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控制情绪,你更需要学会和情绪好好相处

 倾水心 2016-02-17
情绪,别怕!亲子关系中的情绪管理
回顾贴
上周,李雨谭老师的微课“亲子互动中的情绪管理”结束了,又是干货满满的一堂课啊,听完课,对情绪两个字是不是有新的认识呢?无论“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关键的关键,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和情绪好好地相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这节课的精华吧!
很多人都会觉得情绪管理比较困难,因为情绪之所以叫做情绪,恰恰在于它就是一种非理性非逻辑,很难被我们控制的东西,甚至越控制,它跟皮球一样,反弹得越厉害。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和无法控制自己的提问和消化系统一样,情绪并不是一个可以靠意志去控制去管束去决定的事情,因为,情绪的来去和强度,是由我们的大脑结构和神经回路所决定的,确切地说,是由我们大脑里的杏仁核决定的,所谓的情绪管理,因为管理两个字,是非常容易引人误会的词汇,会让我们以为管理就是控制,管理就是压抑,管理就是驾驭,管理就是我们想让它怎么样就怎么样,但事实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情绪来临的时候我们根本阻止不了,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顺应、接纳、允许,努力去读懂它所传达的意义,去驱云散雾,剥开这些外在的表现,看到它所表达的核心信息和本质。所以,学会在情绪产生之后,如何和它相处,我们才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说到底,情绪是一种能量,和我们初中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所适用的任何一种能量一样,它只能转换,不能消失,所以我们在面对情绪的时候,要学会像我们的消化系统一样去工作,我们的消化系统就是将所有吃到肚子里的食物的营养吸收掉,然后将垃圾变成粪便排泄出,所以我们对待情绪也是一样的,将情绪背后所传达的意义了解到,然后将这股情绪的力量进行转换。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习惯从正向和负性两个极端来给情绪做分类,比如开心、兴奋、幸福、平静会被我们当作是正向的情绪,而悲伤、难过、忧郁、恐惧、愤怒、内疚、嫉妒、憎恨等会被我们当作负性情绪来看待,这种划分方法是非常残酷的,七情六欲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挑拣我们的情绪,就像没有办法挑拣我们的器官和腺体;而且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能够去轻易地否定哪一种,否则我们就会丧失一大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渠道。
关于情绪的种类,我个人更推崇从它的产生机制去划分,一种叫做原始性的情绪,另一种叫做经历性情绪。所谓原始性情绪,就是整个人类为了生存而遗传下来的情绪,比如,靠近悬崖或者大火这些危险性的事物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天然的恐惧,这样的反应完全是在第一时间产生的,当危险的环境对我们的大脑给出一个刺激,杏仁核在瞬间就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目的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存。而经历性情绪不一样,它是大脑皮层内的神经回路和杏仁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根据什么样的条件来进行具体怎样的反射,主要是取决于一个人过往,尤其是早年也就是童年期的一些经历。
通常我们在产生一些情绪的时候,都会觉得是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造成的,因为他对我做了一件什么事,或者他对我说了一句什么话。我们总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者是指责、抱怨环境不好,是环境让我们感到焦虑或者悲伤。但事实上,所有的外界发生,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还是一句话,一个事物,都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外界刺激,我们产生什么具体的感受,是由我们的认知决定的。有一个叫艾利斯的心理学家,他创造了一个ABC模型来阐述这个逻辑,A代表应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说的是引发我们产生某种反应的应激情况,B代表观念beliefs,代表我们对这一情况的认知和看法,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也就是我们具体的感受和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通常我们会认为是A导致了C,但事实是,真正起作用的是B。我们的看法和信念。
比如今天下班堵车,一个半小时还没到家,家里孩子等着妈妈回家做饭,你感到很着急很烦躁。这件事里面的A前因就是堵车造成不能按时回家,C是着急、烦躁,你感到着急,烦躁,不是因为堵车让你不能准时回家给孩子做饭,而是你认为自己必须准时回家,否则孩子就会饿肚子,然后身体就会受损。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也许你的孩子饿了之后知道自己打开冰箱拿一些吃的填肚子,也许他会到邻居家求助,也许他会到门口便利店去买一些糕点快餐,也许他真的一直饿着肚子等你回来,但偶尔一次未必就真能造成胃炎。所以,有什么样的感受,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在需求和观念。
而且面对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并不是具体的事件本身让我们的情绪有什么不同,而是我们内在的情绪系统不同,过往的经历不同,既定的人格特质不同,看待事件的角度不同,隐藏的需求不同,造成我们这个条件反射的自动化按钮不一样。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相对宽容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第一,当我们出现一种我们认为不那么好的情绪的时候,最低程度可以做到理解自己,因为我是一个什么特质的人,因为我早年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所以,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产生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面对相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感受,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人。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那么容易去苛求伴侣或是孩子和我们保持一样的情绪,就会减少因为对方和我们的感受不在同一个频率上而产生的新的矛盾和愤怒。而从小多让孩子去对比自己和小伙伴面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感受,也可以让他们明白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和人的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源自我的需求问题,我为我的感受负责任,可以让他们减少很多,尤其是在成年以后减少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因为人际交往当中,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我们很多的矛盾都是来自觉得对方应该保持和我们一样的感受所造成的。
有的人会认为,没有情绪,或者让自己一直保持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就叫做情绪管理。但是,没有情绪有时候也等于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麻木,无动于衷,包括平静,这些都无限地近似于死亡的状态。每一种情绪都可以让我们受益,比如前面讲过的愤怒,愤怒是在帮助我们树立自己的边界,通常在我们感到别人侵犯了我们的时候,愤怒就会勇敢地站出来,给予我们力量;而悲伤可以提神,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身体的活力,抑郁可以增加我们的创造力,很多有抑郁症的患者或者我们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很能写诗、写歌、画画,很有创造力,嫉妒可以提醒我们希望自己获得什么样的特质,或者在情感里面还存在怎样的需求,而恐惧可以保存我们的直觉,让我们远离危险。     
因为还是那句话,情绪是一团能量,它只能转换,不能消失,我们压抑掉的情绪,全部都挤在潜意识里一个压箱底儿的地方,天长日久,就会更加激烈地爆发出来,或者演变成身体的疾病和症状,总之,你不看见它,不面对它,它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那有人会说,是不是表达情绪就是一定很好呢?当然,表达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当然是比压抑要好,难过的时候我们用哭泣,或者生气的时候用发火这类的方式将情绪一定程度地宣泄出来,好歹也是可以让情绪的能量顺利地流出,但是,如果我们的情绪太过激烈,表达情绪就容易引起我们自身内部和外部的混乱,比如有一些女性在商场,和先生争吵后,会大众砸了商家的东西,或者就地大哭大闹,都叫做激烈表达。所谓外部混乱是我们会强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并不自觉地让别人来为我们的感受负责,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达伤害到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又会因为内疚和自责发生混乱,虽然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但事后又容易为自己缺乏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而感到羞愧,在他人面前强烈地表达情绪,会伤害我们的自我构造和自尊感,下一次也就无法合理地处理情绪,而且也容易陷入一种熟悉的模式,那就是部分时间地点肆意地表达强烈的情绪。
如果我们经常性地激烈表达情绪,这样的影响就会进入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放任愤怒或者是忧虑,我们的大脑就会学习到这种产生愤怒或忧虑的方式,下一次遇到可能引起我们愤怒或忧虑的情况,愤怒和忧虑就容易轻易地爆发,因为一次次的强化作用,教会了我们自己这样来生产并处理。而管理情绪的方式,也会被我们的大脑所学习、记忆。
所以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明白情绪是怎么回事,情绪所产生的机制,就不会去批评、嘲笑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觉得闪电可怕,上一代父母就会嘲笑,闪电有什么可怕的?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或者孩子考了98分,依然哭个不停,有的父母就会觉得,你都已经这么高的分数了,这有什么值得好哭的?再比如孩子想多看五分钟动画片,我们有时候就会感到生气,会骂孩子,都给你说好了,只能看半小时,你怎么还看呢?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到惶恐,屈辱,怀疑自己甚至自责,因为孩子会觉得,明明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我觉得闪电可怕,我觉得我那么努力分数还是不完美很伤心,动画片很好看我想继续看动画片,妈妈却骂我,难道是我的想法和感受不对吗?孩子会觉得,既然爸爸妈妈这么说,多半是我的感受错了,可我感受到的,又到底是什么啊?所以他们的内心就会开始分裂,他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现在都习惯说他在刷自己的存在感,存在感,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感觉,孩子如何从小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呢?就是从有人帮助自己确认自己的感受开始。所以,我们在发现孩子处于任何一种情绪当中的时候,要去帮助孩子识别这种情绪,尤其是孩子发脾气,暴怒的时候,通常这种情况下父母都很抓狂,而一般说来孩子暴怒,发脾气有两种可能,一是我爱你,二是告诉你,我快撑不住了,请你帮帮我。所以,当孩子出现任何一种情绪,我们我们不是首先想去灭火,而是意识到机会来了,帮一把孩子的机会来了,拉近彼此距离的机会来了,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情绪问题的机会来了!我们自己的情绪体就容易保持平稳,不会被孩子的情绪所扰动,然后我们一起去帮助孩子识别和确认自己的感受:比如说,去问他,爸爸骂你,你觉得很委屈?同学当众叫你外号,你是不是觉得很屈辱?你想要那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买,你很难受?小妹妹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是不是?等等这一类情绪识别的能力,我们叫做共情,就是你不用说,我也能知道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被人理解的过程里,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地化解,然后再帮助孩子用画画、唱歌、跑步运动、说故事等方式,包括帮助孩子回忆他所做的梦等方式,将他的情绪转化成其他的动能、声能等其他能量。
当孩子提出一个无理的要求的时候,是按照成人标准下的无理,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完全成立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去尽力理解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情绪,然后拒绝孩子的行为,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温柔地坚持。比如,这样的寒潮天,孩子不想上学,我们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绪,因为天太冷了,躺在被窝里很舒服,所以你不想起来是不是?然后,在行为上坚持原则:好的,妈妈知道了,你不想上学,但是我们要去上学,快点起来吧。这样,孩子在自己的感受被接纳被理解的前提下,会减少很大的阻力,在行为上也更容易配合。一个真实感受能够被父母看见,接纳的孩子,长大之后身心一致,高自尊,自信,有自我边界,富责任感。
有时候,如果孩子不愿意和我们对话,我们没有办法精准去共情、理解到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移情的体验来判断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受,来反推孩子的感受和内心需求是什么。比如,如果一个孩子让我们感到烦躁,通常是孩子在寻求我们的注意力,比如,我们在看书,孩子一会过来拉一下我们的头发,一会过来扯一下我们的衣服,让我们感到自己被不断打扰,这就是孩子觉得我们忽略他们了,想要寻求我们的关注;如果孩子让我们感到生气,通常是孩子在寻求自己的权利。比如说好必须9点睡觉,但孩子就是不听,要玩到十点,十一点,不断测试我们的底线。父母生气,是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同时也说明还在在争取自己的话语空间;再比如,如果孩子的一些行为让我们感到痛苦,通常是孩子在报复父母,比如说了不许吸烟,他偏偏要挑战极限,甚至还有一些偷窃,殴打同学等其他行为问题,这些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而是他刻意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攻击父母,报复父母,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有问题了,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解决的了。再比如,有一些孩子已经让父母感到绝望了,说明孩子已经在自暴自弃了。那么这些有行为问题的孩子是如何诞生的呢,就是孩子从小到大,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情绪不被父母看见、理解,也没有得到合理的转换和发泄,日积月累,就只有以这类出现症状的方式来获得存在的空间。
所以,孩子从小,我们点点滴滴为他梳理好情绪,不但可以避免形成孩子的行为问题,神经症问题和人格障碍问题,也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而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就什么问题都好谈。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第一,先识别自己的情绪,多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的情绪是怎样的?我现在还OK吗?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觉察能力,然后去寻找这些情绪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也就是自己的内在需求:老公下班晚,我生气,是因为我希望可以得到他的陪伴——注意,这个识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气不是因为老公下班晚,而是我们自己有需要对方陪伴的需求,我们自己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会帮助我们缓解很多夫妻之间的矛盾,意识到自己内在的需求之后,我们尝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一切从自我的中心出发,而不是去指责、否定、评判对方,这样听话的人的情绪体,也不会为我们的情绪所扰动,双方可以达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而不是争吵、谩骂。
成人处理情绪的方法还可以用一些和动能、声能或是艺术形式相关的形式将这些情绪宣泄一部分,现在手机应用很多APP都有K歌的功能,建议大家学会使用这些可以很好地帮助我释放情绪的APP工具,学会让我们自己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当然,如果你有固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朋友,也不妨定期去向他们进行一些倾诉,因为适度的抱怨和八卦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减压。另外,如果现在有朋友喜欢瑜伽或是一些正念的练习,也不妨去接触接触,尤其是正念、静心、冥想等等,包括一些能量清理的工作坊,天长日久练习下来都可以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情绪,甚至还有一些适合孩子一起体验的正念游戏,如果能够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相当于就送了孩子一枚终身的护身符。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以对方为自己修行的伴侣,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借助彼此的情绪,来读懂双方的信息,就会让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身心更加轻盈,让我们的生命状态,得到不断的优化。

提问与回答
问题一:我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事后自己也感到后悔,有什么补救方法吗?
我们为什么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是被我们的老师、父母、长辈、甚至同龄人的一些正确的或不那么正确的方式对待着。在这种对待模式下长大,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父母的一些不正确的养育方式,留在我们潜意识里的烙印,如果没有去转化这个能量,没有被我们理解,它会一直“沉睡”。
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尤其是做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本质是把我们的潜意识意识化,把我们潜意识里我们平时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察觉到之后,这个问题就消失了。所以精神分析做得越透彻,我们早年的创伤修复也就越快。同样的,我们情绪的“按钮”为什么这么多?因为早年受了很多不那么好的来自成人的一些对待,积压了很多的情绪没有出来,所以产生一种新的情绪就会留下一个印记,当你成长过程里面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它会自动归类,比如愤怒的区域、嫉妒的区域、羞愧的区域等等,会帮我们收拾管理的非常好。
当我们遇到相似的情境的时候,很容易回到当时的“第一现场”。对我们来说,如何修复一个问题呢?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我们会反复被一个情境激活,回到那个情绪的状态里,比如说反复地喜欢上有家室的男人,反复地喜欢有家暴的人。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回到早年第一次类似创伤的体验里,让我们冲破当时的伤害。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没有力量的,反抗不了也处理不了,没有办法保护自己,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所以我们在遇到同样的情境的时候,其实是老天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去修复当时那个无力的自己。
所以只要我们有任何一次用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时,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像情绪“按钮”很多的问题,我个人还是建议做一对一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来帮我们把早年的这些部分疏通,可以搭配一些像“大手术”式的工作坊。一个人要彻底的恢复健康的机能,还要靠西药的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锻炼、健康食品等等的搭配,所以我觉得工作坊、心理咨询、体验成长,这些都会形成一个综合的支持系统,来帮助我们化解处理这样的问题。
回到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是没有关系的,比起我们直接表达这个情绪,更为可怕的是压抑,明明心里生气,还要告诉孩子我不介意,假装不在乎,孩子的内在会分裂,这个是更为糟糕的。所以,宁可把脾气发出来,但是事后一定要做沟通。我会在发了脾气之后和女儿在第一时间做沟通,我会很严肃认真地和她说:“妈妈有事情要跟你谈”,她也会很认真严肃地看着我,我会和她说:“刚才妈妈很生气”,她点头,我会告诉她发生了什么,当然是回到自己的中心,讲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我会生气?甚至我会讲到因为外婆以前就是这样对妈妈,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有时生气不是对孩子生气,而是对早年无力和父母反抗的自己那种无能的感觉在生气。所以我会和她做一些简单的表述,跟她道歉,然后问她是不是可以原谅妈妈?她会说:“恩恩”,或者抱抱我,摸着我的脸说没事了,那就说明她放下了。我们要从孩子的反馈来确认这件事情有没有结束,如果每次我们发了脾气用这样的方式去做一些橡皮擦一样的动作,把它擦干净,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二:自己有时候工作压力很大,回到家后很烦心,又碰到孩子总是赖着你,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时,应该怎么样舒缓自己的情绪,不要对孩子发火?
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很不容易,工作压力很大还要做到照顾孩子的情绪。我们先回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在飞机上,空乘人员会做演示,如果发生任何的意外,氧气面罩会脱落,请大人先带好氧气面罩,再给旁边的孩子带。我们请大家牢牢记住这样的一个案例,飞机上的情景适用于我们亲子之间相处的所有的原则。一定是先人后己!一定是先照顾我们自己的感受,才能照顾好孩子。妈妈很累很疲惫的时候,很多时候发脾气是因为我们身体很累,特别疲惫的时候我们会很委屈,会觉得我们这么辛苦了,为什么还来承受这么多?还要来照顾你。这个时候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当自己很累很烦的时候,我们想想孩子一天没有看到妈妈,她也很想念我们。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总是在早上对妈妈说:“妈妈,你出去吧,你不要在家里,我不想看到你。”从她开始上幼儿园就做这样的表达,妈妈听到是很生气很伤心的,她会觉得为什么我这么爱你,你还说这样的话?经过和我的沟通、交流,发现其实孩子说这样的话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孩子很排斥上幼儿园,这意味着一整天看不到妈妈。那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呢?那就是让妈妈比自己提前一步离开家里,因为这个妈妈是家庭主妇,不需要工作的。所以孩子会觉得我先把妈妈赶出去吧,如果妈妈本身是要出门的,我是被迫才上幼儿园的,那就可以努力的说服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妈妈不在家,所以我才去上幼儿园的,不是因为我要去上幼儿园,就看不到妈妈了,看不到妈妈是很难受的。所以当我们和她做精准的理解和共情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缓解,这个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每天赶妈妈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她得到了理解。我们要用语言、用行动去理解孩子,化解这个部分。
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当我们很累的时候,孩子来缠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平时和孩子是如何互动的,我会建议说,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比如妈妈很累,但是孩子又想黏妈妈,我们能不能和孩子来玩些游戏呢?我会让我们家女儿坐在我的腿上,来来回回的像滑滑梯一样爬,我会很享受。为什么呢?因为三岁的女儿,二十多斤,坐在我的身上,这是活生生的泰式按摩,很舒服。对我来说,她在我身上爬来爬去,给我敲背是很舒服的。我很累也不需要说很多话,她也一天没有看到妈妈,在我身上黏过来黏过去,像过小山一样的爬上爬下,对我来说真的像有人在做按摩一样,对她来说,和妈妈有这样身体的接触,她也觉得非常的满足,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但是,不同的家庭,互动的模式不一样,我只是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比较有主见,坚持要按照她的方式来要妈妈陪伴她,比如要妈妈讲故事、削苹果、拍皮球……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的时候,要如实地告诉孩子:“妈妈很累,对不起,妈妈需要休息,妈妈还是爱你的。”如果我们拒绝孩子的一些请求,千万不要忘了强调:“妈妈是爱你的,妈妈拒绝一个你的请求,但是不意味着妈妈不爱你。”一定要加上妈妈爱你这句话!说话态度要温柔,原则要坚持,让孩子慢慢的可以接收到我们内在的信息,来配合我们。 
家长感受分享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态度要温柔,原则要坚持,感谢老师,受益匪浅! 

在我沮丧愤怒的极限时听了一节“亲子情绪管理课程”,太受益,太及时!我从沮丧、愤怒、慢慢平和,到现在很期待宝贝赶快睡醒,抱抱她,和她说我爱她。温柔的坚持!情绪的压抑和过分的宣泄都要避免,有情绪一要接受、二要转化。在情绪管理时和宝贝沟通方式太重要!!!妈妈今天火大到爸爸都怕,赶快烧晚饭。人到委屈时真的会越想越气。今天的发火和帆帆不睡觉这件事本身关系不大,大的是因为感冒发烧需要休息,但孩子不配合时的气愤恼怒有关!!!怎么会那么凑巧今天听课呢?一定是老天的疼惜,谢谢谢谢,安心睡下,等宝贝醒来温柔的“道歉”,坚定地告诉她妈妈的感受。

又一次微课结束,我从头听到了尾。可能是和自己的内在产生了联结,我很难受,特别是老师说到了,类似于“心理按钮”的概念,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按钮特别多的人,很容易因为一件事情生气、愤怒,伤害到周围的人。当老师提到这个是原生家庭有关的时候,我充分地认同了,我认同我内在有太多的负性情绪被积压着。然而没有疗愈好自己,没有改变自己旧有的行动模式,没有学习新的方法,我们只能走老路,收获同样的结果,走入“强迫性重复”的怪圈。特别是能量低的时候,我们的按钮就特别容易被“激活”,就会对人发脾气,伤害了我们爱的人。今天,我接纳了这些听课之后的感受,分享出来。
今天的课因为要哄睡孩子所以稍微晚了,有些部分直接从后面听的,但即便是这样也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为什么一定要听这个课呢?是因为从小生活的环境,确实没有收到来源于父母的正面表达,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不时的就会感到自己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即便这些是我曾经非常讨厌的,感受到这些之后真的让我非常震惊,我还是不断的思考反省自己,这个课程真的是一场及时雨啊!从现在开始,要正视自己的情绪,要正面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抱怨或是愤怒等等。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反复的听才能到消化以及完全理解,但是一定会坚持下去,我希望我的孩子不像我,要比我更好,成为一个能有爱的能力以及感受快乐的能力的这样的一个人,这也是我的初衷。 

真的觉得这样的课程非常好!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比自己好呢?身体健康很重要,心理健康也万万不能忽视,我的父母是那个年代没有这么好的渠道和机会去了解这些,但是我可以做到。希望我们大家的宝贝都好好的,平安喜乐。

感谢李老师这么精彩的授课,我了解了情绪的来源,哪怕是不好的情绪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可能是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压抑的情绪积累的比较多,很容易对女儿发脾气,现在我知道了,我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给女儿更好的环境,女儿,真是我自己的一面镜子。感谢老师,改变,从此刻开始。 

最近毛毛虫学园组建了一个线上的微信讨论群,有专业的咨询师会与你分享心理育儿的经验。如果你感兴趣,赶紧加入我们的互动群吧!!

毛毛虫学园,专注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

您的每一份鼓励与支持,

都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无限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