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中会作品

 赵东华 2016-02-17
 

尤中会作品

2012-04-13 15:48 | 评论 | 分享到:作者:来源:

  

  

  

 

  心经(泥金本) 50cm×310cm 2011年

  蕴神得古韵,洒脱见性情

  -----读尤中会先生书法感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对尤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曾这样评价:“真正的书法艺术,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后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不是这样,他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把握得很好。这不仅对我自己,而且对所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有一定的启示。”

晋·王羲之《书论》选抄(纸本) 60cm×44cm×12 2011年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就要问世了,这是他继《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之后的第三部书法专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习书法有一个基本规律,正是张海先生讲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的漫长积累过程。从功力、技巧、性情、学养、气韵到最后形成自我风格,对于一个书家来说,并非十几年、几十年所能完成的,而是一辈子的事。中会先生总结自己习书过程时是这样说的:“得其法度,强其功力,寻其性情,求其气韵,熔铸自我”,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之路。

  书法之书是写,法即法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锺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水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中会先生作书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条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相应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细,而且体会得相当深刻。他善于集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古人云:“书为心画”,“书道妙在性情”。中国书法强调抒胸臆,写情趣。王羲之写兰亭,颜真卿写祭侄,苏东坡写寒食,环境各异,心态各异,作品各异,但皆由情而成。后之临者,即使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学养,但由于不具备他们的书写环境、心态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难。

  中会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性情艺术,古人作书是“情”“文”“书”同步而行,是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拔萃超群的文化学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高度融合。没有情感驱动的书法作品,没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动人的。中会先生作书,不计工拙,随意自然,情驱笔走,心性自露,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之意境及书写者的情性与思绪,蕴神而得古韵,酒脱而见性情,这正是他作品的奇妙动人之处。

  先贤们说得好,“书画当观韵”。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气韵的作品,则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他说:“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只有将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贫血。”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无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无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中会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含文蕴诗,气韵生焉。”他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并融入自我之情性,从而熔铸出自我之书风。从其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精神与艺术的享受。

  中会先生强调: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技巧。唯博学广览,强其学养,冶尽千碑,藏纳万卷,融其性情,蕴其气韵,方能天人合一,此时,始称书家才方感无愧。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气质与对艺术理解的过人之处吧!

  二○一二年六月于京华(作者系《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

 

唐·孙过庭《书谱》节选四屏(纸本) 268cm×50cm×4 2002年

 

  修学练性  承古追新

  夏 潮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就要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他的第三本书法专集也即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应中会先生之约写的这篇文章就算对他这次展览和书法专集出版的祝贺吧。

  自作词《常相思》二首(黑绢本) 31cm×62cm 2010年

   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与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他的祖父尤遂成(字灿章)是光绪十八年的秀才,不但是当时有名的乡里贤达,而且是县里名噪一时的教育家,老先生擅古典诗词,写得一手好书法,不幸的是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留下的是十几箱古文典籍和大量墨稿书抄,这些对后来尤先生走上书法艺术之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中会先生四岁入乡间私塾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描红习字,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使他自幼就爱上了诗词书画。把人品和艺品捆在一起来审视,是东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的审美习惯。尤先生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注重砺人修品,问书炼字,严谨治学,不图虚名。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书艺。他在诗中说:“倾心翰墨弄丹青,炼性为人第一宗。画海书山无短径,修书励志务真诚。”他不但以此律己,而且把这些诗词写在册页上分发给他的学生,作为他们品格修炼的警示和自律。在谈到书法家学养时,他说:“书法是禾苗,学养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会营养不良,长不壮,花不鲜。”正如他在诗中所说:“高贤圣手耀群星,妙趣源追书外功。气韵全凭才学孕,阳春白雪大家风”。因此,他把品格砺炼和学养的积累作为人生第一要务。长期以来,他在勤奋临池之余,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书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探索。他的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就是他坚持走继承基础上创新道路的实践总结。他的诗词,师法唐宋,他的律诗,格律严谨,寄情抒性,炼句简洁,词藻优美。他的论书古风诗《师物理,悟书道》、《中国六大经典名帖诗赞》、《学书三歌》引经据典,溶技巧、书理为一体,值得借鉴。除此之外,他从不轻易示人的大写意花鸟画,一样是出手不凡,大家风度。但他却说:“我写书论不是要当书法理论家,我写诗词也不是为了当诗人,我画画也不是要当画家,只是作为书法家的学养修炼而坚持不懈的”。做学问很难很苦,做学问要沉心静气,耐得寂寞,持之以恒。长期以来,尤先生认真埋头做学问,从不张扬,低调做人,一直沉浸在自己书法艺术创作的世界里,实在难得。

  尤先生习书,大楷自欧阳询、颜真卿启蒙,小楷自钟繇、文征明入道,继专行草,攻二王、米芾、颜真卿、孙过庭四家。入中年,博采众长,涉钟鼎、隶魏。至花甲,主攻大草,法张旭、怀素,情性入书,熔铸个性。他赖以沉静,耐得寂寞,寒暑不辍,终得四家笔法之真谛。他作书尤其讲究用笔、用锋,妙在中侧互换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他在《用笔歌》一诗中说:“中锋易流畅,圆劲骨力存。偏侧多峻健,字形轻重分。迅疾见气势,迟涩墨迹沉。顿挫出险绝,捻裹藏肉筋。承锋巧就势,钩环线力匀。翻转增灵气,抽切蕴风神。燥湿互交替,浓淡韵味纯。宗法效经典,用笔先做人。”他在用笔技巧上探究之细,下功之深可见一斑。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以期达到和谐自然。他认为书法的点画、线条、章法、构成仍属技艺之谈,唯冶尽千碑,藏纳万卷。注情寄性,天人合一,方得文气清逸,性韵传神。他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

  六十余载的习书实践使他的书法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探讨。在不断回到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依据时代的需求,在艺术风格和幅式的构成上不断创新。他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他的艺术也在不断的升华完美。在这里,我真诚的祝贺尤先生人健书臻,艺术长青!

  二○一二年六月于京华(作者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红楼梦 贾探春咏菊诗二首(黑绢本) 42cm×47cm 2010年

   尤中会简介:   尤中会先生,一九四四年出生在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省书协秘书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子书画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誉教授。

  尤中会先生之书法融“二王”之雅逸,颜真卿之浑厚,孙过庭之峻健,米芾之洒脱,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二○○四年十一月,应邀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澳门地区交流书艺。二○○五年二月,荣获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于“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二○○六年二月,应新西兰新中友好协会邀请,并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派,赴新西兰讲学月余并举办书画展览,被当地誉为“东方文化使者”。二○○六年五月,湖北电视台为他拍摄的《冶尽千碑化墨香》电视专题片,先后在多家电视媒体播出。二○○六年七月,被中国国学研究会授于“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并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二○○七年十月,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金奖”。二○○八年九月,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的简历及作品先后编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及《中国书法年鉴》等二十多种专辑。他传统功力扎实,实力雄厚,被中国艺术投资协会推举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一百位书画家”之一。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及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被中央办公厅、中央书记处、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单位以及东南亚、西欧多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国际友人珍藏。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学养、书艺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教人。

红楼梦 贾探春咏白海棠诗(白绢本) 31cm×62cm 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