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小酒童已感生无可恋,天天被灌得——深感中国“劝酒文化”之精髓。这是酒桌一怪象——喝酒其实是真没意思,有意思的是不喝酒就啥意思也没有了。本期小酒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这种劝酒文化。 劝酒自古有之 严格地说,劝酒源于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会遗留下来的旧俗。敬酒是有社会等级区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级敬上级,晚辈敬长辈等。劝酒本是一礼仪,只是伴随着政权与商业的发展,演变为恶习和强制力,堪称逼酒。 逼酒之典范 中国历史上逼酒最绝的算是西晋的石崇。据《世说新语》记载,石崇经常宴请达官贵人,并且喜欢劝酒、逼酒。他的绝招是,让家里养的美女给客人敬酒、劝酒。如果哪位客人没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头割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客人碍于人命关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后来在东晋担任大将军的王敦偏不信这个邪,无论美女怎么劝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犹豫地连续杀了三个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劝酒形式 当然,这么明显暴力的劝酒案例相比少之,大多数劝酒还是“觥筹交错间杀人于无形”。有人总结到有如下几种:“文敬”、“回敬”、“互敬”、“代饮”、“罚酒”。其实这些都是劝酒的方式,让你有理由不得不喝下去。劝酒有时候将人的口才发挥的淋漓尽致,有激将的话,也有温柔的话。激将的话有“你看不起人”,温柔的话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总之,只要把酒喝下去就行。似乎酒比饭菜对于人来说更珍贵与重要,一点不能浪费,甚至高于你的健康。
劝酒之服从性心理 正如上面所讲述的,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利诱包装成威胁,“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者喜欢把威胁包装成利诱,“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荒谬吗,虽然荒谬但你不得不服从之。就比如“指鹿为马”,上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这不是马,上级知道下级知道这不是马,下级也知道上级知道自己知道这不是马,但是你还得说这是马。 同样,在酒桌上,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喝下去你会难受?不知道对身体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会头疼欲裂?劝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 背后的这种东西,小酒童觉得就没有必要去点破了。
劝酒之权力的游戏 常常,酒桌上看到,喝吐了的业务员,还要在客户的喝彩声中吹一瓶啤酒!两眼充血的下属,还要替领导勇猛地挡下满满的一杯高度白酒!一群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子,非要起哄让红脸的年轻小姑娘再多喝一杯!…… 其实,现代社会我们都懂,我们既看到交换的酒杯,也看到了交换的利益;既看到干掉的白酒,也看到了被干掉的尊严。 但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去遵循这条规则,大部分的中国式酒桌,是场权力的游戏。 众所周知,酒文化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当我们的酒文化演变成为“劝酒文化”,以酒抒情变成以酒纵情,那么,只能意味着这个文化的变味和没落。 |
|