法:

1.写作式操练

写作是对信息进行输出的过程,是一种典型的知识重构活动,此外,写作能够获得反馈,及时改正错漏。

2.游戏式操练

就是构造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想事物在这个情景中的变化。例如《生活大爆炸》中的问题:在一个犀牛被当宠物养的世界中,谁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3.设计式操练

调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特定的问题。

四. 融合——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以前我自己的知识体系就是树形结构,每一片叶子都是分散而独立的,叶子与叶子之间不存在联通。但现实中的问题,它们的发生和解决,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枝丫上的叶子,因此知识融合非常关键。

那么如何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呢?

1.迁移

某个领域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个领域,比如学画的经验就可以迁移到学习编程的过程中。

2.印证

不同领域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印证某个普遍规律。比如潜意识在思维中的作用,数学领域和戏剧领域就可以相互印证

3.互补

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不同视角下的论述并综合在一起,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到此,深度学习的体系就分享完了,书中有很多示例和练习,想要再深入了解的人可以点击文首链接(百度阅读)去看。

我个人目前希望在两个领域中有所突破,那么就以这两个问题作为我深度学习的起点:

1.如何成为一名高段位运营者?

2.如何写出吸引人的文章?


关于“曾木岩”

年末换了工作,进入现在公司的市场部,工作与运营相关,接触后发现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比想象的多的多,总之不学不行,所以想不断阅读相关书籍并分享读书笔记,同时总结工作中的实践情况。

除此之外,也对心理学,自我管理,文史哲感兴趣,不止是书籍,电影和音乐也不能少哇,感想,体会,脑洞,吐槽都会有,话说自己本来就是一朵内心戏极多的奇葩撒~

我会基本保证”曾木岩“每天一篇的更新频率,这对我(重度选择困难症和拖延症)来说是一项巨大挑战,但我深知人做最艰难的事,才是进步最大的时候,只有走出舒服区才能成长,不是吗?

对了,今天是情人节?——单身狗小曾的情人节应对大法:无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