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遂良的“神用笔”

 百了无恨 2016-02-16

  听到“神用笔”,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用笔为什么还要冠以“神”字呢?其实这个题目中包含了两个内容:一个是“褚遂良”,一个是“神用笔”。

  对于褚遂良,大家都比较熟悉。我曾在前面几集中讲过,褚遂良是李世民所办的皇帝书法班的“班主任”,后来,因为虞世南和欧阳询去世了,他也就晋级为那个班的教头。褚遂良也是初唐四大家之一,而且又与虞世南、欧阳询被并称为初唐三大家。由此可见,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褚遂良并非神话中虚构的人物,但他和神还是有点联系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的题目就叫《褚遂良》,很有意思。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姓赵的山东人,穷困潦倒,连自己的房子、屋舍都没有。于是,就租了一个大户人家的一间屋子借以寄身。他家徒四壁、无可果腹,并且还得了很严重的病,肚子里长了一个硬块。这个病按照过去的说法,叫皮块。这一天,老赵极力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从房间里挪了出来,准备找凉爽的地方歇息。不一会,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恍惚之间,他发现眼前坐了一位大美女,便询问道,你是谁?为什么会跑到我这里来?姑娘回答说,我是来给你做妻子的。老赵心想,这不是在做白日梦吗?于是,便掐了自己一下,发现的确不是在做梦。他说,我这么穷,你就不要拿我寻开心了。姑娘说,我确实是来给你做妻子的。他说,就是你不嫌我穷,但我现在也有重病在身,这可是朝不保夕的事情,我随时都有可能走,你给我做妻子也没什么用啊。姑娘宽慰道,没关系,我可以帮你治病。

  这时的情节就有点类似于志怪小说了。说着,姑娘把她开始发热的手伸了出来,伴随着阵阵的白色烟气,放到了老赵的肚子上。不一会儿,老赵就感觉到肚子里开始隐隐约约地发热,接着就越来越热,直到全身像注入了一股不断旋转的热流一样。就这样转了三四圈后,老赵直奔茅厕,大泻了一通,之后病便痊愈了。老赵对这个姑娘很是感激,他说,你真是活菩萨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来自何处,姓甚名谁?以便我立个牌位供起来,给你烧高香。姑娘说,我不是观音菩萨,也不需要你来供奉,我来确确实实是给你做妻子的。老赵说,我家境贫寒,怎么忍心委屈你跟我一起过穷苦的日子呢?姑娘说,没关系,你把眼睛闭上。等老赵再睁开眼睛时,整个房间都焕然一新了。墙壁上全都裱满了银色的纸,屋内亮如白昼。原本空空如也的瓮中也都盛满了粮食。

  老赵十分惊奇,便向她询问事情的缘由。她说,我本是千年的狐狸成仙,而你前世是唐代的褚遂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法家褚遂良)。在唐朝的时候,你曾救过我一命,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我便千辛万苦地寻找你,来给你做妻子。于是,两个人便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后来房东听说了此事,大为惊讶,而当他见到那个姑娘时,更是被她貌若天仙的模样给惊呆了。这个姑娘并不像当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中之女,房东到老赵家中拜访之时,姑娘也是表现得落落大方,并无任何矫揉造作的羞涩之感。因此,登门造访的客人越来越多,时常有人到老赵家来聚会。就在端阳节那一天,又有许多人聚在老赵家共度佳节,大家饮酒作乐,不亦乐乎。就在这时,突然有一只白色的兔子跳到他们的桌子上。这姑娘就对老赵说,相公,捣药君来召见我们了。于是她对兔子说道,你先回去,我们随后就到。接着姑娘让老赵拿来一把有数丈之高的梯子,倚在院内的大树上,看起来有直通云霄之势,然后对他说,相公,你与我一同上梯,接着她又问大家,有谁愿意跟我们一起去的,就请登梯。可是没有人敢上去,只有房东家的一个家童跟在他们后面。于是,大家就看着他们慢慢地爬梯而上,最终消失在天际尽头。

  故事的结尾处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等到他们夫妻二人消失以后,大家才发现云梯原来就是他们家的那块破门板,不同之处只是去掉了门上的镶板。但最终褚遂良究竟归于何处,也无人知晓。在故事的结尾,褚遂良竟然升仙了。当然,这只是中国的传说故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它属于“神话”。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的书法和其他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中国的书法与西方的哲学有相像之处。哲学在西方有很崇高的地位,当所有学科的研究上升到一定程度与层面后,最终都会归宿于哲学。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物,比如,风华绝代的王羲之、勤政爱民的李世民、风流倜傥的李白、才华横溢的苏东坡等。纵使你有何等高超的技艺,但如果其他方面修养很差,也不可能成为书法家。此外,书法和其他的艺术门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对书法家还有道德品质的要求,或者说,书法家的道德品质一定是高尚的。不知道大家对褚遂良还有没有除书法之外的印象?唐太宗李世民在临终之前托孤于两位大臣,一个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而另一个就是褚遂良。后来,李治要册封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不愿意,便脱去官帽,以头撞墙,撞得头破血流。由此可见,这是多么有骨鲠而正直的一个人。

  老百姓不忍心让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正人君子离开人世间,所以,总是对他们有美好的寄托,希望他们能够成神,能够列登仙班,因而也可见,褚遂良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无独有偶,颜真卿也是与褚遂良有着相同气节的人物。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是第一个站出来阻挡安禄山的人,到后来,又阻止了一系列的叛乱,但就在他78岁高龄的时候却被活活绞死,这才真正叫做“忠义冠日月”。如果按我们现在人的想法,这样的大臣被绞死也就只能扼腕叹息了,但在宋人笔记里记载颜真卿被绞死的时候却加了一段文字,其内容并不是说他死后如何被弃尸荒野,而是说有人看到颜真卿换了一件衣服便升空而去,也就是说绞死的只是他的躯体,他的魂魄已经上天成仙了。在老百姓的心中,对这种品质高尚的君子都会有崇敬的心理,他们不希望这样的人就这样死去,于是在结尾处便说是成仙了。与此相同的事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当然,我们所讲的褚遂良成仙的神话与“神用笔”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还是着重回到书法上面来。

  褚遂良和“神用笔”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被记载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文中这样说道:“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颜真卿向张长史请教,能不能讲讲“神用笔”的道理呢?原来,张旭在这一天讲解完“笔法十二意”和“如何齐于古人”的秘诀后,颜真卿向张旭询问起,什么是“神用笔”。张旭并没有直接给他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为师的笔法是得自于我的老舅陆彦远。我们在这里需要交代的是,陆彦远既是张旭的舅舅,也是陆柬之的儿子,而陆柬之既是虞世南的学生,又是他的外甥。另外,褚遂良也是虞世南的学生,也就是说陆柬之和褚遂良是师兄弟,换句话说,因为褚遂良比陆柬之小,所以褚遂良是陆彦远的师叔。

  接着张旭又讲道,舅舅曾说他随其父陆柬之练习书法很多年,花了很大的工夫,虽然用功很深,笔法也得到了,但始终感觉笔迹不够“殊妙”。所谓“殊妙”,殊是特殊,超出一般;“妙”自然是妙不可言了。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书法始终没有达到那种不可言说的、非一般的至美境界。其实,书法不是就字论字,而是在字外笼罩有一种言外之意的味道,这才称得上殊妙。而陆彦远的苦恼就在于自己仅仅是把字写得好看而已,正是这个问题,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陆彦远又在苦苦思索他的字为什么不能殊妙的缘由,不经意抬头一看,正巧碰见了面前所站的褚遂良。陆彦远立刻逮住机会向褚遂良请教。陆彦远说,我练字多年,为什么就不能够像您这样进入殊妙之境呢?褚遂良将手一背,长吟一声,说了一句话——用笔当须如印印泥。他留下了这8个字,便转身离去。可是陆彦远非但没有弄清自己的问题,还加上了这8个高深莫测的字,这就让他更糊涂了。“印印泥”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术语,从唐朝一直到现在,关于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于它的理解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定论。想必当时的陆彦远一头雾水,对于师叔所说的话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陆彦远和几个朋友到江心的小岛上去游玩儿,当别人都去爬山、戏水、扑蝴蝶的时候,他却在旁边一心想着“印印泥”是什么。不觉间走到水边,蹲了下来,就在这时,陆彦远突然间顿悟了。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是这样记载的:“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意悦”,即是心中喜悦;“欲书”,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想在沙地上书写的欲望。于是,“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陆彦远拿来一支似锥子般锋利的器物,在沙地上随手一画。这一画便画开了中国书法的大门。接着又写道,“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沙中所画之线条干净利落、明媚爽朗。这样,陆彦远就悟到了,原来“用笔如锥画沙”。于是,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张旭,而后,张旭又把这个故事转述给了颜真卿。张旭说这就是“神用笔”,如果你能够掌握“锥画沙”的话,自然能够齐于古人。

  禇遂良说“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结果到陆彦远这里变成了“用笔如锥画沙”,这其中的联系暂且不管,在这里我们要探究的是“锥画沙”的意思。用锥子在沙地上一画,就得出“明利媚好”,可是,这与拿着毛笔在纸面上写字又有什么关系呢?说“用笔如锥画沙”,听起来人人都懂,但却正是这个听起来都懂的“锥画沙”笔法——似乎是一个比喻,但我认为确切来说还不是比喻——困扰了中国书法上千年之久。

  20世纪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沈尹默,沈先生的书法水平相当高超,甚至有人称他为当代的王羲之。他用毕生精力研究二王书法。他有一本名为《二王书法管窥》的著作,其中就专门研究了“锥画沙”的笔法。这并非是因为沈先生慧眼独具,而是因为作为“神用笔”,只要是研究书法的人都必须对其有所涉及。

  沈先生在研究“锥画沙”时所采用的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他在一个盘子里堆放了厚厚的一层干沙,接着拿了一个锥子在上面轻轻划动。可划过以后,上面并没有留下明显的痕迹。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沙面上划动,直到他发现,原来被划过去的干沙颗粒会马上滚入用锥子划出的槽中,并将槽填满、弥平。他说,所谓的“锥画沙”,窍门在哪里呢?具体来说:如果这样轻轻一划,沙子就会滚回去,而这条线就会消失。若是你想把这条线留下来,在划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两点,第一,锥子要锥得深一点;第二,在划动的时候,锥子还要轻微地振荡,慢慢地晃动。这样槽就会变宽变深。这时,虽然沙子还是会滚回去一点,但是线条还是存在的,而且这个线条也是非常自然的。这就是沈先生所得出的结论。

(待续)


褚遂良摹《兰亭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沈先生的结论自有他的道理,而且,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沈先生在做过这个实验以后,所写的字就有微微往两边晃动的迹象。他的书法线条的两边往往会有微微的曲折,有一点小波动,而这也就成了他的特色。

  但是,沈先生所用的笔法与所写的线条是否真的符合“锥画沙”呢?对此,我表示怀疑,我觉得其中还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锥画沙”的“沙”。沈先生做实验所用的沙是干沙,而我所质疑的是,陆彦远所画的沙是不是干沙,甚至是不是沙子?都需要详细考证。另外,我们要将实验还原到文章的具体情境中去,即还原出“沙平地净”,可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沙平“地净”,后面还有一个“地”,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干沙。因此,沈先生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将文中的真实情景完全复原,而所用的物体也是有待验证的。

  第二个问题,沈先生所画线条的两边是有进出的,不平均的,正如包世臣所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也就是说,沈先生所写的线条两边是有点毛的,不光的。但是,当我们回想起陆彦远所说的“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便可想到他所画出的是一条干净的、爽利的线,就像将一块豆腐一刀切下后,所呈现的干净而又爽利的断面,他要的正是这样的线,而绝不是两边“不光而毛”的线。

  所以,这从实验的器材、用具以及所得出的线条的样子都与陆彦远所述的相差甚远。

  沈先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其实,这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问题。书法和自然科技是两个概念。自然科技要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用实验的方法。但书法是人文科学,是精神科学,这就需要你使用与其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就是要采用它所独有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研究方法,那么怎样研究人文科学呢?一般来说,研究自然科学,就要在实验室里以避免外在的干扰。而人文科学恰恰是要还原到那个具体的、原生态的情景中去,但沈先生恰恰忽略了这一方面。所以,我们就要按照人文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这一问题,比如说,遇见“沙平地净”,跃跃欲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我的家乡安徽亳州有不少带一点沙质的土地,类似沙地。夏天大雨下完后,原来干燥的路被雨水冲刷过以后是另一番景象,尤其那片沙地,就会显得非常干净,以至于让你真的有一种写字的欲望。所以,一般在那个时候,会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蹲在那里,有的下五子棋,有的在上面教写字。而我就是拿着一个锥子,有的时候也会用带在衣袋里的削笔小刀在沙地上写字。

  这和陆彦远在江岛里面“沙平地净,跃跃欲书”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两个“等同”起来:当你蹲到这样的地上写字,尤其是拿锋利的锥子或者刀片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样子呢?可能我们今天这种生活的体验很少,难以唤起记忆,但只要愿意尝试,就会看到:

  第一,在用锥子画的时候是不能锥太深的,因为如果锥得很深,锥子往往难以行进。此时,就不是像沈先生所说的,要往深处走,要锥得很深。在这种情况下,恰恰不是锥得深的问题,而是要把锥子提起来运行。如果锥得深就容易陷进去,以至于没法再动了。

  第二,在上面画的过程中,手一定要稳定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说,你所用的功不能时深时浅,有时候一不留神就陷进去,那是不行的。所以,手要稳定地控制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才能够写得爽快、干净、利索。黄宾虹先生对“锥画沙”有一个解释:“如锥画沙,言其平也。”当时我还不是很理解他所说的意思,后来才明白,其实就是平动,就是要将笔锋稳定在与纸相水平的平面上运动,要使压力与提浮力相衡。不能忽上忽下,忽高忽低,那是没办法写的,所以练习“锥画沙”时有两个窍门:

  第一,笔要提起来。

  第二,笔要稳定在一个平面上进行平动。

  大家想一想,如果能将这两个窍门结合的话,我们怎样才能使得手中柔软的毛笔与沙地上划动的锥子相通呢?“锥画沙”之所以要将锥子提起来,就是因为其头太尖,不提的话很容易扎得太深,以至于在运行时被泥土挡住而不能行动。而毛笔也是一样的道理:毛笔也有一个“尖”,即是笔锋,如果写字时轻轻地往下一压,笔尖就没有了,它要么散开,要么就会翘起来。所以,这样的写法肯定是不行的。就像宋代词人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就是说,毛笔如果能够锋正、提起来的话,笔尖就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如果将毛笔突然下压,笔尖就会被压趴在纸上,这时笔锋就会翘起来,书写时就会偏离笔画。

  运笔时要将笔提起,而且要将其稳定在一个平面上,为了将其形象地表述,我给它取名为“轻功笔法”,就像武术中的轻功一样。褚遂良就是用这样一种“锥画沙”或者他称为“印印泥”的方式,如轻功般将笔拎于纸上,而不陷入纸中,这就相当于武侠小说里的轻功“水上漂”。所以,他写的作品就如清代擅长写篆书的王澍所评价的那样:“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澹,实则风华,盘郁顿挫,运笔都在空际,突然一落,偶尔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矣。”“运笔都在空际”,而不是在纸里,但我们现在的人写字都喜欢把毛笔导到纸里面去,所谓入木三分,其实不应该是这样子的,毛笔是要拎起来的,是轻功,不是下水游泳。下面同样写得很形象,“突然一落,偶尔及纸”,在此时就碰到了纸面。“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矣”,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运笔方式。还有一句评价也值得一提,“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矣”。褚遂良的字写得很透亮,“空明飞动”,就像春天刚刚萌发的小嫩叶一样,非常干净明快。“渣滓尽而清虚来”,一点灰尘都没有,而从清虚中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要之晴云挂空,仙人啸树,故自飘然不可攀仰”,这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褚遂良的字就像仙人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概他“登仙”之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仙人飞动,但想来至少也应该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凌波微步有着相似之处。这样的美正如陆彦远所讲的“净媚”二字,是一种很清新的,非常富有生命力的美,而这个生命力是具有冲击之力,有内敛之度、内涵之功的。有水平但不显山露水,不是像动不动就秀肌肉的那种状态,所以,这也表现出我们传统的独特的审美方式。

  讲到这里,我估计大家应该对“神用笔”大致上有点感觉了,其实,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之所以将“锥画沙”的用笔叫做“神用笔”的两个原因了:

  第一,当你把“锥画沙”的运笔方式以及对于其所画线条的审美与褚遂良的书法美相结合时,就会明白,这样的运笔方式使得写出来的书法作品富有神采、神韵与神趣,甚至还有一股神秘的气息,就像仙人在空中飞来飞去。这是多么“神”啊。所以,神气活现的作品才是好作品,能够得神的用笔才叫做“神用笔”。

  第二,这种用笔是“通神”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曾对书法有一个顶层设计,什么是书法呢?段玉裁注说:“书者,如也。”“如”其实就是如什么,像什么,或者是到哪里,去哪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晋唐时期的书论,基本上都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飞鸟出林”、如“惊蛇入草”等。袁昂在其《古今书评》中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都是“如”字。也就是说,书法要和世间万物,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能够相互联通。所以,书法不是简单地把字写好的事,把字写得漂亮和写字是两码事。写字,写的是字,目标在字上面。东汉时期的赵壹在《非草书》里说:“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每天对着字琢磨来琢磨去,这样的人都没有时间去仰望天空,视野太狭窄,成不了人物。书法是要与世间万物,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与我们看山、看水、看一切所能看到的东西能够相通。有人是这样解释书法的,“书者,抒也”,全句为:“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故书家每得无疾而终。”“抒”就是抒发情感的意思,书法家是能够通过笔墨抒发情感的人。就像歌唱与唱歌,你唱歌唱得再好也只能叫歌手,而歌唱却不一样,歌唱祖国、歌唱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歌唱爱情等,歌唱的人才能被称为歌唱家,这就是歌唱与唱歌的区别。所以,书法可不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东西,如果你能想清楚这一点,就能明白所谓的“锥画沙”,就是书法的毛笔和画沙之锥的连接,就是艺术与生活经验的交接,而这就是“神用笔”了。“神”就是“通”的意思,说一个人很厉害,就是他有神通之处。就像带领褚遂良登仙的狐仙一样,她也是有神通的。当你手中的毛笔能够和自然界的一切相通的时候,你所用的笔法也就是“神用笔”。当然,书法的神通之处还在于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与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书法要表现真实的生活经验,要和我们的生活经验彻底打通。这样,你才会理解“神用笔”真正的真谛。

  一旦你掌握了“神用笔”,你就可以神乎其技地书写了。神乎其技成什么样子呢?你可以闭着眼睛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