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职称,老师五大新期盼,希望新年有新气象 | 特别关注

 sunjuru 2016-02-18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各位老师,最近有一件事情吵得沸沸扬扬——关于“吉林省部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途作废”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消息中,“吉林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途作废”、“评聘工作将于今年3月重新启动”、“新增面试答辩考核环节”、“淘汰率为30%50%”等字眼,触动着不少中小学教师的神经。也让吉林省部分老师都没能过个好年。


不过,最近吉林省教育厅、人社厅对此作出了回应,称教师职称评聘不会“推倒重来”。


中教君也对此进行了关注,不少老师都在后台为我们留言,谈了自己职称评聘过程中的期待。那么,吉林省此次的中小学教师评聘事件究竟有何最新进展呢?老师们又是怎样看的呢?

 

吉林省人社厅教育厅澄清——
教师职称评聘不会“推倒重来”

214日,一则题为《吉林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中途作废》的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


报道称,原本,按照省政府下发的职称文件,2015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材料已基本于2015年底交由各县、市审批完成。然而19日左右,他们得知,省里又下发新通知,要求顺延到年后开学再评聘,而且将增加答辩考核、择优评聘制度等环节,淘汰率为30%50%


在一份落款日期为15日的由吉林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与教育厅人事处联合下发的一则《关于做好2015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预通知》中,要求各评聘机构着力学习“《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79号),要求结合本省实际,计划评聘工作于20163月份重新启动。


消息一出,评上的老师表示“心里接受不了。”看到新闻的老师同样感到心酸。


中国教育报记者在215日对此事进行采访了吉林省人社厅和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报道并不真实,所引用的文件也仍在论证阶段,没有真正实施。这里提到的文件是指上文中的《关于做好2015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预通知》。


并且,在15日下午,吉林省人社厅会同省教育厅召开专门会议,说明并澄清有关职称评聘工作的情况:

一是网上传的《关于做好2015年度全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预通知》文件还未公开印发,只是内部征求意见


二是15日的会议是按照国家有关新的文件精神召开的,由市、州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并不是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要“推倒重来”的会。此次会议中,相关部门给参会人员发放了预通知,征求各单位意见,但并不代表文件就会实施。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工作人员认为,正是这份“征求意见稿”被泄露了出去,才导致了大家的误会。


吉林省教育厅和人社厅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将在适当时候通过媒体向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说明情况,吉林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不会“推倒重来”


尽管此事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职称评聘还是大问题。借着这次机会,中教君也说说对于职称评聘,老师们还有哪些新期盼?看看这些期盼你有没有?希望新年新气象,老师们的心愿能成真!!

 

对于职称,老师们有这“五盼”

期盼一:别存在暗箱操作,要公开透明

网友“fair利”

严格要求是好事,公平公正透明操作是关键。像2012年及之前,有些教师业务不好,通过暗箱操作、走关系等手段,轻而易举地就评到职称。


网友“霞霞”

现在的职称评定设置了很多苛刻的条件,这些条件要都拿到,没有很硬的社会关系和钱财是根本不可能的,难道这也叫公平?


网友“平凡人生”

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答辩的主观性非常强,保证中间不存在行贿受贿才是关键。

小编说:

辛辛苦苦那么长时间,结果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你差不多甚至不如你的人,却因为“走后门”得到了名额很有限的职称。谁会乐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和通过“关系”评上职称的同事同出一个屋檐下,谁的心里不膈应?带着这种“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没辙”的心态,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让职称评定的过程充分暴露在阳光下,是老师们最先希望看到的。

 

期盼二:能有更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

网友“刘云”

学历和论文还是要考虑的,试想,一个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一个专科学历的教师,教学水平会一样吗?而且家长在给孩子选老师时,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见社会对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教学水平还是认同的。论文是教师教学思想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不能说有的人没有这两样材料就否定它。


网友“问路”

职称评审确实应该重视师德和平时教学业绩的考核,而不应由一些论文和奖项等来决定,更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应参照学校对拟晋升教师的考核考评意见。


网友“陈金凯”

职称评聘,关系教师收入,在名额有限,少数得利的情况下,会有多大的公正?职称跟育人效果工作效果又有多大关系?比如德育评价,一个学生真实的德育水平谁能评价出来?学生的发展水平在不同职称教师那里有什么不同?职称评聘的初衷恐怕和现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网友“牛牛宝贝”

评职称靠答辩就能看出来一位老师的水平吗?看业绩?怎么看?拿什么衡量?我们农村老师一人教数学,语文,还有其他副科,还要当班主任,累得不行,却样样通,样样松,谁管?

小编说:

考虑学历、论文是没有问题的,但只考虑它们又是片面的。那就引入师德和平时教学业绩考核吧!但是这两个方面又更难设定评判标准。用答辩、面试看师德?可能他只是能说会“演”而已。靠学生?学生可能只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高分,而“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靠同事?这个可能又关系到老师会不会“做人”、社交能力如何了。从另一方面看,有的老师也尽力了,而且自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没有问题,然而也就只限于“自我感觉良好”而已。用什么标准、什么手段来考核,可真的是一个难题啊!

 

期盼三:职称不再和工资挂钩

网友“江湖之远”

何谓中小学职称统一?要的是里子,不要看上去很美的面子。假如中学和小学高级职称比例依然悬殊的话,这种改革不要也罢。职改,重要的是把职称身上所背负的工资福利最大限度地剥离,还“职称”体现学术水平的本来涵义!


网友“小江”

必须把职称与工资脱离,或者降低职称工资,减少积极性,有指标控制,我们现在高级职称满了,很多年轻人只能等高级教师退休才能空出名额,这不是笑话吗?弊病这么多年了,就是不改,这是对教育的重视吗?


网友“鄄箕山人”

职称评定和岗位工资不挂钩,才能评出真正的大师级学者!为了涨工资而去评职称,即使评上了,也不过是胸无大志、庸碌无为的教书匠!

小编说:

教师职称本应该是体现老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如今,很多老师却是为了涨工资去评职称。真正想要用这个头衔来证明自己水平的,就去努力参加评定,然后获得与水平相符的收入;不想参加职称评定,也不会因为不评就没有其他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如果这样,职称问题也不会如此让人头疼了吧?

 

期盼四:放宽指标数量限制,多多增加名额

网友“木子”

职称评聘己经成为压在每位教师心上的“石头”,要学历,要工作年限,要荣誉,要考核成绩,都具备了,那少得可怜的指标数量让老师打分排队,都熬到快退休了还没排上号,每一次的评聘都是对众多满足条件教师的无情的折磨,使很多老师影响到了工作情绪,真难呀!


网友“红太狼”

职称评定难,特别是小学教师对中高级职称望尘莫及,而且能拿到中高的基本都是领导一级的。很多教师拿到小高后,不再奢望了,因为,名额实在太少。而且考试答辩有种扒层皮的感觉,希望真的可以改革,可以增加名额,降低门槛,让教师的教育生涯总有春天。


网友“汝水之枫”

教师职称之所以遭到教师和社会的诟病,根本原因在于,它有指标限制,一所学校,即使所有教师都优秀都符合评审条件,它只管给你两三个指标,白搭!

小编说:

“僧多粥少”、“狼多肉少”是现在教师职称的现状,也是最最可惜的局面。多少具备所有条件的老师们只能眼巴巴地等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后,时间越长心越凉,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向学生们输送着知识。我们不缺好老师,不缺能评上职称的好老师,缺的是足够的能够证明他们的职称名额。

 

期盼五:向一线教师倾斜

网友“顺势而为”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大学本科毕业12年,原本毕业一年就为二级,但遇到改革,2010年才定为二级,二级满四年才让晋一级,2015年才够格晋,终于晋上了,又要推倒!我们这些年的损失谁来补偿?谁能了解我们一线教师的苦?现在刚毕业的年轻人和我们工资差不多,因为人家一毕业就是二级,我们毕业12年还是二级!


网友“魁”

教师职称评聘就是吊胃口,各地一个样,政策花样不停地变。当领导的,不上课的是高职称,常年一线上课的却晋不上职称。但让你年年盼,月月想,不停地工作,任劳任怨,听从上级安排,心酸啊!


网友“悠悠老夫子”

希望向一线教师倾斜!

小编说:

一线教师一直冲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前线,经常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生们知识,助学生们成才。虽说其他行政工作的老师、领导也有他们的苦和累,也有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总觉得,既然叫“教师职称”,还是尽量评给真正在教学一线奋斗的老师更够味!



  

本文编辑 | 熊安迪(实习生)赵天骄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网友在中国教育报微信后台留言,感谢参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书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