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孔子与苏格拉底 【历史人物文化散文鉴赏系列02】

 流水一梦 2016-02-16

读孔子与苏格拉底

读孔子与苏格拉底 【历史人物文化散文鉴赏系列02】 - 心缘 - 随缘斋主--心缘

   历史人物文化散文鉴赏系列02

---读孔子与苏格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的纪录,或许是由于“交流的无奈”,所以他们选择了用言语传达思想;或许是因为文字无法穷尽地表达他们,所以他们没有著书立说,而是选择了教书育人,通过直接的方式传递自己博大精深的哲学。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门徒,通过后人的记载去读他们,去细细地品他们。也许,门徒、后人笔下的他们已经无法复归原型,但是,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偏差,才留给我们更多的猜度和想象的空间。

    捧起《论语》和《回忆苏格拉底》有着历史的厚重感,更有对两位东西方伟人的不可亵渎的神圣感,所以,如同捧着珍贵的瓷器,细细把玩,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也让我多了几分畏惧!且品品看吧,相信即便有所疏忽,伟人也会因为我的勇气和用心原谅我的欠缺和无知!

    东方的智慧、理性、人格与文明从孔子开始,孟子、荀子顺着孔子的方向建立了东方的道德哲学。从此,中华民族巍巍而立,延绵至今。

    西方的智慧、理性、人格与文明从苏格拉底开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顺着苏格拉底的方向建立了西方的理性哲学。从此,古希腊绽放出流光溢彩的光辉。

    他们生活在近乎相同的时代,时代的脚步与呼声唤出了东、西最高的智慧,是有关人的一切智慧。他们不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中华宽广的土地孕育了孔子的中庸与平和,土地静谧、深沉;古希腊博大的海洋滋养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与智慧,海洋流淌,激情。他们有着不同的境遇——孔子成为中国追捧的偶像与宗师;苏格拉底因为理性而被处于死刑。但是他们又有太多的相同:

    孔子将“仁”作为人至高追求的境界,苏格拉底将“善”作为终其一生的目标。

    孔子认为春秋邦国的战乱、灾难在于人性、道德的堕落;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的失败是缺乏理性的善与道德。

    孔子厚古薄今,指出贤明出于古而未存于今;苏格拉底崇尚过去雅典人的精神意志、雄心壮志、高尚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启发人智,幻想道德救国,无疾而终;苏格拉底辅佐君王,用理性、道德塑造君主,幻梦破灭。

    孔子赞颂圣人的高洁,苏格拉底褒扬智者的高尚。

    孔子弟子三千威慑中华;苏格拉底师传有方,震慑希腊。教育是他们一生的事业,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苏格拉底说:“如果不受教育,好的禀赋是靠不住的”。

    孔子因材施教,启发悟性;苏格拉底因人而异,逻辑推理助产新生。

    孔子用教育洗涤罪恶,苏格拉底用传授净化心灵。

    孔子道德的光芒普照千秋万代!

    苏格拉底的理性光辉滋养万生!

    身已亡,意不灭!

    他们不灭的灵魂,不朽的人格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的上空,现代人的心中依然激荡。我们对他们有了太多的解读,或成为统治者统治、愚民的工具,或成为智者永恒追求的梦想,或成为对人格自由高尚的痴狂与疯癫……然而,无论怎样读,读不完、读不尽!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仁”和“善”!

    中国乃至亚洲成为儒雅的象征,使得冒险、激进在这里难于立足;古希腊乃至欧洲成为理性的象征,使得非理性在这些国度里苦苦挣扎了几千年也依旧在痛苦的呻吟。

    他们的智慧不仅直指人的内心,还伸向天下。因而,他们将智慧与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一个人的善不是善,全人类的善才是善!他们一生竭尽全力、呕心沥血,结果却不免失败。因为哲学与政治是两条线,可以相交,却不能合一。哲学王、智慧王与国家领导的合一只是他们心中一个美丽的幻梦。个人的欲望无法穷尽,国家的统治并非仅靠道德可以完成……太多的世事纷扰无法只凭借哲学、智慧、道德的纯净去平息,所以,他们不免失败。他们自己没有成为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教育更多的智慧王比自己一个人成为王更有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们梦想的破灭。不过,失败的只是幻梦罢了,他们的真实存在却以智慧、以人格、以灵魂的形式流传至今,启发无数人的智慧、净化无数人的灵魂,缔造无数为人类造福的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