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遵循“事上磨练”的王阳明,在学术上有“知行合一”之说、“致良知”之教,在政治、军事上有非凡业绩,可谓交辉相映。然而,如何解读这位特立独行,彪炳史册的贤哲呢?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就视“学圣贤为第一等大事”,对国家有忧患意识。正德元年(1506年),把持特务机关大权的宦官刘瑾,将给事中(谏官)戴铣等二十人逮捕入狱。时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义愤填膺,上书弹劾刘瑾。为此,阳明遭到刘瑾一伙的残酷迫害,被廷杖四十,贬谪到贵州龙场(修文)驿当驿丞。驿丞,即过去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休息、换马地方的主管。于是,阳明万里投荒前往西南边徼。 在“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龙场,四周居住着苗族,难以交流;高山峻岭常有猛兽、毒蛇出没。刚到这里的阳明栖身在“草庵不及肩”的小茅屋里,他戏称道:“漏雨宜补缉。”后搬到“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的山洞住下,还高兴地说:“洞居颇不恶。”称其为“阳明小洞天”。迫于生计,阳明下田种稻,下地种菜,时常是“放锄息重阴,旧书漫披阅”,或“採蕨西山下”。古往今来,遭遇到这样的打击,有几人不嗒然若丧,颓然自放,坠入罪恶的深渊,汩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醊其醨?然而,阳明却“素位聊无悔”。 荣辱皆忘的王阳明,在青山绿水之间,清风明月之中,养心、治心,思考着修身治国的大事。静是天地间最精微的底蕴,静使他的灵府深处变得更加清澈,思路更加清晰,对“格物致知”的道理,渐渐“心有所悟”,从而有了“知行合一”之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知”,是一种德性之知,是为良知,而不是知识也。“知行合一”指的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磨难中,王阳明唱出了“身虽吏隐未亡忧”,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土司安贵荣闻阳明先生之名,派人送米和肉,王阳明谢绝。旋即又送去金帛鞍马,王阳明依然谢绝。安贵荣想解除驿站,王阳明去信说:“朝廷制度,定自祖宗,后世守之,不可擅改。”安贵荣有反叛朝廷的迹象,王阳明又去信,教其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传道授业,教化民众,王阳明向来看作自己的天职。在这蛮荒之地,他依然不忘收徒传道。王阳明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夷民”和学生的尊敬。他们看到阳明先生住的洞穴阴暗潮湿,相约为他修建了房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修建完毕。阳明先生欣然取名为“龙岗书院”,把自己住的小轩称为“何陋”。阳明先生在教学中,遵循“乐嬉游而惮拘拴”,培养学生“笃志力学,勤学好问”。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八字作为准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