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书法,古人“书论”有必要读一读!

 梵塵 2016-07-29
  两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文解字序》的文字篇幅较长,大致讲了五层意思。其中心,是阐述汉代书休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对于书法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崔瑗《草书势》这是流传至今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而且是论草书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草书于此尤具代表性。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弥足珍贵。文章在讲了书法的起源之后,重点讲了草书的产生。崔瑗《草书势》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记录了他对草书艺术的审美感受,把草书作为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

  赵壹《非草书》本篇《非草书》以长篇专论强烈非议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一则否定草书的功用,再则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欲学者返于仓颉、史籀的正规文字,用心思于儒家经典之上。

  蔡邕《笔论》《笔论》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 ,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九势》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两晋成公绥《隶书体》这篇书论论述了隶书的两种价值,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主要是后者)。首先在于它以变化发展的眼光,指出隶书是因时代的变化而来。在实用上肯定了隶书“随便适宜”之后,接着就从审美的角度,对隶书的审美价值作了详尽的阐述。

  卫恒《四体书势》是存世最早和比较可靠的重要书法理论之一,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关当时的各种书体、书史的演变,以及一些书法家代表的情况资料,大都赖此书得以保存。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对西普以前的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

  索靖《草书状》《草书势》,传为索靖的书法理论著作。《晋书.列传第三十.索靖传》作《草书状》,全篇载入。述草书流变,文似未完。

  卫铄《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很多人认为是正派书论的经典,如今仍有很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书论》王羲之《书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笔势论十二章》《笔势论十二章》系王羲之所作,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的揭秘的书论名篇。和此前的传世书学理论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好技法指导理论。

  《记白云先生书诀》阴阳的理论虽然在六朝以前就已出现,但将书法称为"书道"是从六朝开始的,纯以"道"论书是较早的书论,此论言简意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南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此书分3卷,上卷列古代书体36种,均为各种书体,仅存其名称;中卷录秦、汉、三国吴书法家59人,下卷录魏、晋书法家58人,均仅存姓名。此书原文虽散佚,但中、下两卷所录书法家姓名,对后世考索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虞龢《论书表》虞龢的《论书表》是书法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书论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二王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思想演变的重要文献。该表品题了宫中秘笈,及奉命寻访、征集到的法书中优秀作品,提供了当时所藏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各家的卷数、字数以及拓书的情况等。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采古来能书人名》为南朝宋羊欣录名,齐王僧虔纪事。建元元年(479),王僧虔根据羊欣所收集著录的书家(包括朝代、郡望、姓名),逐条进行陈述、记录,以进呈齐太祖。所以《法书要录》题“羊欣撰,王僧虔录”。在进呈此文的同一天,他还向齐太祖进献“民间所有”的书法12卷。《采古来能书人名》即王僧虔《答齐太祖论书启》中所说的“辄率短见,并述旧闻”的“别笺”。

  王僧虔《论书》《论书》见于《书苑菁华》第 l l卷。其简明扼要地论列了自东汉至南朝宋的40余位书家的成就、特点。自古以来,品藻人物,评论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要么抬高,捧一通;要么贬低,骂一通。而王氏对汉以来书家的品评,却权为客观、公允,包括自家祖辈、亲属亦能如此,实在难得,精神可贵!?其品评书家的方法,亦为后世所推重并继承。

  《笔意赞》《笔意赞》见于《书苑菁华》第18卷。此文一序一赞,仅一百多字,以《告誓》与《黄庭》为范本,对书法艺术的本质和学书的方法,如器具的选择与使用,字帖的选择与特点,用笔的标准及结字的方法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其语言简练,文辞优美,耐人寻味,真不愧大家手笔。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与鉴赏的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

  颜之推《论书》

  此篇《论书》辑自《颜氏家训》第十九篇《杂艺》中一节。自来书论丛辑俱以入录,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这篇文献是梁武帝萧衍(公元四六四——五四九年)对于钟繇书法意义的读解。他从十二个方面来理解钟繇的书法,即所谓的十二意。除了总结出这十二个方面外,文章还有一段关于张芝、钟繇、王羲之及王献之四人书法优劣的分析,这才是此文的重点内容。

  《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有异众说”,标举钟繇、王羲之,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不仅开唐人、王羲之之先声,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草书状》梁武帝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同时梁武帝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与梁武帝论书启》系陶弘景与梁武帝萧衍讨论当代著名书家钟繇、王羲之等书法之优劣得失的来往启答。

  袁昂《古今书评》《古今书评》一卷,为奉敕品评之作,凡二十五人,而特推崇张芝、锺繇、王羲之、王献之;后复云羊真、孔子、萧行(指萧思话,见《宣和书谱》引),范篆,各一时绝妙。今本羊欣在二十五人之列,而孔、范及思话不与。传梁武帝《书评》即就此编附益而成者。

  庾肩吾《书品》《书品》为其重要的书法论著,文中挑选了以东汉张芝居首的草、隶书家共128人,按品位分高、中、低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此书的特点在于不是就每件作品加以品评,而是就每一级集中综合品评,区分优劣。

  释智果《心成颂》从单个字的布白结构,到行与行之间的相互映带,再到整篇的均衡匀称,作者都作了精彩的阐述,为后世书法结体立下了原则,也为重整体美的书法美学思想开了先声。作者所主张的创作应遵守动态平衡的美学思想,尤其值得我们重视。隋唐五代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法》、《用笔论》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其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虞世南《笔髓论》?《笔髓论》是反映虞世南书学见解的专论,详述书法的功能及楷书、行书、草书各体笔法之精微。是一部书法用笔论著,全书共有一卷。

  《书旨述》虞世南的另一篇经典书论。

  李世民《笔法诀》笔法诀是古代讲述书法用笔的口诀,也是比较早的书法理论。相传由唐太宗李世民总结而成,影响上千年。

  《论书》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这一结论充满了辨证法。“势在力中”这一观点,虽不是李世民的发明,但经他提倡,更加成为经典理论了。

  《指意》“骨力”来自于“心坚",“心坚”依赖于“神和"。“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这个“自然",就是书家的自然之惰,自然之意,自然之念。表达于自然的态度,就是对书法本体的回归了。

  《王羲之传论》《王羲之传论》是李世民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一篇赞辞,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赞王羲之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为书家亲撰传论,这是十分罕见的。经李世民大力提倡,王羲之书成为书法正宗,造成了有唐一代尊王的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甚大。此文亦有题作《书<王羲之传>后》的。

  孙过庭《书谱》《书谱》是孙过庭草书代表作,笔法精娴,结体劲净,墨彩奕奕,干湿浓淡韵爽,古气自然,且通卷妙论作字之旨,内蕴哲理,甚称中国书法史上书论与书艺双绝的合壁之作。是书法爱好者临习与欣赏的最佳范本。

  张怀瓘《书断》、《书估》、《书议》、《文字论》、《二王等书录》、《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二王等书录》论二王书法,《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

  蔡希综《法书论》《法书论》一卷,唐蔡希综撰(《宋史·艺文志》作‘悰’,又作‘宗’、‘琮’)。自述家世及诸家授受渊源,杂采诸家论旨,而归本于用笔。

  窦臮 窦蒙《述书赋》并注中国唐代书法理论著作。窦皋撰于大历四年(769),窦蒙注于大历十年(一说窦皋自注,窦蒙校定)。《述书赋》2卷,综论历代书家,起自上古,终于兄窦蒙及其刘秦之妹,凡13代,198人(上卷注列207人)。署证徐僧权等8人,印记太平公主等11家。述作虞龢等10家。征求宝玩韦述等26人,利通货易穆聿等8人,其品题叙述,皆极精赅,书评而下,亦或有议。所注全凭史传,典切精当,颇为扼要。其印记一章,同时画印模于句下,不但为后来记书画者并载印章所取法,实开鉴识印谱之先河。窦蒙等称此赋精穷旨要,详辨秘义,无深不讨,无细不闻。

  《述书赋》语例字格窦皋卒后,窦蒙以《述书赋》注有未尽,意有未穷,另作《语例字格》附于文末。《语例字格》120字,并注240句。今只存100字,注110句。 ?

  徐浩《论书》《论书》一篇,是徐浩留给子孙的经验谈,为世人所重。文章推崇“藻耀而高翔”的书风,他说:“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藻耀而高翔,书之凤凰矣。”他还特别强调用笔与结字,并阐明学书非百日之功,须终生努力。

  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该文作于772年(大历七年)九月。礼部侍郎张谓欣赏怀素的草书和其放荡不羁的性格,“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颜真卿在洛阳与怀素相遇,为歌集作序。该序介绍《怀素上人草书歌》的缘起和草书作为一种书体的发展、演变,极称怀素草书的精绝,表达了作者对怀素的仰慕之情。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该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传授笔法,分析古今书法之异同,对锺繇的“笔法十二意”详加阐说,逐条论证。全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学术价值却颇高。并对后世书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李华《二字诀》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二字诀》一段,或作《论书》。《书苑菁华》题下注云:汝瑮谨案:《书画谱》标题作“唐李华二字诀”标题之次行有“截拽”二字,即所谓二字诀也。

  李嗣真《书后品》《书后品》1卷,选载秦、汉至初唐书法家82(自谓81)人,分为10等。本书将逸品列在上上品之前,这是以往品评书画的著作所没有的,自李嗣真提出逸品作为最高标准后,后人多依此来评论书画作品的优劣。本书题名为”书后品”,是因为在李嗣真以前南朝梁庾肩吾有《书品》的著作,故以此名来区别。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送高闲上人序》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古文家、诗人韩愈的一篇赠序,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见解。

  韩方明《授笔要说》《授笔要说》一篇,前叙笔法传授,自谓授法于徐璹、崔邈,后言执笔五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论文之一。

  卢携《临池诀》《临池诀》或作《临池妙诀》二篇,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自谓得永兴家法,乃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

  其篇,为目有八。

  释亚栖 《论书》《论书》一篇,强调推陈出新,“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林蕴《拨镫序》《拨镫序》,?《书苑菁华》第十六卷题下汝瑮注曰:《书画谱》标题作唐林蕴《拨镫四字法》,标题之次行有“推、拖、捻、拽、”四字。所谓“四字法”即指此。

  张彦远《法书要录》《法书要录》为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收载东汉至唐宪宗元和时各代名家?书法理论文章和著名法书著录等,凡三十四种,皆具录原文。未见原书者,则存其目。对自视以为伪托者,如王羲之《教子敬笔论》、张怀瓘《六体书论》等,均在目录下俱注“不录”。《法书要录》无论从体例,或者从内容来看,均在我国书学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对历代名迹的收集、鉴别和保存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使它成为后世书法研究者所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五十六种书》,一名《五十六种书法》,不分卷次,旧题唐韦续撰。韦氏生平事迹不详,编有《墨薮》二卷,此篇即载其中。系由五易、八体、十二时书、三十三体相加,去其五易、八体中重复述及之大小篆二种书,而得五十六之数。

  李煜《书述》《书述》言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时。?两宋欧阳修《六一论书.试笔》《试笔》摘自《欧阳文忠集》,包括《学书为乐》、《学书消日》、《学书作故事》等几则小品,大约是平时信手记下的学书体会。

  苏轼《论书》《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朱文长《续书断》朱长文是北朱著名书法理论家,其所著《续书断》是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本文对朱长文的家世生平、交游、著述、书法等方面史料进行了爬梳整理。

  黄庭坚《论书》《论书》是从《山谷文集》摘录的关于书法理论的片段文章。

  《宣和书谱》《宣和书谱》是中国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全书20卷,著录宣和时御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包括197人的1344件作品,按帝王及书体分类设卷。每种书体前有叙论,述及各种书体的渊源和发展,依次为书法家小传、评论,最后列御府所藏作品目录。体例精善,评论精审,资料丰富。

  米芾《海岳名言》《海岳名言》皆作者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出作者的书学美学思想。

  《宝章待访录》《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赵构《翰墨志》中国南宋书法理论著作,赵构撰。赵构,即宋高宗,他喜爱书法,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功力亦深。《翰墨志》 1卷,亦称《评书》、《高宗翰墨志》、《思陵翰墨志》。 原为论书25则,现只存22则。

  董逌《广川书跋》《广川书跋》共10卷。前 4卷记述周、秦钟鼎器、权量铭文及《诅楚文》、《峄山铭》等石刻文字,共75种,皆详加考辨;第5卷记汉代金石铭文及石刻,共27种;第 6卷记魏、晋、南北朝至隋代碑帖38种,其中多数为锺繇、皇象、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等名家作品,北魏只收1种,隋碑 2种;第7、8、9卷为唐代书法家的碑帖,共74种,其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诸名家书法,多有收入;第10卷为五代至北宋书法家的作品,共13种。

  陈槱《负暄野录》上卷论石刻者五则,其前汉无碑及古碑毁坏两说,未经人道。言篆法一则,谓作篆仍宜用笔尖,持论甚详。言诸家书格者七则。下卷言学书之法者四则,言笔墨纸砚者十二则,俱甚精到。

  姜夔《续书谱》《姜夔·续书谱》讲述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

  赵孟坚《论书》赵孟坚《论书》(或作《书论》)一文,极力主张恢复晋、唐楷法,对二王(王羲之、献之)法帖也着力甚多,奠定了元代书法复古运动的理论基矗础。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翰林要诀》是谈书法技法的论著。全书12章,分别为: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布法、变法、法书。各章均例举各种名目,最后把写字概括为“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肉洁”等要素。并总结“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毋吝纸笔,功夫精熟,久自得之”的要诀。本书所论,有的是采录前人的成说,有的是自己的体会和创见。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其书自苍颉迄元代,凡古人篆籀以至书法之变,皆在所论。凡五篇,篇各一卷。五篇俱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全书叙次既无系统,遣辞又务简古,赖有刘有定注疏,尚可循文得义。

  盛熙明 《法书考》《法书考》是盛熙明总结前人和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编辑而成。

  吾丘衍《学古编》《学古编》原本为上、下两卷,今合为一卷。叙述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的章法与刀法等有关知识,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印学的著作。

  赵孟頫《论宋十一家书》《论宋十一家书》辑自于《松雪斋集》等书,是赵孟頫对宋代书法家书风的评点,散见在其各类书法题跋之中,非一次成文,编者分别辑自于不同典籍。

  《阁帖跋》《阁帖跋》是赵孟頫的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明代解缙《春雨杂述》《春雨杂述》摘自《丛书集成初编》。其中论述书法的有“学书法”、“草书评”、“评书”、“书学详说”、“书学传授”等部分。

  丰坊《书诀》《书诀》,弇州四部稿作。中国明代书法理论著作。明代书法家丰坊撰。

  项穆《书法雅言》作者从儒家的观点出发,把书法推到”同流天地,翼卫教经”的地位,关于书法学习,项穆强调内心修养,强调一开始便应注意精神与形式的互相渗透。此外,作者还强调书法的”正统”,把王羲之与孔子并列,排斥苏轼、米芾,认为后世有成就的书法家,都不过是发挥了王羲之的某一方面。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

  祝允明《奴书订》《奴书订》为明代祝允明所作,写此文章是他对李应祯“奴书”观点的驳斥。提出法古和创新兼用的观点。

  《评书》他曾在《评书》中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项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开创自己。清代冯班《钝吟书要》[节录]《钝吟书要》1卷,内容是评论前代书法家及其作品 的优劣得失、记述自己学习书法的心得等。此书是杂记 性质的短论,言简意赅,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笪重光《书筏》现存《书筏》计文28则,综论笔法、墨法、布白、风韵等几个方面,论述都较重要,文辞简明扼要,足见作者的书法功底和修养之深。

  宋曹 《书法约言》《书法约言》1卷7篇。即总论2篇,答客问书法1篇,论作字之始1篇,论楷书、行书、草书3篇。在这部著作中,宋曹集中阐述了他的书法理论。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承晋斋积闻录》虽成于乾隆时期,但至民国年间始有刊本,裴景福为序;民间流传有手抄本,以光绪年间王荷亭抄本最著。

  《古今法帖论》评论古今名家名帖的书论。

  《评书帖》《评书帖》共1卷,收论书随笔札记141则。梁巘在世时并未成书,后由士淦搜辑而成。其中有品评各家优劣,论书家源流,而以论述执笔法为多。

  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成文于嘉庆二十三(1818)年,其帖学观念是在与好友包世臣碑学观念的碰撞中形成的,,主要观点为扬董抑赵、取径唐人、崇尚晋韵。在嘉、道之际,吴德旋的帖学观念无疑代表着与阮、包所不同的书法艺术追求,而正是这样的追求,形成了晚清不同于碑派的帖学体系,进而足以推翻晚清“碑学笼罩”的习惯认识。

  万经《分隶偶存》集录金石之书,梁元帝所辑不可见。欧、赵以下,罕有论及分隶笔法者。经所录颇详晰有门径。所列汉、魏诸碑虽止所有二十一种,而考证剔抉,比诸家务多者亦较精核。

  何焯《义门题跋》其内容多为对古代碑帖及其艺友收藏或过眼之碑帖题跋,上自魏晋下及明清,且对版本鉴定与收藏方面有真知灼见,是书记录其平生所见法(略)名迹.凡三十一则。具有比较重要的书法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朱履贞《书学捷要》《书学捷要》竭力探求古法,发挥前贤诸多论著之旨,详加阐释深难之论,辨析陈陈相因之说,独树心得。上卷辑录“用笔”、“执笔”、“学书攻苦”、“学书感会”等四篇,俱摘引前人论书之语,又提纲挈领,间 “加疏证,如作者不信“永字八法”为崔(瑗)、锺(繇)、卫(瑾)、王(羲之)等相授之说,颇具卓识。

  钱泳《书学》《书学》,清代书法家钱泳作,本文为著名书法论文。

  阮元《南北书派论》对清代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包世臣著。该书内容包括论述作文、作书两部分,是《安吴四种》之一,对中国近代书坛影响很大。作者论书一反清代书坛对赵孟頫、董其昌的偏爱,对改变清代书法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其书法理论的立足与方法,都与前人有所不同。

  刘熙载《艺概》刘熙载的《艺概》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它的广博和慧深为后代许多学者所推崇,使得它成为一部古典美学的经典之作,而刘熙载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

  周星莲《临池管见》《临池管见》一卷,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周星莲文,论行楷法则,凡三十一条,直抒所见,可供参考。?

  朱和羹《临池心解》《临池心解》,清代朱和羹文,本文论述了书法艺术与书者的气节息息相关。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国清代书法理论著作。一名《书镜》。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6卷27章,论述书法源流和籀篆隶楷的变迁;阐发重视南北朝和隋碑刻的理论、流变及品评碑刻书法的艺术性;叙述书法用笔技巧和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和榜书、行草、干禄体的书写要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