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万国建筑群”——外滩的精华所在,也是上海人心中最能代表上海的标志建筑。它们经历百年沧桑,鉴证了上海的屈辱和荣光。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今天,就让职行官小编为您讲述地道上海人也未必了解的上海外滩那些老建筑故事。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
演变历史: 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和谐汇 建成于1913年。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建筑风格: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朝中山东一路,南向延安东路,东面和南面的立面几乎相同。纵向三段式。1-2层和5-7层采用古希腊爱奥尼(Ionic)式双柱廊。建筑整体上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入口处系大而深的圆形山花檐部,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风格。 外滩2号 上海总会大楼
演变历史: 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建成于1864年。上海总会大楼(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建筑风格:该楼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 外滩3号 有利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联合大楼→有利银行大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名牌店&餐厅 该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故曾名“联合大楼”。这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 建筑风格:六层,上海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之一。属于折中主义风格。纵向三段式。局部巴洛克风格明显,如:双柱亭式的顶层塔楼、入口处半圆形檐部。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演变历史: 日清大楼→招商局办公大楼→上海轮船公司→华夏银行&商务楼&高级餐厅 建成于1925年,由日资航运企业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和一个犹太商人合资建造。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解放后,由上海海运局使用。文革时曾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1990年代,海运局迁往东大名路新楼,此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商务楼出租。东部底层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2006年被改造成高级餐厅。 建筑风格:六层,纵向三段式,属西方古典式风格。立面装饰较简洁。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拍卖行→中国通商银行大楼→长江轮船公司→名牌店&餐厅 建成于1897年,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成为中国通商银行,当时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银行,直到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业务划入中国人民银行,这幢大楼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因旁边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该大楼也曾被称为元芳大楼。 建筑风格:假四层,砖木结构。哥特复兴式风格。四层窗楣从上而下分别采用尖拱、平直、扁拱和半圆拱,第四层为三角形尖顶,一大四小,立面构图清新。 外滩7号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演变历史: 旗昌洋行→电报大楼→新通商银行大楼→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泰国盘古银行 建成于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抗战胜利后,中国通商银行购进此楼改为新通商银行大楼;解放后,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通过房屋置换,泰国盘谷银行获得大楼使用权。泰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也设在三楼内办公。 建筑风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纵向三段式。法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两侧顶端为方形穹顶,并饰有曲檐,入口处弦形檐部,体现出巴洛克风格。 外滩9号 招商局大楼
演变历史: 旗昌洋行大楼→招商局大楼→名牌店 19世纪远东最著名的美国资本企业旗昌洋行于1846年将总部迁至此地。1877年,旗昌轮船公司,连同在外滩9号的办公室大楼卖给1873年成立的受李鸿章保护的中国官商合办企业轮船招商局。1901年,轮船招商局重建该楼。后来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现在又成为夏姿上海旗舰店。 建筑风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 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强调水平线,系文艺复兴式风格。二层、三层建有科林斯式的双柱廊。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汇丰银行大楼→市府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1912年,汇丰买下南边外滩11号别发洋行和外滩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建筑风格:建筑为三横三纵。横向中间七层,两翼各为五层,比例为2:1:2;纵向三段式,除圆穹顶,三段比例为1:3:2,是标准的“三段式”。暂把圆穹顶放一边的话,建筑是中规中矩的西方古典主义作品,除三段比例外,其中间底部三个罗马式拱门也合标准(门高为圆拱直径的两倍),中部采用科林斯式双柱廊,三段间强调水平线(上中段檐部、中下段腰线)。中部的圆穹顶具有明显的罗马风格,在整座建筑中形象十分突出,因此,学者把这座建筑整体称为罗马复兴式建筑。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演变历史: 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 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终成了现在的建筑。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建筑风格:该建筑风格属于折中主义(我简单理解为“大杂烩”),其下段有古希腊陶立克式柱廊;中段强调垂直线,具哥特复兴式特点;上中段以水平檐部分割,檐下有齿饰,具文艺复兴式特点;八到十一层的塔楼又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大杂糅吧。当然,建筑属于艺术,雷同就是失败,能获得美感的,就是精品,就是成功。 外滩14号 上海市总工会
演变历史: 宝顺洋行→德华银行→交通银行大楼→上海市总工会 这里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1947年,这里被重建为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6层大楼,也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建筑风格:主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以垂直线条突出建筑的立体感,中间升高两层做塔状造型,使建筑物轮廓鲜明。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至1928年,此楼成为中央银行的所在地。随即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现在这里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两层到三层有两根高大的罗马爱奥尼式柱,底层入口处为四根塔司干式柱。该楼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砖、电梯的建筑之一。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台湾银行大楼→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为台湾日治时期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现由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使用。 建筑风格: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的风格,同时又广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国建筑的长处,比如在大楼的东立面又配有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赋予大楼欧洲古典主义的风格。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化的古希腊神庙建筑样式。主立面有四根变形的古希腊科林斯式柱。 外滩17号 友邦大厦
演变历史: 字林大楼(桂林大楼)→友邦大厦 此楼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重返这座大楼,定名为友邦大厦。 建筑风格: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底部有两根陶立克式柱,上部设陶立克式双柱廊,顶部两侧建有双柱巴洛克式塔亭,中部檐下饰八位男性石雕像承托檐部。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麦加利银行大楼→春江大楼→名牌店 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中波轮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中段中间两根爱奥尼式柱,柱头很标准,柱身没做齿槽,却不属于塔司干式。 外滩19号 和平饭店南楼
演变历史: 中央饭店→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斯→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层楼的中央饭店,为租界内历史最悠久的外资旅馆。1865年,汇丰银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该处营业,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饭店改组为汇中饭店。该建筑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1909年2月,“万国禁烟会”在该饭店召开;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47年,华商大庆公司购得饭店产权,继续经营,1952年停业。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现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建筑风格:六层,砖木混合结构。具有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除底层立面用花岗石敷贴外,其他五层立面为白色清水砖,用红砖勾勒腰线和窗、柱框线,顶部建有两座不同样式的巴洛克式凉亭。 外滩20号 和平饭店北楼
演变历史: 新沙逊洋行、琼记洋行→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费尔蒙和平饭店 和平饭店北楼建于1929年,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共十二层,英资公和洋行设计,由犹太商人沙逊出资建造,故又名“沙逊大厦”。大厦位于上海的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其原址为新沙逊洋行和美商琼记洋行,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建成后,沙逊大厦的五至九层是华懋饭店。1956年,华懋饭店改为和平饭店营业,现由加拿大费尔蒙酒店集团运营。 建筑风格:主体10层,局部13层,高77米,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高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呈现19世纪末美国芝加哥学派风格。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以花岗石贴面,腰线、檐部饰有花纹雕刻,东部金字塔式方锥形屋顶高达19米,配以绿色,十分美观。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主体17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国建筑师设计,在西方建筑构架基础上大量采用中国建筑传统风格,如四方攒尖顶盖绿色琉璃瓦、檐部以中国古建筑斗拱装饰、栏杆和窗格的传统装饰、外立面的镂空窗框、入口处的高台阶等等,以及原有现已毁的门框上方“孔子周游列国”石雕、大厅“八仙过海”图饰等,是中国元素糅合西方元素成功的近代摩天大楼。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中央银行大楼→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建筑风格: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主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中部建一对通贯2-5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底部立面粗缝石砌,中、上部细缝;2层左右侧设阳台,阳台下以日本菩萨头部雕像作装饰;中上部间檐口挑出;顶部女儿墙古希腊式装饰。 外滩26号 扬子大楼
演变历史: 扬子大楼→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新古典主义风格。中上部间檐口凹凸,檐下饰有花环花卉石雕。2层为半圆形拱窗,5层拱窗中部石柱分割,6层中部建爱奥尼式双柱廊,7层为罗马式交叉栏杆。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演变历史: 怡和洋行大楼→上海市外贸局→品牌店&婚礼会所&餐厅等 现在的大楼由怡和洋行出资翻建,英资怡和洋行曾是昔日上海滩最大的洋行。大楼建于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设计,建成于1922年。呈复古主义派的建筑风格,共6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955年由上海市外贸局使用。1983年加建两层。现楼内有劳力士专卖店、罗斯福公馆等商家。 建筑风格:主体原为五层,后来先后加建两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纵向三段式,属英国文艺复兴风格。3-5层中部和东北部分别有4根和2根科林斯式立柱;1-2层门窗为一体式半圆拱券,立面以粗狂大块花岗石贴面;东北部侧门采用文艺复兴式典型的小尺度构件,如罗马陶立克式小柱子、小檐部和小半圆拱形窗。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
演变历史: 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央行上海清算所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一战中,德国战败,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1922年落成,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迁入该楼。 建筑风格:主体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属英国新古典文艺复兴风格。东入口处2根爱奥尼式柱,半圆形拱券雕饰。该楼阳台自成一体,东立面4、5层中间挑出阳台,南立面3、4层两侧和中间挑出封闭式阳台,东立面2层、6层均有阳台。7层上建有退台式塔楼。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演变历史: 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东方大楼→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筑风格:大楼的设计者为通和洋行,大楼的建筑风格为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雕刻精美。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该楼立面丰富,有2-3层的两根爱奥尼式大立柱,门廊的爱奥尼式小立柱和窗户的柱式装饰,窗楣有半圆拱形、扁拱形、平直形,2层阳台和女儿墙为罗马式瓶式栏杆,正门是巴洛克式门廊,深穹顶,断山花装饰。 外滩32号 上海半岛酒店
演变历史: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花园→友谊商店→上海半岛酒店 酒店开业时间2009年10月,原址曾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花园,上世纪70年代,建造上海友谊商店,早期仅限服务于外宾、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官员,后期向公众开放。2005年,友谊商店搬迁拆除,后建造半岛酒店。 建筑风格:主体楼高15层,外观带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上海的Art Deco建筑风格。 外滩源33号 原英国领事馆及领事官邸
演变历史: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及领事官邸→上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名牌店&餐厅 中山东一路33号,现一般称为“外滩源33号”。建筑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纪建筑物。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但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并于1872年重建。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殖民地样式,并带有外廊式建筑特征。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建筑风格与领事馆相近。 建筑风格:主体两层,砖木结构,四坡屋顶。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廊式内阳台。二楼窗户下部饰罗马瓶式栏杆。外滩现存最老的建筑。 如果仅从地理上说,到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北端已结束,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不在外滩之列,但它高大体量和独特风格以及由外白渡桥与外滩相连,习惯上人们从来没有将它与外白渡桥排斥在外滩之外,而是将它作为老外滩的北端起点,是外滩老建筑的亮点之一。 百老汇大厦
演变历史: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 英国商人于1930年建,1934年竣工。该大厦当时专供外国人使用(旅馆兼公寓),现名上海大厦,高档宾馆。 建筑风格:主体二十二层,高76.7米,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受西方古典式建筑风格谢幕、现代建筑风格和思潮的影响,该楼走出古典之风,为英国现代式早期建筑,仅小部分有装饰主义艺术风格的装饰。外立面充分考虑朝向和采光,平面形式,从11层起逐层收进,轮廓线丰富,简洁而统一。楼内公共部位及房间装饰有世界各地文化风格。顶部原有可停100辆轿车的场地,空间利用理念之早,令人钦佩。 外白渡桥
演变历史: “威尔斯桥”→“花园桥”→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原意为“外摆渡桥”,摆、白二字读音相近,另外“白渡”上海话为“不用钱摆渡”的意思,现存桥已是第三代了,所以沿用第二代名称。2007年,该桥百岁。有意味的是,英国设计公司特致函说市政工程管理局,称该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并提出维修建议。英国人严谨的态度令多少人汗颜!市府充分考虑了人们的外白渡桥情结,没有拆旧造新,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于2008年4月对该桥进行了大修,据称可再延长50年寿命,使我辈依然能目睹它与上海大厦情侣般的亲热。 建筑风格:全钢结构,两跨,跨距52.16米,宽18.3米。 【游文化旅行独家企划,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