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理解力的8个思维步骤

 长沙7喜 2016-02-17

提高理解力的8个思维步骤


思维方式有很多种,它们对不同领域(科学假说的前提和验证,历史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都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所有的学科呢?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新概念、新观点和新事物的思维方式,它包含在提高学科理解力的方法中。哈佛零点计划的专家们试图通过研究找到高水平的思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找到理解力包含的思维形式,而是找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理解力的思维形式,即对理解力提高不可少的思维步骤。最终,他们提出了一下理解力图表: 

  1. 细心观察、仔细描述

  2. 解释说明

  3. 给出例证

  4. 建立联系

  5. 考虑不同观点和角度

  6. 抓住中心并做出结论 

在我看来,这六大步骤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的理解新观点。假如我们想了解一样事物,首先得观察他的组成部分和特征,并完整的进行阐述。因此,学会拆分事物、辨别事物特征也是分析的重要部分。同时,我峨嵋你要学会做出解释说明。在科学范畴中,我们通常称其为理论和假说,而在数学计算中,我们通常称其为猜想和归纳。为阐释意义,我们要提出论据以支持观点,并努力寻求一个公正、准确、有说服力的论点。对于新事物,我们会利用已有经验将新事物同已知事物进行联系。这种联系帮助我们串联观点,找到新观点同相关研究的适用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思考联系的实用性,即新观点或新技术的可应用领域。以上这些联系帮助我们检索信息,保证新信息呈动态快速发展趋势。加入只是从单一不同角度看待新观点和新环境,那么你的理解就会受限,甚至有失公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或接受某个新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事物。抓住概念、过程、事件或工作的核心问题,能够确保我们理解其本质-----他究竟是什么。因为我们既想了解整体,又想抓住问题的关键。

 

当然,这些并不能涵盖我们希望在展现的全部思路,不过,他们的确提供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导引。许多教师上课时都尝试令学生意识到思考和思维透明化的重要性,结果他们发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展示思考的过程,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告知下一步的学习计划。随着学生越来越重视独立思考以及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既然这些思路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那么它们对教师同样帮助甚大。针对某一板块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应该考虑不同场合所涉及的思路,从而增强自身理解力。如果学生无法积极阐释、证明论据、建立联系或者从多角度看待问题,那说明他们在增强理解力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和漏洞。这六大思维过程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而且可以作为评估理解力强弱的重要方法。瑞典兰姆沙格.阿克德中学的一位历史老师弗雷德里克.皮特森在查询一篇历史文献时发现这六大思维步骤正是他要寻找的内容,并将其设定为评价学生理解力的标准。美国阿姆斯特丹国际中学六年级组决定,如果他们采用思维透明化的课堂教学,那么学生英爱更为关注自身思维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和测验的成绩。这样一来,所有六年级的学生必须各自制作一本有关思维透明化的文件夹,内含能够证明自己何时何地使用六大思维步骤的样表,年终召开家长会时,将文件夹交给家长翻阅。

 

既然证明了六大思维过程有助于理解力的提高,那么哈佛零起点计划的专家们又增加了两种思维步骤以丰富“理解力图表”。

 

7.思考并提问

8.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并深入思考。

 

好奇心和提问在推进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好奇心什么时候迸发,一旦有了理解和学习的愿望时,我们的参与度就会随之提高。许多教师都很熟悉如何利用提问来激励学生学习,但是随着学生理解力的不断提高,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在学习伊始提出的问题会随着学习的十年如而不断发展变化,甚至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之后,会发现问题比最初还多。不过,这些新问题是对我们理解力增强的反馈,可以说,理解力的深度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不断正清理解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并不简单的接受答案,而是透过事件,故事和观点了解其中的复杂性,正是这些复杂性才使事情丰富多彩,极具吸引力和神秘性,从而吸引我们学习。

 

必须再次强调以上八个思维步骤仅代表部分高层次的思维过程,而非全部,大家可以思考其他更为有用的思维过程,例如想象,评估,考察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另外大家也可以思考更多的思维步骤以充实“理解力图表,”

 

其他思维形式

 

当然理解并不是思考的唯一目的,我们思考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以及给出判断,因此在该过程中以上八大思维步骤也会频频出现。同时思考过程也包括全新的角度看问题、分析事物的机构、举例说明、做出判断、认清实质以及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有效的利用。

下面六条我们尚未提及的重要思路,他们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判断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

1、  建立模型和归纳总结

2、  考虑可能性和可替代性

3、  评论论据、论点和行为

4、  制定计划、考察结果

5、  证明、假设和偏差

6、  建立先后顺序、存在条件和已知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