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08775
- 帖子
- 146
- 精华
- 0
- 积分
- 123
- 威望
- 496
- 金钱
- 578
- 阅读权限
- 20
- 在线时间
- 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7-22
- 最后登录
- 2015-7-21
|
1983年7月到10月,开封市工艺美术公司主要领导两次率队赴省、京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试制情况并请示工作。轻工部工艺美术公司对试制和恢复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对恢复北宋官瓷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并勉励参与试制的人员既要高速度,更要高质量,要把恢复北宋官瓷的烧制技艺当作最高目标,在真正意义上恢复北宋官瓷国宝级的烧制工艺,造福后人。尤值一提的是,在进京汇报试制工作的队伍里,为了能请教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对比试制组烧制出的作品与北宋官瓷传世珍品间的差距,开封市工艺美术实验厂还特意成立了由王清林、王振宇、刘海诗及原美术公司宋书记等四人组成的赴京看官瓷技术小组,希望能获准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亲眼目睹和见识北宋官瓷传世珍品的神韵风采,使恢复北宋官瓷的工作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一可比性,以助益北宋官瓷的试制和恢复。在轻工部工艺美术公司领导的帮助下,王清林、王振宇、刘海诗等四人要见官瓷的愿望和原委,传到了共和国高层。北京七月流火的酷热里四个开封人的诚心也确实感动了国家高层领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先生批示,由国务院办公厅致函,特准他们四人到故宫博物院观看传世宋官瓷作品。是日上午9时整,王清林、王振宇、刘海诗等一行四人来到故宫,在余秋里副总理及国务院办公厅的安排下,由故宫博物院院长亲自带领,终于从故宫后门走进了这个共和国的第一博物院,实现了他们亲身领略北宋官瓷传世珍品的梦想。 王振宇先生后来向媒体描述的生平唯一一次获得特批目睹传世官瓷的场面,其惊心动魄,实可以想见。王振宇先生回忆说,那一刻人都好像不呼吸了,世界仿佛也停止呼吸了,层层锦缎包裹的宝物在眼前现出的刹那,那种恍若神光的照被和震撼,令人身不由主地屏住了呼吸,王先生说那一刻他真想哭,真想痛痛快快哭一场!那自然是北宋官瓷艺术神境映照和深入内心所引发的灵魂的震颤。于试制和恢复北宋官瓷的工作而言,能够零距离饱览国宝虽是王清林、王振宇、刘海诗等四人无上的福报,对北宋官瓷的试制和恢复极为有益,但至为重要的是,在亲身体验完北宋官瓷传世珍品照彻身心的光芒之后,故宫博物院的领导和专家随后为之举行的座谈会,更为烧制和恢复北宋官瓷的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仿制依据,专家们在对试制品做了较高评价的同时,特别提出恢复工作应在造型和艺术风格方面多下功夫,要仿宋象宋,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北宋官瓷传世品的艺术水平。故宫博物院专家古陶瓷李毅华先生为此特意给试制组提供了几十种极其珍贵的官瓷图片资料,并详尽说明了这些官瓷造型所禀赋的意义,致使后来的试制和恢复工作在仿古造型方面走上了正道,真正接近了北宋官窑礼器的造型。北京故宫博物院之行,对北宋官瓷的恢复工作来说,可谓是受益匪浅,自此以后,试制组仿制的作品,在造型方面基本上是按李毅华先生提供的图片资料仿制的,其在追求北宋官瓷礼器风范的同时,也力求仿制品能凸显出皇家用器的华贵和大气,从文化气质方面去接近传世的北宋官瓷。 总之,从81年到83年的两年中,试验组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密切合作和配合下,夜以继日的工作,共同努力,先后进行了几万个数据的计算,试验了多达一百三十多种配方,烧制二百余次,最终终于优选、确定了胎、釉配方,并烧制出可与传世北宋官瓷媲美的作品。83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试制的作品进行了化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试制的作品其釉色、质感、胎质和官窑瓷器的传世品非常接近,且釉质的厚度已远远超越了汝瓷,可谓肥若凝脂,达到了拟定的试制要求。 在试制过程中,轻工部工艺美术公司、省委、市委领导都曾多次到开封市工艺美术实验厂视察,详细地听取汇报并作有重要指示。省二轻厅、省工艺美术公司、省科委、开封市二轻局、开封市工艺美术公司、开封市科委多次莅临美术实验厂了解试验进度、指导工作,保证了试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尤值开封官瓷人值得记忆和感谢的是,在试验过程中,出于对试制和恢复工作最美好的期盼和期待,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轻工业部技术处、上海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陶瓷研究所、开封市博物馆等单位,均对烧制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共和国最著名的古陶瓷学者冯先铭先生、耿宝昌先生、刘伯坤先生、李毅华先生、傅振伦先生、叶喆民先生、李国桢先生、江庆正先生、郭演仪先生、邓白先生、高建新先生、宋伯胤先生、杨文献先生等专家,也以一颗深爱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高贵的心灵,对北宋官瓷的试制和恢复工作以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倾尽了心力。可以说,北宋官瓷的成功恢复,完全缘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是试制组全体成员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着诸多专家学者和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们的汩汩心血,绝非当下某个带红帽的大师通过各种媒体信口演绎的那样,鼓吹北宋官瓷的研制和恢复,是其在南方景德镇跪地拜师,从一个无妻无子的孤寡老人(即该老人现在已根本不可能让人找到)手中,得到一个很古老的、纸已发黄的秘方才试制成功的。 为把这个“传奇”演绎的惟妙惟肖,能唬得住人,大师一本正经地通过媒体告诉大家,当时老人“撕开上衣胸前的补丁,掏出一页发黄的信纸,郑重地交到他手中道:‘孩子,这张祖传官窑秘方,是你师娘和师哥用命保下来的。今天交给你,让官窑回故乡吧!’”细节可谓感人至深,然而,这种欺世盗名的虚妄之说,除了揠苗助长似地拔高他个人,对北宋官瓷千辛万苦的试制和恢复,实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不独抹杀了所有参与试制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更造成了当代北宋官瓷研制和恢复上的混乱。从南方搞来一个秘方才成功地把北宋官瓷恢复,实在是太邪乎了,难道开封市工艺美术实验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力合作研制恢复的不是北宋官瓷抑或是南宋官瓷?当下某些专家学者否认北宋官瓷的存在,或认为汝瓷就是北宋官瓷,开封有如此信口胡吹的圈内人为策应,兴起颠覆北宋官瓷的浊浪也就实在不足为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