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也叫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穿针节”、“晒书节”、“重七”、“香日”、“兰夜”、“贺牛生日”等,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期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各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公式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穿针乞巧。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希望自己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
南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段记载是我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母本。这里不谈爱情,谈一谈织女拥有的技能:
先来了解一下云锦,云锦为我国传统织锦工艺巅峰之作,代表了我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的最后一座里程碑。锦妆花的“挖花盘织”、“逐花异色”至今仍只能用手工完成,是中国五千多年织锦史上唯一流传至今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手工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妆花”技艺必须使用木机织造,也就是大花楼织机。织造时需要两人上下配合,上面的称为拽花工,下面的称为织手。两位师傅密切配合,每天工作8小时,只能织出5cm长的云锦,非遗技艺织造的云锦价格大约在8万/米左右(花样不同价格有差异)。
云锦的主要原料是桑蚕丝,是先染丝而后织(染料来自天然植物),属于熟织提花丝织物。“妆花”除了妆金工艺外还有妆彩、妆孔雀羽的。妆金用纯度很高的金线让云锦金光闪闪,孔雀羽则要从孔雀身上采集下孔雀羽毛,搓捻在明线当中织入云锦,这样云锦在自然光线的照耀下可以变换7种颜色,真是富丽堂皇。
妆花颜色十分艳丽,灿若云霞,云锦便因此而得名。
万历皇帝这件龙袍属云锦中最高级别“妆花”,其关键工艺就是挑花结本,要求必须是按照传统工艺全手工完成。这件复原织龙袍的面料,采用的是明代67厘米宽的织机。“跳花要求很高,如果错一根,那就叫天也来不及了。”按照过去一般挑花要求是100根,而这件龙袍必须达到1800根,龙袍门幅排两面,各分900根,再拼接在一起。万历为了显示皇权,龙袍大量用金,寿字用捻金线,妆花用片金线,共用捻金线4000米,片金线11300根。金线是把纯度很高的黄金做成小金叶,夹进乌金纸内,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锤打,金叶才会慢慢地、均匀地延展开来,成为金箔,捶成的金箔只有0.12微米厚,轻微地呼吸就能把它吹走,之后把金箔糊成长条,用顶端装有石头的木棍将金箔辗平,再用刀切成丝,这是扁金线,把扁金线与丝线一起搓捻,就成为圆金线。1958年在定陵出土的两件皇后夹衣就织有共计2万多根含金量达98%的真金金线,真可谓“寸锦寸金”。
是的,龙袍上那么复杂的图案并不是绣上去的,而是织出来的。用云锦织造龙袍技艺最为复杂,这件“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复制前后用了3年,仅画稿阶段就用了12个月时间,接着意匠用了8个月,挑花用了8个月,装机3个月,最后织造用了5个月。在十几米的料子上一气呵成织出龙袍上全部图案,中间不能裁剪,所以称它为“天衣无缝”。在当年,衣服的图案、纹饰都必须朱翊钧本人点头才行,一切通过后,织造前皇帝要祭天、祭祖,云锦工人还必须是在黄道吉日才可织,这样一来,一件龙袍没有13年织不起来。而一件龙袍要织造若干年,料子经历春夏秋冬会伸缩,再加上自身的张力,在拼接时就很难拼准,好多匠师就是因为达不到“天衣无缝”而获罪。
南京云锦研究所历经3年时间,完全按照明定陵出土的原件复制成功,这件复制成功的龙袍身长134厘米,两袖长240厘米,袖宽58厘米。通体为绛红色,纹底为灵仙祝寿图案,上面织有仙鹤540只,灵芝540个,以及4×3厘米的金色正楷寿字1045个。龙袍虽为上衣下裳,下摆打有37道合抱褶,但是整体结构看不出任何接缝,可谓是万历为了追求“天衣无缝”,而令天下能工巧匠打造的绝世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