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做出改变?别骗自己了,你根本搞乱了顺序

 青米央 2016-02-15

每日拆书.11《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出版社为了我们能看懂,还煞费苦心地加了标题

打分:

★★★★★


简评:

《人里人外》堪称沟通领域的教科书,这一评价决不过分。

本书从沟通的根本原因讲起,细细分析沟通本身,让读者对沟通有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与之前拆的书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并未自此直接进入沟通的技巧篇,而是先讲解了我们的自身认知,从自我塑造到认知世界再到情绪管理,理清了自身之后,才开始讲解双方沟通的原则技巧。最后还加上了人际沟通。也因此,本书的篇幅相比之下大得多。

逻辑架构上很合理,对各个题目的分析也很透彻、全面。

总之,如果你想对沟通有从头到尾、由浅入深、极其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本书不可不读。

若只是想稍作了解,并能立即实践的话,本书并不是特别适合。换言之,本书的短板在于可操作性较差。关于具体的实践,可以参考之前我的读书笔记。


内容:


思维导图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讲述了沟通的根本目的、沟通这一过程、原则以及如何成为沟通高手。对全书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一方面建立了大框架,另一方面明确了高段位沟通的表现;

第二部分则是对人们内心的剖析,自我这一概念的产生、自我的展现、一定程度的坦露与自我坦露的替代选择;

第三部分开始正式讲解正确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主要包括语言、非语言、倾听;

第四部分则是二三部分的进阶,讲述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联系,并该如何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囿于时间限制和前期已有的相关知识,我在拆书以及做思维导图时将重点放在了前两部分。


正文:

我何以成为我?这几乎都要成为一个哲学命题。不如我们将之明确为如下两个问题:

我成为今日的我是因为基因,还是因为环境?

如果没有他者,是否“我”也不复存在?

第一个问题答案是“两者都有”,第二个问题则是,“是”。


研究发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有基因决定的。例如外向、害羞、果断等等。这都是写入基因几乎无法变更的特质。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联系来调整和控制沟通时的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沟通者。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确立自我概念的呢?

仔细询问你自己,对你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你会怎么做?第一件事,就是确立自己在人群中的层次和定位。这也就是说,我们对自身的认知,都来自于社会对我们的评价。如果没有外界影响,我们就无法深刻意识到自己究竟是高是挨,是美是丑,是聪明还是笨拙。

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了自尊。是自信、自负还是自卑,都取决于外界评价。

所以,决定我们成为自己的,一方面是基因,另一方面是环境,确切地说,是环境对我们施加的影响及我们在其中的定位。


那说这些都有什么用呢?对我们的沟通会有什么影响吗?

当然,这些对我们的人际沟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知道它们如何影响,则对我们学习沟通有莫大的帮助。

例如:自我概念是极其主观的,同时它拒绝改变。这都阻碍了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一方面阻碍认知,一方面阻碍行动。


那么,如何打破自我概念对我们的局限,是我们可以真正做出改变呢?

四步就够了。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列清单,逐一写下自己的优缺点,同时请好朋友评价自己,以不断调整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不盲目陷入自卑和自负。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一开始就建立过分难以达到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记住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每天的目标和进步,都与自己比较,那是最可靠的。

3、要有改变的意愿

这是自然,连意愿都没有的话,自然什么事也做不了。

4、寻找合适的技巧

这是最大的问题。说它是问题,不在于这个难解决,而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不知道想要什么,所以任何好的工具书、工具文、分享会都想参加,学了一大堆用不到的技巧,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努力。

这一步的重点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他的位置。这是做出改变的最后一步,而不是第一步。

这四步的顺序,绝不可随意改变,否则任何试图做出改变的努力都是徒劳。


最后,如果你不行动,你唯一的改变就是,又老了一天。


2/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