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写作程序之二:炼意

 杏坛归客 2016-02-16

炼意—诗魂的凝定

苗雨时

 

诗有好诗和伟大的诗之分。好诗是意念正确,艺术完美,伟大的诗不仅艺术完美,而且意念有重要性,或有重大价值。可见,意念高下是评价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诗贵立意。

所谓“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术语,笼统地讲即诗意,具体地说就是诗的主旨、主题,或者意念。在西方文论中,则是所谓“诗性意义”。

为了更好研究“诗意”,我们引用和分析法国美学家雅克,马利坦在<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一书中的一段话:

……诗性意义之于诗,恰如灵魂之于人——它是诗性直觉本身运用其天生的直接效力传达给作品的。这意味着,主观性,连同回响在主观性之上的某些超表面的实在,通过作品的全部要素和特性的复杂结构,在它的黑夜中被隐约地把握。这样一种初生的意义或含义,赋予诗以诗的内在的一致性、它的必然的结构,而首先是它的真正的生命和存在。……

这段话说明,诗性意义之于诗的生命的灵魂地位,和它在诗的全部要素与特性的整体结构中的凝聚和统摄作用。这与我国文论中“意,犹帅也”的意思大体相同。但这里的“意”,我们应该做新的理解,它不单纯是指思想、理性,还包含情感性含义、想象性含义以及意义与意义之间的张力而生成的更其神秘的含义。然而,诗中的观念的概念的意义,在全部的诗意中却起着导向作用,从而使诗成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

诗歌的“意”,不是写作之前先在的。也就是说,不应是“辞前意”,而应是“辞后意”,即“忽然有得,意随笔生,而兴不可遏,入乎神化,殆非思虑所及”(《四溟诗话》)。这说明诗的立意,是一个生成、发展的过程。

立意的前提是“炼意”。而“炼意”,则是选择、提炼、凝聚、升华。用西方文论的话说,就是实现诗性直觉的一次次顿悟和超越。

选择。感兴之始,万涂竞萌,诗性直觉钟情什么,集中什么,就要有所择定,或者感情悸动,或者物象萌生,或者幻想贯通,都可以作为诗意的初生形态。

提炼。就是把纷纭复杂的生命经验,由诗性直觉做有序化、明朗化的引导,同时完成诗性直觉的顿悟和超越。也正是如陆机《文赋》中所说的:“情疃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使诗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凝聚。以诗性直觉生发的理念为核心,把诗意构成的各种要素和特征,动态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使诗意一步步走向词语和韵律,并逐渐外化为形式。

升华。就是在凝聚过程中,不断地促进诗的理念、思想的深化和拓展,使之揭示生命的本质,并从单一存在中上升为普遍的存在,从个人人生的感悟中领略到整个人类的情感和命运。这是诗性直觉的最后飞跃。

从“炼意”的结果看,可能有两种形态的诗:一种是主题清晰的诗;一种是意旨朦胧的诗。主题清晰的诗,是理性占了主导地位,意旨朦胧的诗是意蕴多义而深潜。试举例,前者如韩瀚的《重量》: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重量。

 

这首诗歌颂张志新烈士,把她的牺牲与庸众的苟话在人生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对比其轻重,从而赞美了她的生命价值。此诗主题一望而知。

后者如北岛的《青春》:

 

    红波浪

    浸透孤独的桨

 

这首诗,意象很单纯:一个“波浪”,一个“浆”,但是“红波浪/浸透孤独的浆”是什么意思呢?很难用理性规范的语言说清楚,只能由读者结合诗题做各种各样的想象,从中品味出与自己心灵谐振共鸣的意趣。

好的“立意”,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独特新鲜;一个是深刻高远。

立意要独特新鲜,必须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殊性,把握自己感受的新奇性,并联系起来,加以诗性意义的创造。“诗无新意休轻作”。写诗立意不能模仿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而是要独辟蹊径,另出新意。例如梅,作为我国文学的原型意象,被历代诗人所吟咏,而好的咏梅诗,都各有千秋,各具风采。或赞梅的高洁,或叹梅的孤单,或以梅喻美女,或以梅比丈夫。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慨人生的无奈与不屈:“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的同调同题词,则“翻其意而用之”,因而兴寄独绝,立意新奇。它不再是历史文人的写照,而成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革命者象征。

 立意要深刻高远,就是把生命的经验放在时代的铁钻上给以击打,从历史可能性上加以重新锻造,真正做到如艾略特所说的:“伟大的诗人在写他自己的时候就是在写他的时代”。从诗人来说,就是要立志高远。例如,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人生有两种选择:一是做见利忘义、妥协屈服的软骨头;一是象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孰是孰非,昭然可见。即是写同一题材的诗作,其精神境界,也有深浅、高下之分。让我们对比两首诗。一首是初学写作者的《恋歌》:

 

    哨兵在雪原上巡逻,

    哦 ,雪地是一张洁白的纸呀,

    哨兵用绿色的爱情,

    写着{国土恋歌》。

 

这首诗艺术上虽显幼稚,但所表达的思想还不能说不正确,然而很难说它有多么深刻,只不过抒发了一种一般的爱国之情而已。如果我们再看下一首诗,它们的差距就明显了。这首诗是李瑛的同样写巡逻的《巡逻道)。它以巡逻小道为核心意象,不仅展现了山的巍峨,山路上鹰旋兔跑,而且也写了山道的崎岖与绵长。而这在士兵的宽阔的眼界中,恰是保卫山河打击敌人的网罗。这里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我们战士的行为动力和思想本质。最后,土兵把现实的责任和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自己心里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实行人类理想和世界和平!

 象这样的诗,虽不能说是伟大的诗,但至少是非常好的诗。两首诗立意的差异,除艺术的原因外,主要是生活感受、生命体验深浅的不同。关于李瑛的诗,张光年曾在《红柳集·序》中指出:“他学会了用革命战士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观察人,用战士的心胸来感受、思考现实生活中许多动人的事物,并且力求做为普通战土的一员,用健美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倾吐自己认真体验过、思考过、激动过的种种诗情画意”。显然,那位初学写作者不是战士,他没有深切的体验,而李瑛,不仅以战士眼光写战士,而且他本身就是战士,他对战土的生活“体验过、思考过、激动过”,所以他诗中的“我”,既是普通战士胸怀的概括,也是他自己。可见,诗的立意,独特新鲜也好,深刻高远也好,都来源于诗人生命熔炉对人生经验的熔炼。没有真实的生命体验,就不会有好的诗产生和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