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书法三境界看人生

 前名煊赫 2019-07-13

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其实书法也有三个境界,分别是技道竞进,师古不泥,品行修为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也是人生的三个阶段。

下面就与书法大师魏传忠一起走进《扬州讲坛·文化十二讲》,一起来学习这三个境界吧。


技道竞进

技指的是书法家要熟练掌握结字、用笔、章法等技法。道指书法家应有人文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学养,让人领略到技法之外的“墨外之境”。竞的意思是竞者,争也。进的意思是进者,登也。表现的是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状态。

概括的说,技道是基础,竞进是目的,落脚在美。这是书法区别于写字、书法家区别于工匠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个书法家如果不以学识滋养书法,不用学养来打底,其作品不过是一件了无生命张力的物件而已。而如果只在技法上下功夫,路子会越走越窄,只有注重内外兼修,路子才越走越宽。

面子,里子都要完备,否则有名无实,或者有实无名。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不仅要有智商,也要有情商。这就是生活中的内外兼修。仅有智商,会被说成聪明,但是人际沟通受阻,许多事情无法达到心中所愿。仅有情商,没有内在的真才实学,说的天花乱坠却没有实际本事也不行。

师古不泥

学习书法,还是要学习古人的技法,学习前人的经验,但不拘泥于古人的做法,不被其所约束。中国书法最讲究传承有序,其中临摹是主要方式之一。正是因为书法特有的传承关系,才使得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得意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长进,有所成就,就必须要通过读帖、临摹、临帖、背贴,站在巨人的肩上,从而获得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但是如果拘泥于模仿之路,即便再下功夫,也很难超越。一味地临摹,就等于失掉了艺术个性、失掉了艺术灵魂。师古不泥,就是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形似到神似,再从神似到推陈出新,最终形成独具体貌的个人书风。

生活中,很多人心中都有那么个偶像。想要同偶像一样成功,就会去模仿他。模仿本身没有问题,从别人的成功汲取经验,能够让人很快得到成长。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从自身出发,这样才能形成个人特色,有所发展。

品行修为

古人说字无百日功,意思是只要认真写一百天的字,就会把字写得像个样子。但书法并不等于一般的写字。尺幅天地之间,构建的是书法家的精神家园。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除了要掌握娴熟的技法和深厚的学养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品行修为,要有高尚的人格境界。

如书法家黄宾虹所说,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行,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

心正则笔直,人品即书品,书为心画,书以人重等古训是对书法家的基本要求,也是书法家要恪守的基本原则。注重技法的刻苦磨砺,更要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处理好品格修为与书法实践的关系,常修书道之德,常思名利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不仅要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也要注重外在品格的修养。仅仅有学识是不够的,学问再深,人品不行,也是无济于事的。而如果只注重品行修养,却不注重内在的知识积累,没有实际的能力,更是不行。二者必须要都要具备,这个人才有成功的可能。

书法如做人,一横一竖皆是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