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

 家有学子 2020-05-10

       1月4日,在“广东省首届书法教育研究生论坛”上,深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邹炯文先生发表了题为《关于书法与书法教育的一点哲学思考》的演讲。近日,中国书法权威杂志《书法》以《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为题,缩写、成文刊登了邹炯文先生的上述演讲实录,文章又被上海书法家协会书法平台等新媒体转载。由此,邹先生提出的“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理念,在书法界引起极大关注。

       5月4日,在媒体人苏海强先生的倡议下,一个围绕“书法的明知识和暗知识”的小型研讨会在深圳客家汇酒店举行。出席研讨会的人员除邹炯文、苏海强外,还有陈旭海、翁惠敏、丘德昌、罗永炜、张玲霞、连瑞静等深圳书法界知名人士。

▲研讨会后合影。

       研讨会认为,《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一文中,邹炯文先生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创造性提出的”明知识与暗知识”理念,是明清、民国以来传统书法理论的承续与发展,对于当今以西方美学肢解中国书法为主要特征的书法理论界来说,无疑有着正本清源、拨云见日的意义。与会人员同时认为,邹先生的文章,作为纲领性文献,它就像一位建筑师为人们描画出的一座书法理论大厦的图景一样,这座大厦尚待人们去开掘、建设、完善,形成理论著作,并最终造福中国书法事业。

翁惠敏:书法奥妙在暗知识领域

       邹先生从哲学视角关照书法及书法教学,切入点非常好,也是当今书坛亟须的。

       一方面,哲学讲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既是出发点,也是回归点,任何一门学科有了哲学的指导,才能有高度。人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都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书法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内涵十分丰富,书法的终极目标是人书合一,是“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把学习书法作为一种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塑造更好的自我,努力接近人书合一的境界,这需要哲学来指导。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快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科学技术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在这个背景下,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这种思维也带入了书法艺术之中,对书法技法的追求无以复加,导致出现了很多“没有灵魂”的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发现和感慨至今为止巨量知识,相对客观世界微不足道,只如冰山一角,而且有些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提出了明知识和暗知识的概念。

       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人的书法技法已经很纯熟,但是在格调、境界上却难以提升,技术似乎解决不了一切。邹先生运用明知识和暗知识的理论,解释这种困惑。各种技法及其运用,可目视者、可言说者、可示范者、可重复者,皆为明知识。而书者的学养识见、情怀品性、思虑联想、心理情绪,以及字外的意趣、气韵、神采、格调、境界等等,皆为暗知识。书法的奥妙不只在明知识处,而更在暗知识处,格调与书境只在暗知识处,这和古人的大量书论也是不谋而合的。

       书法艺术是精神产品,书迹即心迹,虽然我们用手写字,但是支配手的还是我们的大脑。多看书、积累学养,也是训练大脑,以期达到神经元的连接。以武家为譬,外练筋骨皮是明知识的学习,内练精气神是暗知识的训练。我认为邹先生从书法的本质来把握书法,他关于“技法和格调、神采、书境的关系实际是明知识和暗知识的关系”的提法,同时也为学书者指出了一条自修自悟的道路。

陈旭海:暗知识是成就一切艺术的内在支撑

       邹炯文先生关于明、暗知识的理论意义重大,可启人深思。书法作为中国国粹,旧时文人以实用书写积得功夫,继而积学养、修品行,悟大道,假以天赋,有成者方为书法家。学用一生,自然而成,非刻意求得。今人作书,无实用基础,全属刻意为之。他们于旧学又荒疏,虽览迹颇丰,而识见趋浅。加之信息量过溢,更增浮躁之气。学艺若如快餐做派,只见匆匆驹隙浮影,实已远古人之境况。如是浅尝,仅得皮毛。

       经典书迹的表象可见其轻重缓急、浓淡变化、笔画姿态等,或妄以为不过如此,超越古人不难矣!传世三大行草书(兰亭序、寒食帖、祭侄稿),全无今人书法创作诸多讲究(形式、章法、笔墨变化等等),皆为即兴书写,而成绝品!如用明、暗知识划分,明者,简单如常书写,非今人创作般讲究;暗者,才情、性格、学养、悟性、境界是也!何以魅力无穷?暗知识厚而重也!

       学艺需暗知识支撑,经典之赏识更是。故无知者无畏,妄言可超越古人,恐未识赏之故也!书法如是,各门类艺术亦如是。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潜心悟道,厚积暗知识,方可薄发真知灼见,造真善美之迹。梅兰芳京剧造诣登封造极,而其艺术修养尽人皆知,字画皆佳,其小楷怕是如今众多书法名家难及。岂为一艺通乎?暗知识远比明知识重要,是成就一切艺术的内在支撑。邹先生此理论的内涵,不只适于书法学习、创作,还适合各门类的艺术修学。

丘德昌:当今书坛之失在于只重明知识

       乍读邹先生这篇文章,对其中有关明知识、暗知识和明物质、暗物质的论述感到非常震撼,可谓醍醐灌顶。因为自己在学书四十年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反思起来,其实就是对“暗知识”汲取不足,因为没有好的理论作指导。因为爱好古典文学,加上长期的探索和思考,也慢慢的从中悟出点道理了。

       个人认为,目前书坛的主流风气是为了迎合评委,模仿获奖入展作者的书风和形式。这些作者基本功大都非常扎实,技法吃得透,规定动作多,套路固定,形式感强,展厅效果好。但这些都是可以言传身教,通过练习而得的明知识。问题显而易见,就是追逐时风,面目雷同,风格相近,千人一面,辨识度不高。同一字体的作品如果隐去作者名字,很难辨认出作者是谁。至于气韵格调,则更是去古远甚,遑论与历代大家同日语,即便与普通文士相比,在气韵上也高下立判。

       每个人追求修养的途径不同,获得的明、暗知识也不同,所以才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书风。历代书风有尚韵、尚法、尚意、尚态,而当代尚形。有些当代的书家妄言超越古代大家,依我看来也是暗知识不足,无知因而无畏。邹先生的论述,让我心里更加明朗了。得明知识易,得暗知识难。

       就书法而言,明知识就是技术和法度,是可以训练而成的,我们称之为字内功。但是,前贤论书以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古人强调字外功,首先要立德修身,然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开阔胸次。以道德文章为根基,加上阅历胸怀,再形诸笔墨,即使技法上并不十分到位,气韵也十分可观。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追求神采,追求文雅之气,这要求具备多方面修养。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往往与个人修养息息相关,个人修养主要指即人格、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即暗知识的作用。

       当然,除了人的素养,对艺术的灵感和悟性也不一样。即使获得很多明知识和暗知识,在艺术上还要有一点灵感,而灵感与天赋有关,天赋是更重要的暗物质。正如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不一定会写诗,是因为没有诗情。有的人没太多读书也能写出好诗来。诗工是明知识,诗情是暗知识。另外,读书也要有选择,对书法人来说,更要多读古人书。在明知识相当的前提下,谁的暗知识更丰富,谁的书法就更胜一筹;在悟性相等的前提下,谁的暗知识更丰富,谁的书境就更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因为诗书作为暗知识,对书法的气韵和格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暗知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所谓的“可学者迹,不传者心”。我认为,邹先生此文价值非常高,在当代日益凋萎的书论界无疑是独树一帜,应该大力推而广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应有的积极影响,为当今书坛正本清源,指明方向。希望今后这样的研讨会多开,期待更多人得到高屋建瓴的指导。

罗永炜:先生对书法教育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平庐先生的这篇论文我归纳五点:一、利用明知识和暗知识来阐述书学理论并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二、不落当今论文套路,不掉书袋子,通篇立论逻辑性强,阐述言简意赅。三、提出并解决书法境界和学书问题。四、对当今乃至于未来书法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五、通过这篇论文,感受到先生对传统的守护和历史担当。

张玲霞:先生所论足匡当今书法理论之失

       一、师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提出书法中如同自然科学中明物质与暗物质的存在这一概念用于书学中“法与意”即是明知识与暗知识的理念。可谓高屋建瓴,高标出尘。科学家穿越已知的三维空间感知和探寻到暗物质的存在和影响,揭示宇宙的浩瀚无垠而人类的渺小。而师以一生的书法情怀和深厚的书学理论以及兀兀穷年的修为而结晶成这篇文章,启发当代书坛,点醒书家修积暗知识。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明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明白生有限而艺无涯,以期境界阔远。

       二、哲学是所有科学之母。哲学思想对生活和艺术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最高精神层面解决终极问题。一切文学、艺术到达顶峰的路径都是殊途同归的。中国古典哲学尤其老庄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宇宙观和阴阳观,以及致虚极守静笃,和大朴不雕的思想,对美学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西方人讲究奔放自由,重写实重形。中国人喜欢内美含蓄,重情感,尚韵。就深层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趣来说,中西方是较难沟通的。然而当今书坛有一种现象,书家或理论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都喜欢用西方美学思想来解构书法,由此造成当代书法创作性灵淡薄而纷纷扰扰,书法理论失去源泉而迷雾重重。唯师道一以贯之,从青丝到白发,高扬传统的旗帜,追求情深调合,践行雅人深致,固守传统灵根。

连瑞静:科学的明、暗知识为书学找到理论靠山

       书法,“士大夫之余事也,非儒不精也”“奧妙在心悟,不在死技”……邹师的书学理念一以贯之。这个,相信我们都已铭记于心。而此文《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浅说》是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靠山”。期望那个“不可道”之道,成为“可道”“可述”“可论”“可行”的结构体系。我想,找到了这样的科学靠山,先生是倍感轻松喜悦的吧。以前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换来的也许是”大笑之”的”不讨好”。而如今,明、暗知识体系则是对其最强有力的回应。作为一名物理先生,势必决定了其思维的缜密与玄深。在此文中,邹师正是以科学的角度来论述关于高等数学与物理、宗教与哲学的相关性,继而引入于书法学术的。可谓有理有据有依。文章的最后再去点题,提出了关于书法教育的意见、建议,表达曲折婉转。一言以蔽之就是:“当今的科学技术只在明物质世界中作业,而未来的科学技术可能要在暗物质世界中开发。”

书法艺术也应该有更长远的眼光,着眼于未来的暗物质、暗知识,而不只是在目前的明知识中苦苦挣扎。我觉得邹师的可赞之处,就是将5%的明知识和95%的暗知识旗帜鲜明的指出来,令多少所谓当今的“大师”“大家”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尚在5%的领域中进行蜗角之争,而95%的广阔天地尚未窥得一斑,先是“大跌眼镜”,继而“头皮发麻”吧!当然,先生的用心良苦,在于建言书法教育界与理论界,在明白了明知识与暗知识的道理后,从文本研究向人本研究转向与深入,逐步使暗知识成为可指视、可言说的学术系统,重建一套崭新的书学理论。

苏海强:邹先生所论专治各类“书法癌”

       我的理解是,书法的明知识、暗知识,即书法的术与道。术可勤学而通,道非灵修难得。惜今人求“术”不已,弃“道”久矣。

       一个有大建树的书法家离不开识、胆、才、力四大秘笈。其中,力就是明知识,属于术的范畴;胆、才、识是暗知识,属于道的范畴。力(即技术、技法)源于后天的勤奋练习,才源于先天的禀赋及对文学的颖悟,胆源于对史学的整体关照,识则源于对哲学的认识高度。四大秘笈中,力最是细枝末节的东西,识又是最高尚的品格。书法界为什么有很多人穷其一生钻研书法却终成字匠,原因就是他们只有“力”泥古,而无“才”以化古,无“胆”以创新,无“识”以致远。

       学习书法,“术”一定要靠“道”来统领,即技法问题须在美学思想的框架下去寻求解决,然后再辅之以“才”“胆”,丰之以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创作出直逼灵府的作品。功夫在诗外,书为心画,写字最终是写自己,写到最后是写修养,写胸中丘壑,泼纸上云山。吴昌硕、齐白石、启功、林散之等人的作品百看不厌,原因就是这些艺术大师不但人品很高,文化学养皆堪称一代宗师。

       学习书法者如果只求作为“术”的明知识而弃作为“道”的暗知识,必将难知线条质量、艺术格调为何物,直至以燥气为大气、认低俗作高雅;学习书法者如果只求作为“术”的明知识而弃作为“道”的暗知识,那么,其对书法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处于哪个角落、对自己的水平在书画历史长河中位于哪个坐标,必然难以有一个整体关照,自然会坐井观天,拿妄语当豪言,自诩某某再世、某某后人,直至自封大师;学习书法者如果只求作为“术”的明知识而弃作为“道”的暗知识,必然找不到书法艺术的时代发展方向,因而只能随波逐流,拿怪异当高标,视流俗为航向。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邹先生这篇文章所论,对于当今书坛来说,可谓药石之言,以之治疗当今各类“书法癌”必有奇效。

       邹先生的文章作为纲领性的文献,其实可以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书法理论体系。我建议大家根据文章所论,一起建构、完善这个书学体系,最后最好能形成一本著作。

邹炯文:希望重建一个全新的书学体系

       当初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只是对当今书法教育界的一个建言,并希望给书法人一点助力。早在三、四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书法的学习不只为了一点技法和走江湖。在出版了《亦说斋书法题跋墨迹选》和《书林漫草——亦说斋书学文选》之后,本计划封笔的。没想到又受邀参加“广东省首届书法教育研究生论坛”,故而发表论文《关于书法与书法教育的一点哲学思考》,六千余字。春节后,节选三千字,题为》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浅说》,把明知识、暗知识重点推出。我的这些理论都是无文可引的,都是自己的观点。借上海《书法》杂志发表、上海书协书法平台转发,引起书界不小反响。《书法导报》老编辑人说,“这是值得所有书法家学习的,不欺世人的好文章”,也要求转发。我的用意就是在于引起高等书法教育界和书法人的共鸣。很多人听了我的演讲、看到我的书学观点后,非常感动,坦言脑洞大开。

       有人质疑,明知识只占5%,是不是太少了?鄙见认为,其实这个哲学估值已不少了。也有的人认为我的这些理论,他们似乎都明白。其实不然。真理就是存在于常识之中。但是没有人给你说出来,给你解释这个常识,你或许是未能晓其深义。书法家是有门槛高度的,而现在成了全民性的群众运动,大多并非书法艺术了。我希望能够重新建立一个纲领性的学术体系。明知识已有三千年积累,明摆着;而暗知识,前人有体验,但未说清楚,要通过重新研究,重建理论,并拿出证据,才能重构体系,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新理论、新书学。限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简明、扼要,准确、生动地构建理论体系,系统解说其理念,并以充分的逻辑论证,阐述义理,考据、辞章、文采都要兼具,才能使人信服,流传于世,惠及当今及后人。我只提出一个愿景,具体的工程实施要依靠整个书法理论界与高等书法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相关链接:

《书法》杂志2020年第4期刊发本文页面

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浅说

○邹炯文

       2020年1月4日,在“广东省首届书法教育研究生论坛”上,我发表了《关于书法与书法教育的一点哲学思考》一文,试图以哲学的视角讨论书法与书法教育问题,提出了有关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概念,期望以新颖的理论言说书法与书法教育的认知和思路,引起许多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的注意。于此,我想以更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该文论点,希望抛砖引玉,诚邀书界朋友深入讨论。

一、科学、哲学给书学的启示

       近年来,关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理论与探索, 在科学界与哲学界引起巨大震动。他们还提出了明知识与暗知识的概念,认定于今可感知和观测的明物质世界(包括宇宙空间中的天体、星系与大气层,分子原子内的微观粒子等)只占5%左右,而占95%的暗物质世界却是未能直接感知和观测的。现今在明物质世界中发明的仪器于暗物质世界中几乎无效。这个问题极为严重!它显示了宇宙之无穷,人类之渺小,科技能力之微末不足称。当然,科学家的意志和智慧,以及进取之心不会止息。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的科学技术只在明物质世界中作业,未来的科学技术可能要在暗物质的世界中开发。而艺术与宗教一直在关注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似乎在暗物质的世界中穿行,并且,积累了很多暗知识的体验。中国古代关于理气之说也值得关注。宋代张载,“二程”(程颐、程颢)与朱熹,于理气之说阐发甚多。气,无形之物质,目不可见而藉感官知之。空气流动而成风,草木摇动乃风所动也。人体内之气,修炼引导术者知之。书画中有气在焉,识者望而知之。点画之间,字内字外,俨然有气息,气韵流贯其中。南朝谢赫列“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岂偶然哉!苏轼说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气,亦属明物质,却可能是通往暗物质世界的一处通道。书中之气,可意会而不可指视描述,探寻书法暗知识的密码,或可由此而深入。

二、书法的新理念:明知识与暗知识

       书法的含义,前人以法意二字尽之。技法是写字的基础,运用的是明知识;意是书法的灵魂,运用的是暗知识。书法必是写字,写字不一定是书法。能抒情达性,体现学养,高扬格调,体现精神美的书写,才是书法。

       书法艺术是全息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中包含了作者的明知识与暗知识二部分信息。纸、笔、墨、砚、水,明物质也。各种技法及其运用,所谓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皆为明知识也。书写过程于至墨迹,可目视,可言说,可示范,可重复(复制、临摹等),皆为明知识。而书者的学养识见,情怀品性,思虑联想,心理情绪,以及字外的意趣、气韵、神采、格调、境界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不可示范,不可重复,皆为暗知识。书者的性格有相对稳定性,而心理情绪有即时性,这是书法风格稳定性与书法艺术神品唯一性的相应依据。书法的奥妙不只在明知识处,而更在暗知识处。格调与书境只在暗知识处。

       书之微妙在神采,不只在形质。字匠与书家的明知识是近似的,而暗知识却有天壤之别。

三、书法家如何修炼而成

       武家有言,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有外功,有内功,皆不可穷尽。书家何尝不如是,有修有练,有学有养,皆终生作业,不可穷尽。外学明知识,内修暗知识,非数十年不为功也。

       我曾著文称,书法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修自悟而成。明知识可教,可演可练,无贤愚不肖皆可习练而得。暗知识无法具说,无法演示,老师有口说而无手示,只能靠学生自悟自修。如儿时唸诗,不了其义,多唸自明。虔诚对待古贤经典作品,久视多临,也能渐渐领略而有得。浅识而能者亦谓能书,深识有悟而又活用者便成书家。

       古今流传的刻字、刻帖、墨迹,以及相关序跋、史料,皆可读可临,学其明知识。同时,暗知识亦并修矣。更大量的作业在读书修身,积累学养,旁通诸艺,道归一统。典藉浩繁,学海无涯,令人兴叹。读书如入大海游泳,读书史、书论,更读文、史、哲,读古诗文,读儒、道、释的经典,皓首难穷。然而,欲求暗知识,舍此无途。须知,书事作业中,明知识占5%,暗知识占95%,说来令人齿寒。唯有意志者与有悟性者,躬行而有成也。

       评判书家或其作品,洪丕谟先生提出三条:“功力,格调,个性”。功力,即对传统技法的把握,以经典作品为参照,是明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体现。格调,区分雅俗高下,由书者的学养、性格、情怀与审美经验等决定,是书者暗知识的隐性体现。个性,即风格特征,有一定的辨识度,由书者的性格与书写习惯(笔性)、取法路向等决定,是书者的明知识与暗知识的融合度的体现。

       艺术讲究个性,追求出新,而书法却最为保守,皆从古帖入门(别无捷径旁门),精熟之后,呈超稳态。能否脱逸,取决于书者的悟性、魄力与才情,即取决于书者的暗知识与暗能量的储积量。是故,写字者众多,而书法家甚寡。

四、古今书法的主要区别

       古今书法的主要区别在精神品质。明知识处相似,而暗知识处殊异。

       古代文人书法,因其童子功好,作业量大,功力多深,而读书多,擅诗文,故下笔便可观而有文人气。又注重修身处世,故其书法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若逢“五合交臻”(孙过庭《书谱》语),便出神品。当代书法,多以一技为能,以炫技矜高,恣意张狂,少有文人气,不见古雅之意,精神品质差,甚至只剩下一点技术品质而已。有人认为当今书法因得资讯之便,尽见古帖,笔法精到,便高过古人,实在是欠深入思考的偏见。5%的明知识远未学完,95%的暗知识世界未多理会的所谓书法家,应警醒思量,天高地迥,兀兀穷年,还远着呢!

       古代书法,源于实用,长于实用,随读书著述而修,伴工作必用而行,故称“士大夫之余事”。除偶见设过弘文馆,几无书法的专业教育,却事实上出现了书法家与好作品。这是古代文士的明知识与暗知识自然融合的结果。

       当今书法,被电脑和手机的方便实用冲击得尴尬狼狈。面对“边缘化”的现实,书法界强调它的艺术性,把它捧上”高大上”的神坛。而太多知识界的“书盲”了,名校校长与传媒同闹书法笑话了,于是,向世界有关组织“申遗”保护了。还有,书法界联合高校,争取到“二级学科”的定位,建立了自成体系的高等书法教育,设置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层级。这些都值得庆幸。然而,脱离了实用性,疏薄了社会基础,书法的生存与发展堪忧。”理想很完美,现实很骨感”。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责无旁贷,应承担起保存、研究“书法基因库”的艰巨任务!

       有鉴于此,敢以鄙诚建议,书法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书法理论界,除了对传统的书史、书学研究外,应从文本研究向人本研究转向与深入,更应有人系统地深入地研究书法暗知识,重新解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寻找暗锁密码,使书法暗知识成为可指视、可言说的学术体系,重建一套崭新的书学理论。

       只有开拓新视角,形成新理念,重建新书学,努力学习有史以来的书法明知识,更大力探讨和修积暗知识,当今和未来的书法艺术才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越古代书法的水平,才有望出现高境界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与书法艺术家。

(原载《书法》杂志2020年第4期)

邹炯文,字宪墨,号平庐,深圳市坪山新区人。1945年10月生,毕业于华南师大物理系,执教三十余年。业余研习书法,喜读古诗文。于书学理论、书法创作与书法教育皆有建树。论文入选第四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发表于《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等。由故宫出版社出版专著《亦说斋书法题跋墨迹选》与《书林漫草——亦说斋书学文选》。2020年第四期《书法》杂志发表论文《书法的明知识与暗知识浅说》。曾任深圳市书协副主席,广东省书协理事兼教育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书法院特聘书法家。现为深圳市书协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