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总裁财务管控之道(49):内控机制为成本控制保驾护航

 大道至简64382 2016-02-16

问题A:您的企业有没有这种情况:很多成本控制方法得不到很好执行,致使成本控制效果不理想?

问题B: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时还需要建立和实施哪些制度来保障?

前面在“杨立国说成本(5)—(16)”中介绍了诸多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如:成本标准建设、预算管理、价值工程、技术源头(设计优化/工艺优化)、结构优化、流程优化、标准化、集中化、市场化、社会化外包等等。

但实践告诉我们,很多成本控制的方法要想得到很多的运用,公司同时还得建立相关的内控机制来保障,诸如以下几个方面:

  • 成本标准和预算的执行控制

对于常规类支出,企业在建立成本标准和预算后,还必须有以下相应的内控机制,否则标准和预算也会流于形式。另外严格内控也可以检验标准,暴露经营问题,便于改善。

  1. 限额领料。仓库严格按照材料定额进行发料(尽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控制),超限额的必须说明原因,并执行超限额审批程序。

  2. 定员配置。严格按照公司的劳动定额和定岗定编方案配置人员,超编制必须履行批准程序,或对二级单位进行薪酬总额控制。

  3. 预算付款。财务部门严格按照预算进行付款(尽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控制),超过预算的必须说明原因,并执行预算外审批程序。

  4. 费用审核。财务部门在报销各类费用时,必须按照公司制定的各类费用开支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审核,把好报销关。

  5. 二、专项类支出的过程控制机制

对于一些专项类支出,没有也没法建立标准的,就要按照“项目管理”的原则进行过程控制:

  1. 事前的决策与分析。对于一些大额的专项支出(如对外投资项目、内部技改项目、大型修理项目、信息化系统建设、大型管理咨询、大型专项活动等),要做好拟定项目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测算投资回报、进行科学决策,因为决策失误往往是最大的成本。

  2. 事中的实施管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控制、严控项目进度、监督项目质量、执行招标等采购机制、严格按合同进行付款。

  3. 事后的验收和评价。做好项目的验收工作,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后评价,总结得失,并执行相关的考核机制。

  4. 三、成本计量、分析、考核与监督机制

  5. 成本计量。要规范计量器具,做好各项成本费用实际发生额的计量统计工作;并做好各经营环节之间(如产供销之间/生产各环节之间)产品转移的数量统计与计量,便于明晰各部门的成本责任。

  6. 成本分析。定期分析成本实际值与标准、预算、历史、行业标杆之间的差异、总结原因、不断改善。

  7. 成本考核。对各部门基本成本指标的达成情况,对专项成本的改善活动都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尤其要激发一线人员开动脑筋、主动降本增效的积极性。

  8. 成本监督。对特殊环节(如采购、工程项目等)要有审计监督机制,对成本专项提案和成本节约数据要有相应的评审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